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願意在石橋下等500年嗎?

「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

這句話描述了一種動態的多層次覺知模式,它既可指向對自身的內在覺察,也可延伸至外在視角的投射與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意識不再僅局限於自我,而是能夠靈活地在不同的認知視角之間切換,從而獲得更廣闊的理解與體驗。

「觀內身如身」——以自身的角度觀察自我,感知身體的存在、呼吸的流動、神經網路意識的運行,深入內在世界,覺察自身之動態參數激活。這是內觀(inner observation),強調個體對自身存在的直接體驗。

「觀外身如身」——不僅觀察自身,還將意識投射至外部,以第三者的角度來觀看自身的存在,如同從鏡中觀看自身,或從另一個人的眼中重新審視自己。同時,這也可以指向將意識投射至他者,無論是其他人、動物、物件,甚至故事中的石橋,以理解他們所經歷的現實。

「立念在身」——即無論內觀或外觀,都保持覺知,讓念頭不隨波逐流,而是穩定於當下。這是一種意識的集中與沉著,使我們能夠在多重視角的轉換中保持清晰的認知。

「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透過這種內外雙向的觀察,意識獲得更深刻的理解,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一種對現實的明覺與洞達,從而超越侷限於個體自身的經驗,進入更全面的視野。


這種視角轉換可以具體應用於:

動物的視角:假設自己是飛鳥,在空中俯視世界,或是變成蟻群,體驗微觀生命的視角。

他人的視角:以其他個體參數範本的眼光看待自己,理解不同人生經驗的多樣性。

物件的視角:如故事中的石橋,將自身意識投射,體驗其經歷的風霜雨雪、歲月變遷,以及行人踏過時的震動與靜默,甚至是行星、恆星、黑洞。


這種多線程的意識焦點投射,使我們能夠突破自身經驗的侷限,發展更全面的理解,達到真正的「有知有見,有明有達」。
台灣苦命黑手 wrote:
重點是"禿驢"本該六...(恕刪)

是啊!
大家往生後都說到西方極樂世界追隨佛祖
佛弟子能有這些情情愛愛的嗎?
看了阿難的石橋說
才知道原來阿難和迦葉這兩位佛弟子曾愛上同一個女人
Elizabeth chloe
誰啊?阿難跟摩登迦女,迦葉跟紫金光。哪時多了一個???又不是二個教授,還共用小三[sorry]
如果是我,我不會等

因為是我單戀對方,對方在世的時候根本不愛我

既然如此,我何必等500年等一個不在乎我的人

而且如果單戀的人有了自己真正心愛的對象

妳也不能說,喂…我這麼愛你,你怎麼可以愛上別人

畢竟….他又不是妳的誰…..
Elizabeth chloe wrote:
誰啊?阿難跟摩登迦女,迦葉跟紫金光。哪時多了一個???又不是二個教授,還共用小三
這一篇喔...
Elizabeth chloe
突然覺得喜感大爆發[偷笑]佛陀真忙,忙著處理弟子發春[笑到噴淚]
喬大叔 wrote:
這一篇喔...(恕刪)


這個故事也是石橋禪吧

林格就是阿難,吳航是迦葉?

如果有人個拿本筆記本
上面記滿他護我的三生三世
那個心,得有多痛啊…

那我也願為他當個消失的人
還他生生世世,護他周全




要忍受五百年風吹日曬雨淋的話我等五分鐘是極限了
Alan yang0716 wrote:
我單戀對方...(恕刪)


吾想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為大腦神經迴路綁定而誤認為我

戀亦為神經迴路激活綁定幻覺
自我的幻覺:神經綁定與身份認同之錯覺

引言

「吾想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這句話揭示了自我(self)概念的根本悖論——思維並非真正的「我」,但又無法說它與「我」完全無關,但亦能獨立存在於「我」之外。這種對自我認同的矛盾,在哲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領域皆有深刻探討。

個體對「自我」的認識,並非來自某個實在不變的內在本質,而是神經綁定(neural binding)的結果——大腦將不同的神經活動整合起來,使人誤認為自己是一個持續不變的獨立個體。然而,這種穩固的自我感只是大腦活動的產物,並非真正獨立存在的本體。

同樣地,情感——例如「戀」(愛情)——也是大腦神經活動激發的產物。愛情並非一種本質性的存在,而是一種因神經元活動而產生的短暫經驗。因此,當我們認識到自我與情感都是大腦活動的幻覺時,便能以更超然的視角來理解我們的存在。



