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version wrote:胸部大你都這樣要求了~幫你換OK啦~~
我不喝茶,可以換果汁嗎?
goodversion wrote:
所謂的形、或拳套只是...(恕刪)
我想差別就在一開始的學習重點是什麼,而且教練很重要。有些門派一開始進去就是學kata,例如有些空手道,TKD,還有許多國術。聽說一開始要升到什麼段位就是能不能打出完整的一套。
但是拳擊、摔角、柔術、泰拳這些並沒有什麼kata (泰拳有kata但是不在他們練習重點裡面),而是從基本的體能訓練開始,打沙包,還有最重要的"真格"對打 (你po的影片那個詠春猛太多了!)。也就是說,他們學習的內容一開始就是瞄準如何在實戰中發揮。
問題就在當學生的注意力都擺在"如何完整的打出一套kata",也就等於浪費了可以用來增強體能+練習實戰的精神/時間。最可怕的就是有些人學了kata就以為自己學會格鬥,給了自己錯誤的自信。
另外,是鈣化沒有錯,之前看discovery有介紹美國有兩個傢伙專門練 power break 的。他們不會格鬥,只是很喜歡空手打爛很硬的東西,而原理就是鈣化: 骨頭經過小規模的損傷 + 自我修復 (更多鈣填補/覆蓋損傷處) = 增加了鈣的密度。
goodversion wrote:印象中拳擊的好像沒有練形的樣子,S大您說看看囉。
所謂的形、或拳套只是基本動作,
我相信每一家都有
solargo wrote:這個還好耶,中國古拳法很多人都是這樣的,
而大山的拳頭已經鍛鍊到整個是"平"的
跆拳也有選手拳頭是平的。
solargo wrote:這個我覺得沒什麼特別耶,拳擊手習慣伸出拳套做防守,檔對方的來拳。
因為那個拳擊手脫下手套跟他打 (似乎是挑釁因素?有點忘了),結果他們拳頭互撞的時候拳擊手的拳頭被大山的拳頭打到骨折。
脫下拳套並不會改變多天的習慣動作吧。
拳頭伸出去放著讓對方的拳頭打,其實是防守方比較容易受傷吧。
若是打來的拳頭,平時就這樣打習慣了,那更加是攻擊方占優勢吧。
solargo wrote:嗯,認同。
我只能很殘酷的說一句,練習內容不是"體能訓練" + "真格對打"的,那通通都在練自爽的而已。
成天光練那個什麼"型"的,真的別以為自己在學"武術",應該當作自己在學"舞蹈"
型以跆拳道來講,就真的很多@.@
不過學而不思則罔,教練教的若光是照練那真的是跳舞,可是若思考一下,其實是可以獲得東西地

solargo wrote:以這一片來說,以動作來區別派別,可以非常明顯看出哪一位是詠春選手。
大家可以參考這個影片。極真 vs. 詠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H13kYFzfFk&feature=related
可是極真選手最後以一記左手由下至上的勾拳,擊中詠春選手的身體左邊心臟下方約一個拳頭處。KO~~
以拳頭打擊技來說,賽場上以拳擊擊中身體中段部位造成KO的還蠻少見的。
solargo wrote:
但是拳擊、摔角、柔術、泰拳這些並沒有什麼kata...(恕刪)
還是有啦,就看怎麼解讀了,
我的定義上,只要是打空氣,打不會還手的都算套路,因為那都是在練基本功,
只是某些派別把這些基本功連在一起練。
至於目的是什麼,現代人的發展愈來愈多元,沒辦法很死的限制說我練武術就是為了打擂台,
但以前很單純,目的就是打,
當然啦,會記套路不能就此說他就是能打,
頂多這一個有運動過的籃球員一樣而已,
如果他的目的是要上台,但只有練了套路,那人不是天才,就是白目。
我現在三十以上了,我已經不像過去那時很專心於把我的骨頭變硬,也沒有人跟我對採練反應
已經偏向養生方面了,也加強嘴砲能力。
古早時代,就是有人打到後來這裡痛那那痛,或很早就因為後遺症而往生了,並非死在擂台
所以也就有後來一些比較保護的方式及觀念,或養生的觀念產生了
而且套路在所有運動中,是很全面,且平均的運動,不會像某些運動只局限於一個肌肉群的發展。
利用空間也不大。
--
我的印象中,骨頭鈣化是骨質疏鬆及骨頭退化的一種結果,
而把骨頭練硬的原理就跟discovery說的一樣,是經過一連串的破壞重建,
而鈣化的骨頭容易斷,也容易長骨刺,
這次跆拳被鎖喉的那位就有鈣化的膝蓋,所以他說這次之後就要退休了。
solargo wrote:要地,跆拳道的話,從9級打到1級,再上去升段,
聽說一開始要升到什麼段位就是能不能打出完整的一套
型場都是必備檢定項目。
Ryuji wrote:安安呀,別再吃什麼廣州炒麵啦,
快中午了~有廣州炒麵嗎~??

