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 I人 如何認識異性呢

成阿華 wrote:
我不熟時,是I人熟的...(恕刪)


來唱歌。
正常社團。
成阿華 wrote:
是I人...(恕刪)


用那種不完備模型

侷限心智空間擴增
成阿華
我只是想表達:我跟不熟的人是話比較少的,熟的才會變話多。我以為現在大家都會這樣描述一下自己的性格。沒有那麼詳細研究哩@@
去相親啊...那裡有滿坑滿谷的未婚男性
FB 隨便找都一大堆社團
可以根據興趣加入
還可以根據年紀跟地點來加入

我就加了好幾個...
被炒作之商業工具

拿來觀察彼身心智?
成阿華
我只是想表達:我跟不熟的人是話比較少的,熟的才會變話多。我以為現在大家都會這樣描述一下自己的性格。沒有那麼詳細研究哩@@
騎單車,異性最多,身才好。
女人要認識異性管道有很多
例如每天都去運動會館運動
遲早會認識讓妳挺心動男人
但他是否是個好男人卻未必
萬一妳們交往了發覺他卻是
壞男人真是壞透了那就會想
當初如果沒認識他不就好了
不會讓女人們傷心的好男人
極稀少有如螞蟻頭上找頭髮
知道男人的壞有哪幾種8種
騙財/騙色/愛賭/債鬼/家暴/
出軌/沒擔當/沒責任感/8種
說8種就好了”其實是不止的
只要妳遇到其中一種就完了
女人們有時身邊有男人反而
沒得到幸福卻是過得還更慘
或許小姑獨處過人生也不錯
Eurobike wrote:
侷限心智空間擴增...(恕刪)


心智作為自我與心智作為觀察者:從「身內觀身」到「虛空常住」的動態視角

心智既是「自我」的來源,也是「觀察者」的根源。這種雙重角色是理解我們現實經驗的關鍵,尤其是在心智週期中,從清醒到睡眠、乃至更深層的覺察與擴展空間狀態經驗中,體現了心智的不同層次與動態互動。當我們引入「身內觀身」、「身外觀身」與「虛空常住」的概念時,我們能更加深入探討心智作為自我與觀察者的運作,以及它如何引導我們達到「想受滅盡」的境界。

心智作為自我:身內觀身與身外觀身的經驗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心智作為「自我」是最為顯著的面向。這個「自我」透過個人的記憶、情感和思想來構築自身的身份。我們不僅僅是觀察外在世界,也觀察自己的身體與感受,這就是所謂的「身內觀身」。當我們進行自我反思、檢視身體的狀況,或專注於內在的情感和思想時,我們是在進行「身內觀身」的過程,心智關注於內部,試圖理解自我。

相對的,「身外觀身」則是將注意力轉向外在,觀察我們如何與環境、他人以及外界互動。這是自我與外界的聯繫,也是自我確立身份的重要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自我藉由反應外界的刺激,塑造個體化的身份,並不斷鞏固這個「我」的故事。

然而,無論是「身內觀身」還是「身外觀身」,都離不開「自我」的干預。在這些狀態下,我們依賴於心智的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這是一個主導自我相關思維的網絡,讓我們能夠形成內在的自我敘事,並通過它與世界互動。

心智作為觀察者:通向虛空常住

然而,超越「自我」的觀察者存在於更深的層次。當我們從「身內觀身」與「身外觀身」的自我意識中抽離,心智作為「觀察者」就開始展現其力量。這種觀察不再是自我導向,而是一種純粹的、非評判性的覺察,觀察者不帶任何偏見地見證身體、情感、思想的起伏。

在這裡,我們接近了「虛空常住」的狀態。所謂「虛空常住」,指的是觀察者的心智能夠在一種多態擴展空間中安住。這並非單純的空間,而是一種動態的存在狀態,心智脫離了自我敘事的束縛,也超越了對外界事物的執著。警覺網絡(Salience Network, SN)與中央執行網絡(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 CEN)的協同作用,幫助我們保持對當下的專注,並從更高的視角來覺察我們的內在與外在世界。

在「虛空常住」的狀態中,心智不再局限於個人的「我」的狀態,而是體驗到一種更廣闊的存在感。在這裡,觀察者能夠見證一切的變化,並且不被任何經驗所束縛。這正是許多出離修行的目標,讓我們能夠以一種超越自我的觀察方式,與世界和自己互動。

