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市場利率」到底是央行決定的,還是由債券市場來決定的??

最近在學習量化寬鬆,裡面提到「央行印鈔票購買長期債券,提升美國長債價格並壓低利率」
→從這段話裡感覺是債券價格影響利率

可是上禮拜看到新聞「聯準會 (Fed) 週三結束今年首場利率決策會議,宣布利率政策按兵不動,FOMC 委員會一致投票通過,將維持聯邦基準利率 0% 至 0.25% 範圍內。」
→從這段話是感覺應該是FOMC 委員會會議決定利率

我知道市場利率升,債券價格跌,反之亦然

我現在有點搞混的是,到底是「聯準會決定利率後影響到債券的價格,還是聯準會購買公債後影響到利率」

感謝
我選二

因為根本沒有
自由經濟市場
央行決定,債市只是跟著它起伏
wowwow4110 wrote:
請問,「市場利率」到底是央行決定的,還是由債券市場來決定的??

我覺得
市場利率--->>央行決定的
垃圾債利率-->債券市場
1.FED升降息是指設定聯邦基金利率(隔拆)的「目標」,市場往往會因此而反映短期利率,若市場沒有,FOMC會透過公開市場操作去引導市場利率到目標區間,影響短期利率。

2.QE是買債,增加債券需求,使得債券價格上升、殖利率下降。債券價格和殖利率是反向關係,一體兩面。QE買的債比較長期,影響長期利率。

簡單說,市場利率是市場決定的,FED會因政策目標而介入市場。
不用懷疑小弟研究多年的經驗可以跟你說~
基準利率是政府和美國聯準會決定的~(優先)
然後債市決定未來可能利率~(可逼宮)

以下都為假設
假設今年利率0.25% (美國聯準會利率)
(初級市場)政府發行國債(稱為國債B)
發行日2021
期限10年
每年1.25% (降息)
單價 100元一張
到期2031
到期還本 100
剩餘年10年
全部到期利息加本金(剩餘價值) =112.5 (12.5利息 100本金)
目前剩餘價值112.5

然後政府肯定不是第一次發行國債 之前也有發行 我們稱之為(國債A)
(國債發行A體值)到期2030到其 發行時
發行日2017
期限14年
每年1.5%
單價 100元一張
到期2031
到期還本 100
剩餘年10年
全部到期利息加本金(剩餘價值) =121 (21利息 100本金)
目前剩餘價值115 (已過四年)


(二級市場)

債券A 本來價值=115$
債券B 本來價值=112.5$

1.市場優先平衡債券價格
債券A 本來價值=115$ =1.5%利息 所以假設A債券價格不變 B債券會升值
債券B 本來價值=112.5$ =所以B升值到115$ 升值2.5$ 上漲約2%-3% (有套利空間)

2.市場擔憂未來繼續降息 所以債券繼續升值(預估降息0.25%)
債券A 預計升值2% 117$
債券B 預計升值2% 117$

這只是預估情況~

但如果升息就是反過來~未來債券的利息會變高 那目前債權的市場價值降會就低~然後債券市場就會走軟但債券的收益率不斷提升~反過來就是逼宮~
當然也有人說政府是債券市場最大莊家趁著有升息可能債券走貶的時候~把債券收回來

降息容易升息難~
你做為莊家(政府)~由於你之前有賣出債券 限制了了自己升息的空間~假設債券發行後就不斷貶值一值升息
那漸漸的套利投資者就會認為未來還會升息 所以不買現在發行的債券~
債券一值貶值 因為"市場"具有套利空間~例如銀行拉高利息1.5%把資金收進來
然後去市場買以貶值的債券(未來可以套利3%) 收益率達50%...
結果莊家自己要回收的債券被市場的機構和銀行買走~(對於這些人來說可以等到到期)

最後某個極限值到了~就會是政府為了自保 不斷升息 但股市和樓市不斷貶值~
因為大家都跑去把錢存銀行 銀行又把錢拿去買舊的債券(在市場中流通的) 政府又為了支付舊的債券利息+本金
而提高利率發行新債券~但市場又沒有套利投資者出來套利~
但如果政府有底氣~也可以突然反轉降低利息救經濟~
(例如2016-2020 美國) 原本已經慢慢升息穩定住市場跟金融秩序 誰知道疫情打到解放前~

最後政府沒辦法支付債券利息+本金 就倒了~
(希臘 冰島 在倒閉前也有類似狀況 只是又加上金融危機...)


