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陣子的投顧老師,對於投顧公司,有幾個問題
1.很多分析師常常掛副總,顧問這種高階職稱,但是投顧公司規模又不大,怎麼好像人人都是總經理的感覺,通常高階主管不都是權力很大,掌握很高的預算嗎?
2.投顧公司的員工好像只有分析師與助理兩種?一般公司不是都有經理,處長等等中階主管嗎?投顧公司只有高層與基層員工兩種?中間的都不見了?
3.為什麼投顧老師常常換公司?不乏執行長,總經理這種能代表一家公司的職位,從來沒有在其他行業看過這麼頻繁的一級主管異動?
這個商業型態是公司為了要經常性的執行人力精簡要求來達到營業目標, 二來是因為瞬息變化的金融產品和專業知識通達的要求越來越高, 能應付這樣需求的專業人員對公司來說雇用成本越來越吃力, 而且往後 對 人員做 ”權宜性的調整” 能力有限. 加上越來越多的白領人士進入所謂金融分析的行業, 在僧多粥少, 良莠不齊的情況下, 造就了皆大歡喜的局面:公司在人員精簡的目標下只維持了管理層和基層員工從事行政業務.這些"專業"分析師紛紛轉為自由業工作者,以靠行的方式,或類似派遣工依合約方式進入這些投顧公司從事業務工作. 他們要不就是收取佣金,再不就是基本薪資加上指標性的獎金. 至於這些人員的(對外)頭銜就不用太計較,因為既然這些人不是公司結構內的職位, 頭銜就沒有多大意義. 要是在頭銜上能給客戶更正面的印象,why not? 人員走動離職頻繁是可以理解的.
當下的金融服務業能有獨立投顧能力的公司已經很少了,更別提能獨立操作投資的專業人士了.他們在型態上倒很類似保險服務業(也可以說就是仲介)- 根據客戶的情形和需求推薦相應產品.以這樣模式營業的金融公司他們的收入能力很有限,因而不能負擔也無須長期養著這些高薪專業員工.這樣的型態就形成了循環.
那您要問 – 我們怎麼知道這些投顧公司是不是就是上面描述的的呢? 方法之一是看或問此公司對(客戶)資金結算的方式, 這應該是蠻可靠的線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