清醒與睡眠的心智週期:從自我到觀察者的轉變

在日常的清醒與睡眠週期中,我們也能體會到這種自我與觀察者的轉變。白天,我們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自我」的主導地位,忙於日常的思考、情感反應與社會互動。預設模式網絡在這些時刻活躍,而觀察者的心智則退居次位。

然而,隨著夜晚的來臨,心智開始進入一個過渡期,逐漸從自我的主導轉向觀察者的覺察。當我們進入深度睡眠,尤其是在快速眼動(REM)階段,我們的夢境不再受到清醒時自我敘事的約束,而是在一個更自由、更不受控制的潛意識領域中運作。此時,觀察者成為了夢境的見證者,觀察夢境的發展而不被其所牽絆。

這個清醒與睡眠的週期,讓我們體會到心智如何在不同的意識狀態間轉換,也讓我們有機會透過觀察者的視角來認識自我。

清醒-睡眠連續體與覺察

清醒與睡眠週期中最令人著迷的部分之一是覺察的連續性。在深度睡眠期間保持觀察者的覺察,這種狀態被稱為清明夢(Lucid Dreaming)或瑜伽睡眠(Yoga Nidra)。在這種情況下,儘管自我暫時消失,觀察者仍然活躍,這使得個體可以在不同的意識狀態下保持高度的覺察。


想受滅盡:終極的平靜與覺察

「想受滅盡」是許多出離體系中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意指感官的感受與思想的活動完全停止,進入一種完全寂靜與覺知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心智既沒有思想的波動,也沒有情感的起伏,一切的「自我」活動都已停歇。這是心智作為觀察者的最高境界,觀察者在這裡不再只是見證者,而是超越了一切經驗與感知,安住於純粹的出離視界。

在「想受滅盡」的境界中,心智脫離了所有內外的現象,達到了一種無限的平靜與自由。這與「虛空常住」有著深層的聯繫,都是心智完全抽離自我,進入觀察者的純粹狀態。這樣的境界需要深厚的出離,但它也代表著心智最終的解脫與覺醒。

結論

心智作為自我與觀察者的雙重角色,展示了我們如何在不同的意識狀態間轉換,從「身內觀身」、「身外觀身」到「虛空常住」的過程,都是心智動態發展的一部分。最終,透過出離與正念的練習,我們能夠在這些狀態之間找到平衡,甚至達到「想受滅盡」的極致境界。理解這些心智的層次與轉變,能幫助我們更加覺察自我,並在日常生活中與內外世界和諧共處,實現更深層的心靈自由。
成阿華 wrote:
我不熟時,是I人
熟的話,就不大I了

剛好與妳相反,不熟是E人,熟了變I人。

單身熟女
想知道如何認識異性

PTT的汪踢版可以考慮一下,婚友社、運動中心、酒吧、親子公園等,大眾會去的場所。

上下班都兩點一線
公司無未婚男性

強烈建議不要想辦公室戀情,那種結局都很慘烈。

休閒活動偏靜態
有去上提拉皮斯(同學都女生)
肌力訓練(也只認識教練一人)
其他球類運動不是很擅長,有去上過課,但是看起來久很笨拙
不是很愛曬太陽

避免去只有同性的休閒活動,擴大妳的休閒地域,如大眾泳池,運動中心等。

朋友都是固定的幾位在聚餐
生活圈很小
不大容易很快的認識新朋友

請保持這樣的朋友聚餐,這是好事。

只是想問問
有什麼興趣/嗜好/活動之類的
可以很自然的認識異性呢?

試試大眾泳池,運動中心,大型健身房(非教練課程)等,
或是另一種方式---兼職副業,除了學生時期就認識以外,
社會上的朋友大多是經由工作認識的,
當妳的社交領域變多元,異性可能多到妳不想認識呢!

PS:
我的意思是 我的活動興趣似乎無法真的認識男生
很多人都說加入社團
(但是總不能我明明不是爬山咖,然後硬要加入登山社~
或明明不喝酒,卻要加入品酒社~)
所以想請大家提供可能的 興趣/嗜好/活動 之類的

不用特地為了認識異性加入社團,還有很多方式可以認識的。

PS: 另外:我可以弱弱的問問一下嗎
在這邊mobile的人,多是幾歲的人呀??
有超過40歲還在這邊的嗎?

應該很多,若妳不介意的話可以私信我,交個新朋友,只是本人還沒40,但也在邊邊了。
成阿華
我覺得你回的最實在~[笑][笑][笑]
成阿華 wrote:
我不熟時,是I人
熟...(恕刪)


很多交友軟體可以用啊
不然現在很流行用脆徵友妳可以去試試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