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內容作為心智編程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傳遞的過程,更是心智操作系統(Mind Operating System)的編程過程。教材與課綱就是程式碼,課堂上的重複輸入與背誦則是長期部署,最終決定了大腦決策迴路的運作模式。
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國文課程本應是培養語言表達、文化理解與批判性思維的重要平台。然而,實際的內容配置卻長期集中於情感化、意象化、故事化的世俗無明語境,極少觸及邏輯推理、哲學辯證、系統建模等高階思維訓練。
這種設計,無論出於制度慣性還是刻意安排,結果都是大腦心智建模長期維持在與世俗無明劇本相容的層級,極易被低階劇情(包含詐騙)套入並推進。
二、國文教育與封建遺毒的結構性關聯
1. 封建教育的本質
封建社會的教育核心在於維護階級秩序與強化統治正當性。其方法是:
以詩詞歌賦、美化權力結構與階級倫理,形成情感共鳴而非批判性思維。
把教育變成一種情緒化的社會控制工具,而非知識解放的途徑。
2. 現代國文課程的延續性
雖然社會制度早已不再是封建帝制,但國文課程的內容結構卻延續了大量封建語境的殘餘代碼:
情感綁定:透過古詩文的悲歡離合、忠義傳說,使學習者情感上認同階層倫理。
價值固化:長期輸入「聖君賢臣」、「烈女殉節」等單向價值,讓思維在忠於權威與犧牲自我中找到意義感。
思維侷限:忽略系統科學、邏輯辯證、跨文化比較,讓大腦長期停留在封閉語境中運算。
這些做法,雖然在現代不一定是有意為之,但客觀上確實起到與封建時代類似的心智鎖定效果。
三、情感化語境如何助長詐騙存續
1. 情感代入阻斷邏輯啟動
當詐騙敘事引發強烈情緒(恐懼、憐憫、愛慕、慾望)時,大腦的理性分析路徑被短暫關閉,轉為情緒驅動決策。
2. 語境固定化降低防禦
如果大腦長期習慣在固定的文化語境中處理資訊,那麼只要詐騙話術與該語境相容,就能輕易進入決策核心。
3. 高能耗阻斷機制缺失
邏輯推演屬於高能耗思維,而情感反應屬於低能耗模式。教育若長期不訓練高能耗思維,大腦會傾向選擇低能耗的反應路徑,詐騙就能在「懶惰模式」下運行成功。
四、教育的雙重動機假說
(A) 系統惰性模型(非陰謀論解釋)
教育體制受歷史課綱與考試制度慣性影響,改革阻力極大。
社會穩定的需求使決策者傾向維持既有內容結構,避免引入過多穿越性思維訓練。
(B) 認知鎖定模型(半陰謀論解釋)
編譯者明白,若大規模提升批判思維與系統建模能力,學習者將減少對權威與既有劇本的依賴。
因此刻意維持情感化與封建遺毒色彩濃厚的語境,確保群體認知結構穩定可控。
兩種模型雖然在動機上不同,但在結果上高度一致:教育強化了世俗無明編程,並延續了封建語境對心智的控制力。
封建教育的遺毒,並沒有隨著制度解體而徹底消失,而是透過國文課程的語境、價值與情感框架,悄然延續至今。這種教育模式,使世俗無明編程得以代代傳遞,並在現代資訊社會中轉化為一種認知防禦缺陷,讓詐騙生態長期存續。
教育若不轉型為心智操作系統升級工程,那麼覺醒仍只是少數,而多數將繼續在NPC模式中,與低層次劇本相容、並將它演下去。

個人積分:250分
文章編號:91995488
小惡魔新聞台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