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位elfwong網友指正道:
光是用毛利率可能還不夠,是不是也要參考營收.....
如純手遊產業(做機台的公司不算)
數年前這產業
幾乎家家毛利都九成以上
但是月營收大概才一千多萬或沒一千萬
季eps常常還負的
那EPS也沒多少
股價也沒啥表現
只能不時炒題材
能有這幾句話出來真是好事
有意見才有討論的空間
要不然光看我寫的也沒什麼意思
關於財報上的各個專有名詞的含義
在此就不多說了,各位可以自行搜尋後得知
如我前面所寫,毛利率的高低
另一個意義
是代表該企業在同業中的銷售能力與營收的表現
怎麼說呢?
銷售成本太高,毛利就不好-----可能是低價競爭、也可能是該公司的成本真的很高
銷售成本很低,毛利會很高-----可能是該行業的行業特性,或是有可能虛列營收
不管高低,還是要回歸一件事
就是和同業做比較,或是和前幾年度做比較
上面所說的,個人觀點是偏重在企業的銷售與產品的競爭力來看
那企業的管理能力呢?大家多少也聽過有人會說XX公司賺的是管理財...
營業收入-營業成本=毛利
毛利+業外收入-營業費用=營業利益
一家公司的管理良窳就看營業費用的控制如何
營業費用包含:薪資、廣告費用、雜項開銷、研發費用、專利權費用、設備的折舊費用...等等
如我前幾篇所述,鴻海雖然毛利率不高,但其管理能力還不錯,費用控制在蠻低水準,所以淨利還不錯
可是像某些公司,如網友上述的產業,毛利率超高,但因營收有限,能夠cover的費用能力有限,所以
獲利為負值。另外有些新創行業,初期的折舊與專利費用攤提,等不及營收上來就讓企業該年度的獲利
為負。
高毛利與公司股價真的是兩回事
好公司也與好股價是兩回事
前面會用毛利率來區分,僅是用來說明同樣是代工產業
為何有的會享有高毛利,有的很辛苦一直在面臨保三保四的壓力
有網友會藉此去推論到其它的現象
可喜可賀
有營收變好以為是東西賣出去,結果是跑到財報的庫存項
後來是庫存藏到子公司(除非去看子公司財報才抓得到)....什麼手法都有
還要看產業別,營建類的財報更好灌,看業績要灌在什麼月份,再跟投資老師一起炒股票坑散戶
有的財報項只有在年報有揭露(好像是轉投資細節的部份)...如果是虧錢的話,公司派早就跑光了
這還是以前...現在藏在外資或像是KY開頭的,更難查
所以財報過濾大概只能挑出相對安全用,但不一定有未來性
股價波動需要未來...台積電如果未來上不去,股價會提前跌,但是財報還是很漂亮
然後小散戶就會使用梁靜茹的信心攤平法...台灣之光阿,業績很好阿,股價跌到很便宜阿...XD
看財報投資是可行
有認識看財報進出的散戶朋友,大概一兩年進出一次(政府也賺不太到他的手續費)
最近幾年年化平均報酬大概25%(股價+配股息加進去)
前提是投資週期要拉長,整套投資策略都要配合
總資金大概是千萬規模(沒到億)就是
不同資金等級會有不同配置方式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