最後總結:
政府雖然是市場的莊家,且有決定利息的實際權利,
但實際上政府也是市場的一員,弄不好就是搞死自己。

思考等級(做債券和存銀行最大不同是 銀行可以隨時提領但 倒閉風險大於 國家倒閉風險)
LV1.我可以從債券中獲得多少 本利和(利潤)

LV2.我為了從債券中獲得這樣的本金和利息 我需要抵押多久的機會成本(時間)

LV3.我為了從債券中獲得這樣的本金和利息我要承擔多少損失
( 未來升息的風險,因為假設升息債券帳面價值會降低以符合現在的利息,雖然表面上你持有到期=不虧錢,但實際上你損失了現在這比錢去買更好利息的機會)

LV4.我為了得到這樣的本金和利息 我要承擔多少購買力或匯率的損失
(一樣是帳面的最大利益不變,但隨著時間推移 到底匯率會漲會跌還有物價會上漲多少?? 也是需要考慮的)

(例如去年到今年我換美元在美股投資就很有感 台幣一值升值...我購買力一值下降,雖然帳面賺錢)
(又或許你出生在1990年的中國 是個萬元戶 買了中國30國債利率10% 30年後 根據網路複利計算機=174494)
根據報導 1990年上海房價約 2300元/平 預計可買5坪
https://www.sohu.com/a/301458305_100097462
現在你捧著20萬人民幣看在上海能買幾坪...

另外還有很多思考邏輯....
個人覺得債券雖然看起來"穩定"~但套利空間小不太好做

理想上的升息環境是
此刻不發行新債券,等到10-30年後"舊債還完了",市場非常需要購買"新債券讓錢避險"~這時候升息對舊債券的影響有限(因為錢都沒地方跑了),然後升息發債進入理想升息循環,等到升息到5%-10% 在一樣把債券斷了,市場繁榮
(債券供給量有限所以政府有合理的降息空間~銀行因為沒債券或固定資產可以買~所以利息大概只會維持在5%-6%~資金一樣氾濫所以躲到股市和樓市)
~政府這時候降息空間出來了~有必要時再降息
(這個過程大概需要10-30年,但美國人為了加快整個周期所以用了QE,把周期壓縮到10年一次...)
印錢回收債券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缺點就是市場上的錢變多~銀行利息又低~所以錢全部擠到各國資產和股市
由於是全球買單所以看不出來~
像台幣升值美元貶值就是美元印太多錢 台幣一值升值~然後有遠見的機構和法人~早在3月就先綁架台積電~
所以台股這波大漲70%+匯率大漲的利潤都在 "外資"

等下游廠商受不了台幣升值(出口商)~政府就會被迫印錢了~
理論上,這個時代每個國家都想出口,因為這個時代幾乎不存在"獨佔事業"或"環境壁壘"
所以做出口的本國貨幣如果太強勢=
1.人工成本高(我賺美元 但是新水要付台幣...)
2.在國外也一樣除非有人開第一槍,不然你的產品不敢亂漲價怕流失客戶...
3.原物料成本高(我賺美元 但是有部分材料或生產物資要靠台幣買...)
還有其他的~但對於出口商來說1點和3點就能搞死人了~

對於小老百姓來說當然是一值升值好啦~去哪裡玩都便宜

額外說,現在這個時代其實幾乎不太需要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最高生產效率),這個時代反而是(生產過剩)~理論上東西要貶值的~但關係到市場和金融秩序
除了一些特殊產品外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基礎糧食(大豆、玉米、穀物...在正常情況下,每個國家都是生產過剩想要倒貨給別人"美國賣給中國和日本就是最好例子",那少數炒作我們平民也不知道是真的斷糧還是假的斷糧,到底是)
1.市場資金量不便糧食短缺引發糧價上漲。
2.市場資金氾濫抬高糧食和基礎物資"帳面"價格。

