很多人很喜歡引用科斯托蘭尼的話:「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但多數人都只了解了2/3,就是後面兩句。誤以為前一句的投機和後一句的投機是一樣的。
炒高價格然後賣掉,就是有錢人的投機。與沒有錢的人的投機不同點在於:
一個是主動創造環境;一個是被動跟隨環境。
一個表面上創造價格的波動,心裡盤算的卻是價值;一個追逐價格的波動,卻渾然不在意價值。
所以財富就在『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差異產生變化。就像我小時候家裡的手搖幫浦,那個不動的軸心就是價值,上下起伏的泵就是價格。價格一上一下,水就流出來了。錢就由追求價格的人口袋流到掌控價值的人口袋。
再說第二句: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
這個指的就是大多數在M01逛的我們這些人。可是我們大多數都以為自己做的並非投機的事。投資股票卻不在意分紅,投資房地產卻不在意房租。到房產版去看,到理財版去看,就能知道大家到底追求的是甚麼。
這些錢少的人是不該投機的,可是表面是「投資」骨子裡卻是在「投機」。全世界房租&房價比平均在6%左右,卻只有台灣1.8%還在當投資。股價也是,10000點左右還在洗腦自己是在投資定存股。
所以有錢人賺的,其實只有少部分來自「根本沒錢的人」,大部份來自「錢少的人」。
李嘉誠之前為何大舉賣樓?香港房價還在漲,為何要賣?追求價格的觀點,在漲勢中出脫,十足是傻瓜?
可是在有錢人眼中,炒高了不賣才是傻瓜。賣了香港的轉去買英國的,每月的現金流收入會增加。將炒作建立在穩定的現金流收入之上,所以他才會是李嘉誠。
房價、股價都是炒高來賣的,是不易撐住的,是虛的。現金流 (租金、股息、利息等…) 才是有錢人的眼中真正的財富。那才是實際的價值。
我曾說:"用房租記帳,用利息記帳,用分紅記帳",才是真正的投資之道。
舊屋換新屋,如果租金會增加;舊股換新股,如果分紅會增加,就是對的投資。甚麼時候該買又甚麼時候該賣,用價值投資清楚得很。
不然80塊100張(8000)的台積電漲到150塊剩下70張(10500)。散戶賺到了,很高興,卻不知道大戶更高興,你賺價格他賺價值。當水退了才知道輸贏。
李嘉誠就是有兩本帳簿,一本記錄價格,利用價格的起伏,搶窮人的錢。一本記錄價值,價值恆久遠,才是真正讓他在意的帳簿。
講到這裡,恐怕看得懂的還是很少。我繼續說:
2008年金融海嘯那次,美國有一檔股票,當天市價還在20元,結果私下有1/4的股權轉讓,價格卻是2.4元。2.4元是大戶認定的價值。20元是市場追逐出來的價格。
那為何不在市場賣出20元,卻要私下賣2.4元?
因為當時成交量很小,根本就不能大量的公開賣。賣了的話,不但均價更低,還會造成市場恐慌,大家都受害。由此可知,同一檔股票在大戶的眼中的「價值」和在散戶的眼中的「價格」是不同的,而且還差蠻多的。
房產與股票都是投資,所以兩區塊我都有放,重複看到的就抱歉了。
以上想理性討論,只要有憑有據,反向言論都歡迎。但是非理性進來亂嗆聲的,恕我會將之列黑名單。
happywork wrote:
很多人很喜歡引用科斯托蘭尼的話:「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但多數人都只了解了2/3,就是後面兩句。誤以為前一句的投機和後一句的投機是一樣的。
炒高價格然後賣掉,就是有錢人的投機。與沒有錢的人的投機不同點在於:
一個是主動創造環境;一個是被動跟隨環境。
一個表面上創造價格的波動,心裡盤算的卻是價值;一個追逐價格的波動,卻渾然不在意價值。
對於科斯托蘭尼這句話
小弟倒有不同的看法
有錢的人身價十億台幣
他可以拿1億出來做投機
就算賠光他仍然是身價9億的有錢人(沒差)
根本沒錢的人例如乞丐遊民
經由乞討施捨得來的錢吃飽後
剩下50元買一張樂透賭賭看
槓龜就明天再繼續乞討(沒差)
錢少的人就是一般平民百姓
每一塊錢都是辛苦工作存下來的
幾百萬存款賠掉幾十萬
同樣一成但是會心痛的(差很大)
以上是小弟對科老這句話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