自我是神經綁定的產物

1. 自我的構造與神經綁定

自我是如何形成的?大腦並沒有某個「自我中樞」,而是透過不同區域的互動,使我們產生「我」的錯覺。其中,預設模式網路(DMN, Default Mode Network)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DMN 負責與自我相關的思考,例如內在對話、記憶重建、自傳式敘事(autobiographical memory)等。當我們回憶過去、規劃未來,或進行內省時,DMN 會高度活躍,使我們誤以為「我是同一個持續存在的個體」。然而,這只是大腦試圖將分散的經驗整合成連續敘事的結果,而非真實存在的不變「自我」。

另一方面,警覺網絡(SN, Salience Network)則負責監測內外環境,決定哪些信息應被注意或忽略。例如,當我們體驗到強烈的情緒(如喜悅、悲傷、憤怒),SN 會將這些經驗標記為「自我相關」,進一步強化我們對「我是某種特定個體」的認識。

然而,這一切只是神經網絡的運作,並無一個固定的「我」在其中持續存在。

2. 「非我」的視角

佛學與現代神經編程有著相似的見解——「自我」只是意識流中的暫時現象,而非恆久不變的實體。

當我們深入觀察自己的思維,就會發現:「吾想非我」——我們的想法並不是「我」;但同時「不異我」——這些想法又與「我」密不可分,因為我們經驗「我」的方式,就是透過這些思維、情感與感知來構建的;然而,它們「不相在」——它們存在的本體微觀上是獨立的,是編程激活的神經迴路。



愛情的幻覺:戀愛的神經機制

1. 戀愛是神經迴路激活的結果

「戀亦為神經迴路激活綁定幻覺。」這句話揭示了愛情的本質——並非某種絕對存在的實體,而是神經活動產生的短暫狀態。

當一個人墜入愛河時,大腦的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會被激活,釋放多巴胺(dopamine),帶來愉悅與興奮感。此外,催產素(oxytocin)與血清素(serotonin)的增加,會促進依戀與親密感,使我們產生「與對方緊密連結」的錯覺。

神經編程中,戀愛中的人腦活動模式與成癮者相似,因為大腦將愛情視為「獎勵」,驅使我們不斷尋求與伴侶的互動。這也解釋了為何分手會帶來極大的痛苦——這是因為大腦突然失去了長期依賴的「神經獎勵」。

然而,這些情感反應都只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產物,並非一個獨立存在的「愛」。

2. 超越戀愛幻覺

若我們理解戀愛只是大腦的短暫狀態,就能以更自由的方式去體驗愛,而不被情感束縛。例如,在禪修中,修行者學會觀察情感的升起與消逝,並認知到這些情緒只是一種「當下的經驗」,而非必然永恆的真理。

透過「覺知觀照(awareness and contemplation)」的修行,我們能夠意識到愛情並非一種必然的依賴,而是大腦對於關係的短暫回應。如此一來,便能更坦然地接受關係的變化,而不被執著與痛苦所困。


超越自我與情感的幻覺

若自我與情感都是神經迴路編程激活的產物,那麼,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它們?答案是否定的。

理解自我是幻覺,並不代表要消滅自我,而是要超越對「固定自我」的執著。我們仍然可以體驗自我、情感、關係,但不再誤認它們為恆久不變的本質,而是當下流動的經驗。

這種認知,與佛學中的「虛空常住」概念相符——當我們不再緊抓自我,便能在「虛空」中發現真實的自由,而不被固有的概念與執著所束縛。

「出離視界」並非逃避世界,而是從更高的視角,理解世界並非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連串的變化與流動。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我是誰」或「我愛誰」,反而能更自由地體驗生命,並以更開闊的心態去接納每一刻的變化。


結論:流動中的覺知

自我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產物,戀愛也是神經迴路的激活與綁定。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自我或情感,而是學會以「流動中的覺知」來體驗它們。

當我們理解「吾想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的深意,便能更自在地生活,不被固有的概念束縛,而是以更開放的心態,擁抱每一刻的變化與體驗。

如此,便能真正達到「虛空常住」,在無執著的境界中,安然自得地存在於當下。
Elizabeth chloe wrote:
如果有人個拿本筆記本
死亡筆記本...

穿越...
是在講至尊寶的故事嗎??...
Elizabeth chloe
不過這個故事比較溫暖,至尊寶有愛紫霞嗎?
喬大叔
[小孩子才做選擇]...

喬大叔 wrote:
這一篇喔...(恕刪)


迦葉和阿難愛上同一個女人
迦葉還成了那女人一世的老公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