基礎金屬(銅、鐵、鋼)
衛生紙...
還有很多東西都適用於上面的理由


從幾何時,原本是我需要才跟你買,變成我的市場=談判籌碼...
c326679a wrote:
例如去年到今年我換美元在美股投資就很有感 台幣一值升值...我購買力一值下降,雖然帳面賺錢...(恕刪)


感謝c大的說明,然而所有資產就像龜兔賽跑一般,全是動態浮動的。
例如美元、美股、台幣、房價,表面上是
「台幣>美元,房價>台幣」,
但「美股+美元>台幣+房價」是否能成立?這要看投資美股的績效能否大於匯損+房價的漲勢。

國內的房價漲勢是蠻恐怖的,我看過南部的二級城市一年都可能上漲200萬以上(約10%)。台美匯率一年差約8%,這樣美股投報率要19%才算打平台灣房價,而若投台股,只要投報率有10%就算打平。此外,也就是以台幣為基礎的話,美股投報率要先打93折才能跟台股投報率做比較。

然而,會不會有美元升值(收緊寬鬆貨幣政策),資金回歸美國的一天?依聯準會的說法,從2023年到早於2023年都有可能,事情不是可不可能發生,而是在什麼時候。那按照聯準會的劇本,時間或許就三年,投資…總是漫長等待。
不是我們決定的
CYH666 wrote:
感謝c大的說明,然而(恕刪)


其實台灣房地產已經是全球奇蹟....
一年有10%增長率...(如果排除精華地段還有這個增長率也是很猛)~
因為10%在房地產領域已經是"火箭飛天"~因為房地產單價太高...
周邊國家排除精華地段大概都在1%-4% (基本上跟著GDP走)


這也是為啥台灣越來越少人想做"實業"~
做個生意房租要拿走50%的利潤... 誰還想做生意
這種極端值可以去看看以前的台北和現在的台北就能對比出來了~

現在台北車站前面有多蕭條...
我小時候台北車站前面有多繁榮...

當然房地產跟股票一樣,有人要買才有市場~
沒人要買的時候崩盤也是一瞬間的事情~

我是信奉養雞下蛋論的

1.你想在城市中持有一隻不會下蛋的"金雞"
(都會蛋黃區 不用生產 靠租出1000萬的資產每年可以帶來1.5%收益)
(如果地段不好要負擔房價反轉的風險)

2.你想在鄉下中持有一隻會下蛋的"銀雞"
(鄉下郊區 需要生產 買斷的1000萬土地+廠房 資產每年可以帶來20%收益)
(這就是為啥大部分的大公司都在郊區開工廠)哈哈
(等30年後如果房價上漲到這邊又可以賺一大波)

沒有對錯看你怎選~
在我觀念中資產=生財工具~
如果只是抱著等市場讓他漲價~他本身無法生產任何利潤那就是垃圾..

例如房地產可以租出去回收租金和土地可以生長作物~是他本來的價值~
只要背離價值太遠~總有最後一棒的
(例如某個瞬間大家都不租房(租金無法靠生產打平或賺錢),房東可以假裝不租等租客,或者房東買的價格低不擔心,但這個趨勢一但要反轉,就沒這麼容易救了)
看整體房地產看不出來,
看區段 例如東區(多少名牌不租了)~或是看大學學區房 有多少大學一年比一年衰退~房東都想跑...

房地產周期長不容易看出來~但本質跟股票值利率一樣
只要股票有值利率和財務報表~可以做估算~就會有最低價值~
房地產也是~假設一個區域突然都沒人了或者人口不增長了~越來越難租房生財~那就到反轉極限了
c326679a wrote:
房地產也是~假設一個區域突然都沒人了或者人口不增長了~越來越難租房生財~那就到反轉極限了...(恕刪)


我看到的是
1.政府目前廣設中南部偏遠地區科學園區,有可能將來會成為人口聚集的新興區域。
2.根據日本的少子化現象,鄉村少子化/人口空洞化會讓人口加速往都市集中。

只要政府的政策不變,大多數沒梗的鄉下地區沒有樂觀的道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