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在金融界的工作經驗分享閒聊之欲去還留九

前面有位elfwong網友指正道:
光是用毛利率可能還不夠,是不是也要參考營收.....
如純手遊產業(做機台的公司不算)
數年前這產業
幾乎家家毛利都九成以上
但是月營收大概才一千多萬或沒一千萬
季eps常常還負的
那EPS也沒多少
股價也沒啥表現
只能不時炒題材

能有這幾句話出來真是好事
有意見才有討論的空間
要不然光看我寫的也沒什麼意思
關於財報上的各個專有名詞的含義
在此就不多說了,各位可以自行搜尋後得知

如我前面所寫,毛利率的高低
另一個意義
是代表該企業在同業中的銷售能力與營收的表現
怎麼說呢?
銷售成本太高,毛利就不好-----可能是低價競爭、也可能是該公司的成本真的很高
銷售成本很低,毛利會很高-----可能是該行業的行業特性,或是有可能虛列營收
不管高低,還是要回歸一件事
就是和同業做比較,或是和前幾年度做比較

上面所說的,個人觀點是偏重在企業的銷售與產品的競爭力來看
那企業的管理能力呢?大家多少也聽過有人會說XX公司賺的是管理財...

營業收入-營業成本=毛利
毛利+業外收入-營業費用=營業利益

一家公司的管理良窳就看營業費用的控制如何
營業費用包含:薪資、廣告費用、雜項開銷、研發費用、專利權費用、設備的折舊費用...等等
如我前幾篇所述,鴻海雖然毛利率不高,但其管理能力還不錯,費用控制在蠻低水準,所以淨利還不錯
可是像某些公司,如網友上述的產業,毛利率超高,但因營收有限,能夠cover的費用能力有限,所以
獲利為負值。另外有些新創行業,初期的折舊與專利費用攤提,等不及營收上來就讓企業該年度的獲利
為負。

高毛利與公司股價真的是兩回事
好公司也與好股價是兩回事

前面會用毛利率來區分,僅是用來說明同樣是代工產業
為何有的會享有高毛利,有的很辛苦一直在面臨保三保四的壓力
有網友會藉此去推論到其它的現象
可喜可賀
你騙人喔 wrote:
前面有網友指正道:光...(恕刪)


喔耶 頭香
希望你騙人大一留再留^^
autofans
若時間到,也是該回去上班了
所以後來才放棄看財報...但書很多
有營收變好以為是東西賣出去,結果是跑到財報的庫存項
後來是庫存藏到子公司(除非去看子公司財報才抓得到)....什麼手法都有
還要看產業別,營建類的財報更好灌,看業績要灌在什麼月份,再跟投資老師一起炒股票坑散戶
有的財報項只有在年報有揭露(好像是轉投資細節的部份)...如果是虧錢的話,公司派早就跑光了
這還是以前...現在藏在外資或像是KY開頭的,更難查

所以財報過濾大概只能挑出相對安全用,但不一定有未來性
股價波動需要未來...台積電如果未來上不去,股價會提前跌,但是財報還是很漂亮
然後小散戶就會使用梁靜茹的信心攤平法...台灣之光阿,業績很好阿,股價跌到很便宜阿...XD

看財報投資是可行
有認識看財報進出的散戶朋友,大概一兩年進出一次(政府也賺不太到他的手續費)
最近幾年年化平均報酬大概25%(股價+配股息加進去)
前提是投資週期要拉長,整套投資策略都要配合
總資金大概是千萬規模(沒到億)就是
不同資金等級會有不同配置方式
kao_king
佳芬先;老先覺 老前輩
該怎麼辦才好啊
合併財報應該可以解決母子公司銷貨的問題,但有心欺騙,難防,所以還要看長期公司的信譽
FLD wrote:
喔耶 頭香希望你騙人...(恕刪)


那也先預祝你騙人大返工順利
有機會來高雄 請你吃吃喝喝 
謝謝這麼多實戰及心得分享 謝謝🙏
autofans
謝謝,有機會去的,我有客戶在高雄、台南,每年都會去看一次。
雙面浪人 wrote:
所以後來才放棄看財報...但書很多
有營收變好以為是東西賣出去,結果是跑到財報的庫存項
後來是庫存藏到子公司(除非去看子公司財報才抓得到)....什麼手法都有


那個應該是很早以前;
有合併財報時(後)都是以合併財報為主。
要塞的話就是要塞通路等,不列在合併財報內的對象。

計畫性的深度作帳就是另一回事。包含不在合併財報內的(關係企業等)操作。
原則上不時看一下現金流量表。但真要弄到所有東西都假的話,沒辦法完全防。
還有那種存貨是一捆一捆實體電纜擺在那邊應該很好查的公司,也可以弄掏空。
雙面浪人
內行的~有時候看損益表不準,還要看資產負債表XD
chiyenms wrote:
那個應該是很早以前;(恕刪)


所以當年研究完覺得財報水也很深,念會計專業的都不一定全部搞得懂,更不用說散戶
後來轉念,我是來股市賺錢的,不是學巴非特要買公司的
要賺股票漲的價差,不一定要財報閱讀很厲害
應用上頂多是當選股設個安全邊際就夠(例如不要欠太多錢,流動速動比稍微看一下...)
雙面浪人 wrote:
所以當年研究完覺得財報水也很深,念會計專業的都不一定全部搞得懂


水很深是水很深,但能弄懂多少還是要看。
知道總比都不知道好。

當然念越深也越會知道這東西不完全,連負責簽證的會計師自己都會被公司騙。
但總比什麼都不知道要好。

公司自己的財會主管,有時都還會要擔心自己的部下或是別的部門會不會搞你,
弄個假銷售衝業績移前挪後賺 KPI 與獎金,收回扣報假價格、或是乾脆給你直接盜用公款。
雙面浪人
後來用技術+籌碼+改變操作週期,就不太需要看財報~頂多就是股票選出太多再用簡單財報過濾這樣
其實一般講的財報分析:
A / B = 多少,這個指標叫什麼名字,這種都很簡單。
啊就是 A / B 嘛,只要定義範圍具可比性,都可以隨便抓來除除看。
知道它屬性與意義就好(等於:適用與不適用的範圍)。

你高興的話,抓兩個定義不太對稱的來除,數字自己用的話,也沒人管你。

但後來重點都是:抓假帳、與預測。
前面抓假帳還算財報分析。
後面的預測才是股價評估重點,然後來源不是財報。
台灣已經沒什麼公司自己在公布財測了(迴避管制規定);

至於國外,
雖然很多外國公司有公布財測,但你直接拿那個用的話,也不叫作分析了。
然後出來的估價(包含參考各家券商估計與展望後),當然也就是市場 consensus = 市價。
你騙人喔 wrote:
前面有位elfwong(恕刪)

非常仔細閱讀後湊人數+1
版主除了,這些財報跟產業細節推敲!對於成長股與超級成長股的判斷,有沒有建議!舉一個簡單例子,至少六年前台積電,還不是技術的領先公司,14 nm 被三星超前,更別小I了!哪裡知道2016 十奈米順利量產,以後每個世代技術都準時量產,小I跟三星整個被海放!T的股價也跟著亂噴一通!
d885668
我覺得跟解盲差不多意思.不是公司高管根本不可能會知道
autofans
2012前,台積電還在後段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