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編程與幻相啟動:以大雁感知空間為例

我們所見、所感、所信,並非真實世界本身,而是大腦透過其「編程(programming)」所構建出來的內在模型。這個觀點也可簡單表述為:視界為大腦編程激活幻相。

本文將透過大雁情感世界的例子——來探討「幻相(illusion)」與「意識空間」的關係,並進一步理解人類自身情感與認知的本質。


一、幻相即編程所激活

人的大腦就像一部生物神經網路函數機,從出生起即受到固有代碼的設定,並持續被參數經驗訓練與感官輸入所「編程」。這套神經機制運作的結果,就是我們所謂的「現實」。

但這個現實並不是客觀世界的真實模樣,而是由視覺模組、聽覺模組、情緒中樞、記憶網絡等各種神經編程系統協同構建出來的「內在投影」。我們對於顏色、聲音、時間、空間、情緒的感知,其實都只是大腦在條件啟動下生成的幻相。

換句話說,我們所感知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大腦如何「解譯及建模」那些訊號參數。


二、大雁的情感:幻相之直觀例子

「若問大雁情為何物?因其侷限於大雁空間,故雁眼見雁色而生情。」

這裡所說的「雁情」,不是指一種普世的、跨物種的愛情概念,而是特定於大雁這個物種的感知與反應。大雁的認知空間,受限於其神經系統與固有程式碼,牠所能辨識的世界,只有牠能感知的那一小片領域。

當一隻大雁看見另一隻大雁,牠感受到的「吸引」、「歸屬」、「遷徙同步」等行為動機,其實都是牠腦中被特定圖像、氣味、聲音所「啟動」的行為模式。我們人類用詩意的語言將之稱為「雁情」,但實際上,這是一種由神經系統程式化反應所生成的幻相。

牠的情感,不是來自某種本質的愛,而是來自其侷限的「雁空間」所生成的認知模型。


三、人類的戀愛亦是「人空間」的投射

將這個譬喻延伸至人類,我們也可提出同樣的質疑:
我們的情感是否真的是「真實的」?還是僅僅是大腦在特定輸入下的反射模式?

人類雖然擁有更複雜的大腦,但本質上也是受限於「人空間(human cognitive space)」。我們的情感、認同、價值判斷,乃至於信仰、藝術、愛情等,看似高貴的精神活動,其實也都建立在神經網絡與感官經驗的交互作用之上。

當我們看見一個特定的人而「動心」,或對某種信念感到「熱情」,其實就如同大雁看見另一隻大雁一樣,是我們大腦根據過去經驗、文化環境與生理狀態所「編寫」出來的感覺模組在運作。
我們見「人色」而生情,與雁見「雁色」而動情,其實無異。


四、從幻相中覺知而不迷失

這並不表示情感是虛假或無意義的,相反地,幻相是我們經驗世界的方式。重點在於,我們是否能夠覺知這一切是由神經網路編程所構建的幻相?

覺知(awareness)的關鍵在於能看見背後的程式,看到自己如何被情緒啟動、如何被環境影響、如何因某種符號而產生強烈信念。一旦我們意識到這些幻相的根源是可變的、是可以觀照的,我們便開始擁有了某種超越的可能。


結語:幻相即真相的門徑

大雁之情,雖是幻相,但對於雁而言卻極為真實。人之情亦復如是。在這層意義上,幻相不再是虛妄,而是進入真相的門徑。

理解幻相是被啟動的,是被編程的,是由侷限的認知空間所生的,我們便有可能在幻相中保持覺知,不喜不憂,捨求無為,正念正智,如是正心解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