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退散有幾個特徵:1.資卷同減.2.成交量持續降低.............群眾一旦退散光(成交量持續低迷),就跟散場電影一樣,只好再等待下一齣.現在就好像是歹戲拖棚,已無法高潮疊起,有創意一點或許還能製造一下劇情(如台灣霹靂火的變臉橋段),刺激一下收視率,沒創意的話則整晚描述主角的心情起伏,一直在客廳或辦公室繞阿繞....不管怎樣看的人會越來越少...最終總要下台落幕.....直到下一齣,不同的情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導演....
我相信被套的散戶佔很多他們都拿不出錢來解套了怎麼樣再推萬點行情法人一天成交量最多也是兩三百億散戶成交量才是佔大多數的就算融資餘額減少那也要有錢再去把指數給推升可是絕大多數的人錢越變越少了....就算停損再買也是有限
閒聊八卦+ wrote:銀彈還是有的,只是還...(恕刪) 蕭薄會之後,意外的火速通過三項軍購案及預算案,這和以往的一味對抗蠻幹方式相去甚遠.我還參不透這意味著什麼?而且反常的媒體批露美國準備打壓入聯的議題?再則最近執政黨似乎有意無意放任二階段這種明顯違法動作而不像以往大動作處理?再來就是12/28的宣判結果為何?有誰想到其中的關聯性及對未來局勢的影響嗎?很難參得透吧!難怪大家都怯場了.的確有某些枱面下的局勢演變不是股民可以事先知情.猜錯了就完蛋了.
每每看到高檔成交量暴增(9800點日成交量上3000億),當時外資忙著把台股當提款機似的賣股票,法人賣股票,公司派董監賣股票(申報轉讓公告),只有散戶爭先恐後奮勇搶進去承接股票,甚至融資買股票,有的散戶不會買股票,就去買台灣股票型基金(這時候基金很好募資)...行情跌到了低檔,每日成交量好低(不到700億),散戶都把錢放在銀行裏不願意拿出來投資說穿了,股票交易只不過是一場把散戶銀行裏的錢移轉到大戶的口袋中的一種活動罷了從民國79年看到現在,過去有效,現在有效,未來想必也不會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