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720325 wrote:
附近鄰居好多對年輕...(恕刪)
(1) 因為無法吃苦,不知道如何計劃將來。
經營一個家庭,會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
這跟在家裡靠父母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在家裡,父母會幫你打點一切,所以太多孩子不知道怎麼計劃自己的將來。
而現在忽然間要獨立,除了自己的將來,還要計劃整個家的將來...
不說別的,多少人光是婚後小孩要怎麼照顧,就手忙腳亂了?
沒有爸媽協助,不去月子中心,多少年輕夫妻就無力照顧一個小孩?
甚至還有認為「爸媽幫忙帶小孩」是天經地義的??
最常見的「經濟」「時間」「空間」問題,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那些根本都不是藉口。
(2) 因為無法面對責任。
男人要養一個家,是男人婚後的責任。
女人要照顧一個家,是女人婚後的責任。
在家裡,生活是「被養」與「被照顧」,都是「接受幫助」的好日子。
而婚後,生活變成「養」與「照顧」,都是「付出」的責任。
這兩個責任都是需要改變婚前的生活習慣。
而「改變」兩字,對於很多人而言,是最不願意付出的。
好日子過慣了,誰要過拘束的日子?
不要上夜店,很難嗎?
不要玩手遊電玩,很難嗎?
不要浪費金錢,努力存錢,很難嗎?
不要跟其他人搞曖昧,很難嗎?
多花點時間跟家人相處,很難嗎?
多花點心思在兒女身上,很難嗎?
多花點精力在工作上,很難嗎?
夫妻兩人相處,互相磨合與容忍,很難嗎?
夫妻兩人相處,學習與發展溝通的模式,很難嗎?
夫妻兩人相處,接受對方缺點與讚揚對方優點,很難嗎?
給小孩一些你的時間,很難嗎?
給小孩一些你的耐心,很難嗎?
給小孩一些你的愛心,很難嗎?
給小孩一些你的空間,很難嗎?
很難。
為什麼很難?
因為要做到上面幾件事,最基本的就是「改變」與「付出」。
一輩子活在「接受幫助」的年輕人,要怎麼忽然間學會「改變」與「付出」?
因為任何改變,就是一個需要克服的困難,沒有沿用舊襲來得輕鬆。
所以下一步的發展就是,『要改也是你改,為什麼是我改』?

但是,對於維持一個完整的家庭而言,上述只是最最最基本的責任而已。
而最常聽見的「有車有房」反而是其次。
(3) 因為不知道怎麼溝通。
台灣的家庭教育,根本不講究發展小孩的溝通能力。
兄弟姊妹起爭執,父母與祖父母就馬上出來協調。
大多若不是「姐妹讓兄弟」,就是「大的讓小的」,不是嗎?

小朋友在公園遊戲,一旦發生小爭執,一大群父母就撲上去調解。
運氣不好,反而是雙方父母起爭執或大打出手,不是嗎?

在學校遇到問題,父母不問青紅皂白直接到學校興師問罪...
我們不是常常聽到「我的小孩最乖了,一定是學校帶壞的」?

小孩不乖,父母直接開罵開打。
有多少人願意慢慢用簡單的詞語跟小孩重複的解釋?
小孩哭鬧,父母比小孩吼得更大聲。
有多少人願意先安撫小孩,了解原因與需求?
有多少家長,了解在襁褓中的嬰孩各種哭泣的原因?
有多少家長,了解自己小孩在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所遭遇的問題?
有多少家長,了解孩子在工作上所遭遇的問題?
在這種環境下,年輕一代怎麼學習「溝通」的技巧?
去書店買書回來學嗎?

等到結婚之後,才驚覺對方有某些習慣,某些想法,某些做法與自己不合?
然後只會拼命要對方改,要對方學習自己這邊的習慣?
只會要對方接受自己這邊的一切,然後無視對方的生活習慣?
還是要自己父母出面,處理一下不聽話的另一半?
或是要回去請示自己的父母,看看要如何處理不合作的另一半?

這些都需要「溝通」。
從小就不會「溝通」,長大後怎麼可能會? 婚後怎麼可能會?
所以迅速結婚,迅速離婚,也是剛好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