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金管會准一銀赴河南設立12家村鎮銀行

近期河南銀行爆發擠兌事件,存戶千億存款遭凍結,上街抗議卻招來政府的打壓,當局甚至利用防疫健康碼限制維權者行動。這起事件延燒幾乎整個中國銀行,民主陣線律師賴中強出面爆料,指2012年時任金管會主委陳裕璋、前任銀行局長桂先農、常務副主委吳當傑以及政務副主委李紀珠,這4位馬政府金融官員,一口氣核准一銀在河南經營12家村鎮銀行,差點將第一銀行推進河南村鎮銀行的火坑。

河南村鎮銀行今年爆發「存款消失」事件,後來查出大股東勾結銀行高管與網路信貸機構,讓存款戶以為存款於銀行,再以「葉克膜式體外金流循環」,偽造銀行貸款文件,挪用款項。如果一銀當年有撥款前去河南投資村鎮銀行,現在恐難逃脫銀行資金遭地方政府挪用,還必須面對廣大存戶催討的命運。

第一銀行2012年時,稅前淨利達新台幣121.92億元,較2011年大幅成長14.98%,一舉超越金融海嘯前、2007年的獲利高峰120.26億元。一銀當時在海外業務獲利,占全行盈餘36.9%,表現十分亮眼,也為馬政府鼓吹西進中國設立村鎮銀行業務的找到合理藉口。


服貿協議未過 避免一銀投資案變悲劇

所謂村鎮銀行,係指中國農村地區設立,的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相當於台灣的農漁會信用部。

一銀對村鎮銀行採用合資形式成立,預估一銀持股約70~80%,握有銀行主導權,可決定行長人選。一銀預定在河南設立10~12家分行,從事存款、放款及匯兌等業務。

一銀當時表示,河南村鎮銀行成立以後,業務往來會以當地三農(農村、農業、農民) 和中小企為主,結構與一般工商往來不同。不過因要等待服貿協議通過,所以預計可能開業的時程是2014年的下半年,希望成為國內第一家的村鎮銀行。

馬政府鼓勵銀行西進 太陽花運動阻止

2012年,馬英九政府時代金管會大開銀行赴中國投資之門,陳裕璋、李紀珠這些金融單位主管官員,一口氣核准一銀在河南經營12家村鎮銀行,後來2014年3月發生太陽花學運阻擋了服貿協議(ECFA),一銀很幸運的最後閃過這個火坑,不然現在不知如何來收拾這個爛攤子。

據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官網2012年發布的資料,指出金款會有關兩岸金融市場雙向往來之金融法規及管理措施,已訂有完備的事前審查、風險管理及事後追蹤等規範,金管會將於確保國內金融穩定的前提下,協助國內金融業者有序進入大陸市場,以發揮金融與產業相輔相成的綜合經濟效益,進而提升我國金融服務業及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促進國內經濟發展。

三商銀中 只有一銀提申請

其他老行庫當中,彰化銀行專注商業銀行本業,選擇不跨業經營。華南銀行曾經深度評估、探討,最後因為村鎮銀行還是屬於農村金融,不在擅長領域,所以不考慮設立。

臺企銀則與一銀有相同看法,該行原本計算於服貿協議簽署之後,申請設立村鎮銀行。

一銀後來因兩岸服貿卡關、蔡英文政府上台,一銀認為村鎮銀行案恐無望,2016年開始陸續將「村鎮銀行籌備小組」人力縮編,約20位人員也「解散歸建」併入海外業務處,一銀砸下1830萬人民幣,買下河南兩個縣市的村鎮銀行行舍也決定賣掉。


李紀珠大談「機會不等人」 顏慶章嗆不應冒險

前財政部長顏慶章在2012年對台灣金融業有意赴中國投資就曾警告,國銀不該去貿然去中國,呼籲「金融家不應該當冒險家」,他指出,切勿單純認為中國市場龐大且具有商機。

顏慶章提到截至2011年9月底,共有39家外資銀行在中國,規模比例僅佔整理的1.91%,反問「國銀要去跟這39家外銀廝殺嗎?」他認為,商機通常伴隨著風險,呼籲金融家不該當冒險家,應以股東權益做安全考量,在思考佈局中國以前,國銀應先強健體質。

