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日本一陣子了
處理好房事就四處趴趴走
一樣的深秋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景緻
不免俗的也利用空檔時間
買了些日股
索尼(TYO:6758)
TDK(TYO:6762)
NTT(TYO:9432)
當然ETF也是買了一些
大概就是1:1的比例操作
還是採分次買進的概念
另外還看了一下過去曾買過的
NIDEC(TYO:6594)日本電產
DENSO(TYO:6902)日裝
看來最近業績似乎不太妙
未來可能也很辛苦
這兩支好像就是MIH聯盟的大咖
有買2317,並寄望那電動車美夢把股價拉到200up的人
應該都知道
不過我看了看這兩家企業
對株主與未來的戰略規畫報告中
好像都沒提到過MIH這三個字
希望是我看漏了
要不然台灣某些股東一頭熱
但日本的參與企業卻是隻字未提
那真是OOXX了
汽車業本來就是個高門檻的行業
不是有錢丟進去就會有回報
曾看過台、日、德三國的汽車廠
光是一個零組件想打進這產業供應鍊
就至少要兩到三年的時間試作、進行安全性、耐久性及行路壽命的測試
才能取得品牌廠的認證
在日本的豐田市,有至少上萬家的豐田上游供應廠
在廣島市,MAZDA的協力廠也是星羅滿布
在德國的司圖加特、狼堡也是
各品牌有其上下游一貫化作業的供應鍊
產品從設計到生產都各有不同理念與方式
過去的內燃機時代是如此
未來的電動車時代亦同
只要有開過電動車的人就知道
各個品牌的個性還是十分明顯
若是靠一個開放式平台想打破這種行業特性
還真的是有得拼了
光是智財權與營業秘密的分享就是個大問題
未來會不會成功尚在未定之天
但由不擅長做品牌的代工廠主導
難度不小
既然來到了日本
當然也就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
早上和日本上班族一同擠咖啡館吃早餐
順便用手機下日經指數,賺賺在日本的生活費
有時在電車上面對猶如僵屍般死氣沉沉的日本上班族
還是看手機下下單比較實際
真覺得在日本上班真辛苦
還好當初放棄來日本工作
要不然我大概也是每天要擠電車上班
只要是坐山手線
上班時間就是真的被人推進電車車廂
晚上萬一趕不上最後一班電車
我還得去找車站旁的膠囊旅館投宿
香港雖然很小也很擠
不過至少不用像日本上下班這樣疲累
每週都在操作,但是損益也都不同
只發表這次,期指短線交易獲利
真的只是運氣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