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大大,關於【金融股】,小弟有2點概念請教:

1.請問目前算【金融股】的【低基期】嗎?

部分類股,會有明顯"低基期"
尤其所謂"景氣循環股"
以【鋼鐵股】【航運股】為代表,看看ROE
【中鋼】2016年由全盛的25%以上跌到5%上下%
【裕民】2015年由全盛的25%以上跌到3%,2016年可能虧損?
顯見差異之大,經營確實艱辛
利率低迷的現在,不算是【金融】的寒冬嗎?
然而其ROE相較之下,似乎沒有很寒冷的感覺? 例如近年ROE
【彰銀】9%左右、【富邦金】10%以上 、【玉山金】11%左右
而且台灣金融不是有機構數過多、服務供給過剩的問題嗎?
是不是金融股目前經營環境實際還OK,真正【寒冬】未至
只是那些金融機構故意放放話而已?

2.【金融】為高風險產業嗎?【銀行】有沒有比【金控】風險更低些?

台灣金融管制不是算挺嚴格的嗎?
加上幾次金融風暴、海嘯、現金卡、連動債、TRF、洗錢、資安、鉅額罰款事件爆發...(還真多)
再如何不濟,每次事件都會補上法規漏洞、越管越緊密
哪個行業像金融業被管這麼多的?
...照理說,不是相對應較安全嗎?
再進一步說,【銀行】涉及業務較單純,有沒有比【金控】風險更低些呢?




文章關鍵字
1、利率低迷的現在,不算是【金融】的寒冬嗎?
====>利率其實平穩後影響就小很多了,而且要開始走升息了,利率低迷不算是問題,銀行賺的是利差,主要還是看他資產負債控制的利率是配得怎麼樣,例如說:負債浮動利率部分比例大(降息時,利息支出跟著變少) 資產是固定利率比例大(利息收入不受降息影響)
這樣降息反而是好事。壽險公司也差不多概念。所以其實還是要看銀行本身的管理如何。不過還是有很多先天or市場競爭的影響會造成有比較一致的走法(通常負債固定的是滿多的...)。

而且台灣金融不是有機構數過多、服務供給過剩的問題嗎?
====>以前更多....

是不是金融股目前經營環境實際還OK,真正【寒冬】未至
====>每間情形不一樣,落差其實滿大的,低價金融金控股也是有滿多的,營運績效也是滿差的。


2、【金融】為高風險產業嗎?【銀行】有沒有比【金控】風險更低些?
====>收利息賠本金,絕對是高風險產業阿。"金控"跟"銀行"這樣比不太OK,"金控"就是控股公司,每間下面事業體也不一樣...

台灣金融管制不是算挺嚴格的嗎?
====>還好...歐美更嚴...,巴賽爾協定也都是歐美先訂定台灣才跟的

加上幾次金融風暴、海嘯、現金卡、連動債、TRF、洗錢、資安、鉅額罰款事件爆發...(還真多)
再如何不濟,每次事件都會補上法規漏洞、越管越緊密
哪個行業像金融業被管這麼多的?
...照理說,不是相對應較安全嗎?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阿~~法規補的就是沒有民間動歪腦筋的快阿~~~,衍生性金融商品也不是金融業一開始就發展出來的阿~~
洞是永遠補不齊的~~~

再進一步說,【銀行】涉及業務較單純,有沒有比【金控】風險更低些呢?
====>以台灣的銀行來說,基本上都是商業銀行,你這邊說的金控先視為所謂比較完整業務的金融集團(富邦、國泰等等..)來討論
主要獲利其實是銀行跟壽險兩塊,所以其實風險是差不多的。 不過另類金控像國票金(證券、票券業務為主)、開發金(證券、投資服務為主)就不同比法了。不過我個人認為金控風險反而小,資源較完整、成本較低、話語權大都是大金控的優勢。
樓上分析的滿有道理的,我補充幾點個人看法:

1. 國內法規很多,但落實的不如國外的大銀行。國外法規的落實方法很多都靠電腦程式做各種稽查核對,國內很多都靠人工和以前的作業經驗法則。
2. 國內金管制度落後,很多銀行業務都不能做。以TRF來說,在國外投資人賠錢不算什麼,在國內就是問題。所以各金融機構能做的業務範圍都只能做基本的存放款,池子小了,魚兒除了各相併吞(這也被限制),不可能養得大。國外的大銀行,ROE可以到15%以上,但國內的銀行不可能。要破10都很難。
3. BASEL III 法規的上路,會使未來資本的利用更受限制,除非國內法規有再放寬,不然很難有更好的成績。只能靠美元利息上漲這種小利多。國內資金(台幣)浮濫,央行又不升息,銀行獲利機會不多。

eddie56789 wrote:
1、利率低迷的現在...(恕刪)