不過李紀珠當時回應「機會不等人」,等待整裝好才出發,機會可能就不見了,認為國銀若能在中國賺到錢,再回過頭來壯大體質,也沒有衝突。

看看今日河南村銀行發生事件,在看回到當初一銀差點設立村鎮銀行,一銀在當年若真設點並開始運營,恐怕今日也是深陷在其中。
文章關鍵字
一堆肥貓掏空資產, 勾結超貸..
槓桿槓桿再槓桿, 過陣子等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內褲..
台灣不也一堆公司銀行被掏空倒閉.
然後全民買單....
故步自封還沾沾自喜
我們一直說金融科技,對岸不說卻輾壓我們。
大陸的金融科技照就了馬雲、馬化成
台灣的社會就只就了台積電和台鍵電(台灣鍵盤電人公司)
x365555
馬雲早就預先說了,中國金融是沒有系統,所以被中共給共同富裕,割韭菜,提早退休了。[笑到噴淚][笑到噴淚][笑到噴淚][笑到噴淚]
馬雲又如何呢?
黨一個巴掌不也打得他眼冒金星磕頭下跪
不但要你跪.還要跪姿標準
皇上一個響指教培行業就團滅
這種人治社會真的想進去嗎
看樓主的發言記錄

怎麼跟1450有點像?


貼文來源怎麼沒註明?
別國銀行不會有這種問題
若台灣的銀行錢進大陸早晚被割韭菜
畢竟在中國的心裡台灣是中國的
所有台灣企業也是中國的
馬雲、馬化騰........就是範例
沒有什麼是不能割的,尤其是台企
不是在討論馬雲和馬化騰個人
而是討論所處的環境有沒有辦法做出這樣的企業?
這兩個人當初如果在台灣有辦法創出這樣的企業嗎?
為什麼不行?是制度和環境的問題吧!這才是我們要深思的。
台灣的以往的強項是製照業。但製照業還是台灣的強項嗎?
這樣說好了,現在年輕人創業,開工廠的比例高嗎?
如果年輕人要創業,資金拿裡來?融資方便嗎?會有創投公司投資嗎?
這都牽扯到所謂的"金融體制"和"金融科技"
馬雲或許沒有好的結局,但是卻有好的開始
如何讓台灣年輕人有好的開始才是重點。
中國金融嗎? 看看現在恆大地產、看看銀行呆帳!
一堆爛尾項目!!!
看看一大票人無法從銀行領自己的錢出來...
去銀行領錢,領不到去抗議還會被白衣人暴打!
中國金融是因為有十幾億人口,才能造就這種金融亂象!
甚麼創新?

掃個碼就可將錢從A轉到B,這算什麼金融科技、創新?
EXCEL就能做QRCODE的連結!

中國的人口與土地資源若跟台灣一般多與大,來比較才會客觀吧!

(膽量好的可以把財產全換成人民幣存入中國銀行!...)

疫情前的中國確實讓很多人發大財,但,是否該醒了!?
李大小姐不意外
jimmy0420 wrote:
不是在討論馬雲和馬化(恕刪)

我說的當然是制度而不是個人
台灣確實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政府在各方面也應該更積極且有所作為
相較新加坡等同是新興市場.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一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需要時間與多代人的努力經營
絕非一蹴可及.這點還有賴我們自己多加油

我並不認為馬雲他們那叫成功
大陸由於是人治社會.很多事情只要領導說了就算
打點好關係.就能站在風口浪尖上雄踞一方
但也正因如此造成貪腐橫行.弊病叢生
且一但上頭翻臉成果瞬間就化為烏有
這兩年的電子商務.房地產業.教培行業就是最好例子
這樣的制度造成企業的生與死完全掌握在高層的手裡
以長遠來說這是企業經營最無法接受的風險
走的快不如走得穩.畢竟一個健全的社會與制度
對企業的經營才是正向健康的環境
torohc
大陸是人治社會,台灣也漸漸朝這個方向走了..[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