感謝回覆,綜上所述:
1.金融股真正的困境在於整體景氣低迷或踩到地雷,而非低利率,因此現在營運環境算是不好不壞,
ROE水準也只是正常發揮罷了
2.金融機構看似業務差不多,但個體營運能力、領域仍有相當差異;金控集團不必然是較高獲利+伴隨較高風險
3.國內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ROE=10)大致是國際標準(ROE=15)的66%左右
4.踩過的地雷會被法令防堵,但金融機構永遠會為求獲利突破,而踩到新式地雷,因此永存相當風險
用月線來看,就可知金融在低位階或高位階?
【利率提升】普遍而言,
不是被認為不利股市嗎?
但這是金融股的"可能"利多因素之一
因此,"金融股是種能抵抗【利率提升】此一不利因素的標的"
可以這樣認為嗎?
建議在傳統觀念上要再放大一點看

所謂"利率提升"被認為不利股市

原由是因為資金都是要追逐報酬,對於追逐固定報酬的投資資金,

在利率上升(無風險利率上升)後資金就會回歸到一些低風險資產,

舉例來說:假設A的目標是2%報酬,今天升息後銀行定存給到2%,那A在目標報酬不變的情況下資金就會回到定存去

所以單純"利率上升"不利股市,並不見得。還是要配合其他投資標的,債券、原物料等等...

主要還是看資金在當期風險考量跟利率考量下,主要去追逐那些標的

同上例:假設後來A評估後覺得的2%報酬太少了,希望要有5%,那它的資金就會在流出來到其他資產


之所以利率上升對金融股有利,主要還是在利差

比如銀行or保險公司吸收了一堆固定利率的資金,再升息後收益提升支出不變下,獲利自然就提高

不過還是要提醒,利率提升會造成負債重的個人、企業甚至國家的利息支出增加

撐不過的就是倒閉,這反而是金融股的一大風險

像上次的次貸風暴最後整個爆掉也是因為付不出利息才崩掉的


投資建議還是要放觀全球以及各種標的來看

如果只單純看A跟B,你會覺得A明明就比B好,為什麼A就不漲

原因可能是因為沒看到的C價值比A跟B都好很多,資金都去追逐C了


不過我不是說金融股不好啦 我自己沒專注在研究金融股上 只是分享一些市場的看法

eddie56789 wrote:
建議在傳統觀念上要...(恕刪)

感謝大大回覆都這麼用心,
小弟粗略的刻板概念看多了,
很需要這類較多元的觀點。
主題:【公股行庫就"投資標的"層面,相較民營者,優勢為何?】

眾多金融股各有支持者,而公股行庫一向相當受青睞
小弟個人認知之公股行庫優缺點分述如下:

【優點】
1.不會倒,真有萬一必獲政府援助
2.經營較為穩建保守

【缺點】
1.需配合不利績效之政策需求
2.政治的髒手伸入影響經營層面 (無擔保呆帳率高?)
3.營運模式消極

【疑點】
1."不會倒"這麼被看重,金融業風險是高,
但感覺好似金融業風險高到在玩踩地雷,踩到就瞬間炸得灰飛煙滅似的?
然而若公股行庫慘到須政府出手相救,就算後續還能經營,
投資人不是仍會有巨大損失嗎(股價一樣有影響吧)?

2.經營穩建並非一種公股才能獨佔的特質;反之,政策與政治面的不利才是公股獨有吧?
話說近年最大一顆地雷偏偏就是兆豐金踩的...(洗錢罰款)

3.穩建經營之優點感覺被營運消極抵消了? 就算公股營運最佳的兆豐金ROE也差不多才勉強10%
放貸市佔率高的效益呢?
再者,行員的優存13%是否亦為公股行庫之特有支出?

【結論-疑問】
1.公股行庫畢竟這麼受投資人喜愛,小弟前述認知錯在哪?
2.選擇穩健經營的民營金融股,和公股行庫相較,劣勢只剩"危機時政府是否出手相救",
,且能避開公股行庫特有缺點?

乾脆我們私訊聊好了XD 反正幾乎都是我們一來一往而已XD

這次的其實滿好討論的

1、關於不會倒,政府會支援這一塊===>這其實不見得會納入投資人的考量,反而是存戶的考量,因為弄到要政府救援...那股價還會剩多少?就算不是全虧,大概也是剩1/10都不到....。另外政府有金融重建基金(也是就是金融業營業稅繳去的地方),所以不見得民營政府就不會救。至於提到的利差部分,競爭激烈下利差一定是拉不起來的....

2、我個人認為泛公股銀行的優點有2個:
===>一、接手國家政策or業務時,有時候會是獨家的,可以賺賺手續費
二、像兆豐是美元歐元的清算行這種,都會有獨特的地位跟獨家的穩定業務&獲利

3、公營跟民營行庫最大差異其實就是業務強項部分
====>證券、壽險、消金強的都是民營,房貸、企業聯貸案等類型的前幾大都是官股居多。
不同業務對應的風險不同,我想還是要配合時間點。
像近幾年明顯超弱的就是證券業....,另外像fintech興起後,容易打擊到的也是會偏向消金(EX:P2P借貸搶信貸市場等...)
但是民營一大利器,就是壽險業,壽險業賺起來是很賺很賺的...

4、另外,其實公營行庫有滿多也越來越活潑了啦~~也不見得就那麼保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