快來評評片子吧~~
goodversion wrote:要這麼說是也沒錯啦,
我的印象中,骨頭鈣化是骨質疏鬆及骨頭退化的一種結果,
而把骨頭練硬的原理就跟discovery說的一樣,是經過一連串的破壞重建
可是也沒這麼離普啦。
密度一定會上升的,我想不會疏鬆啦,至於退化嘛,我想是要看部位吧。
如果是關節,那就頭大了。
如果是手腕內側、小腿那側的骨頭,我想這樣的訓練是可以接受的吧。
一剛開始一定是都紅腫瘀青一片黑的呀,非常難看的,無庸至疑啦,練到後來就不會黑青啦,就是有一個階段的成功啦。
謎之音:其實這是有一定爽度的,久了會上癮

jpapple wrote:
印象中拳擊的好像沒有...(恕刪)
拳擊的確沒有所謂的"型",但是如果按照goodversion的解讀,那麼 shadow boxing 也許算是一種。主要功用就是 1.對著鏡子練習檢查自己的姿勢是否正確 2. 熱身。
我個人對kata的解讀是打一套固定的套路 or 那種實戰中不可能會用到的動作。所以 shadow boxing 不算,因為練習內容都是正常的出拳。所以影片中那個詠春小朋友一開始示範的那個動作,我認為是"型",而詠春的木人樁可就不是"型"了,我覺得那是非常實際的練習,在某方面來說很像拳擊打沙包,但是更為複雜。
jpapple wrote:
以這一片來說,以動作來區別派別,可以非常明顯看出哪一位是詠春選手。
可是極真選手最後以一記左手由下至上的勾拳,擊中詠春選手的身體左邊心臟下方約一個拳頭處。KO~~
以拳頭打擊技來說,賽場上以拳擊擊中身體中段部位造成KO的還蠻少見的...(恕刪)
說實在的,那個詠春的可能肋骨斷了。他的身材看起來很明顯沒有怎麼鍛鍊過身體,而且根本沒啥身體的防禦,上場只是亂揮拳而已。另一個影片裡面大家可以看到詠春講究的是超快速、瞄準中心線的連拳,但是跟極真對打的那位他根本沒有這種猛拳,而且打的位置也不像是中心線,比較像打在兩側。
另一方面,極真本來就習慣拳頭攻擊身體的做法,所以對方對身體的防禦/攻擊自然很強。加上沒有戴拳套,貫穿身體的力量會更大。
jpapple wrote:
教練教的若光是照練那真的是跳舞,可是若思考一下,其實是可以獲得東西地
唉傳統中華文化就是講求尊師重道,根本就不鼓勵獨立思考,老師說一是一說二是二,你覺得有多少學生真的會去"思考"自己學的kata在實戰中要怎麼用?而且好的老師應該要安排更實際的課程,不能光教kata然後盼望有一天學生會自己領悟吧?
至於鈣化的問題我查了一下,我想在身體的攻擊部位的鈣化應該問題比較小,而脊椎或是其他敏感部位鈣化問題比較大,那也不像是人類鍛鍊可以練得到的位置,比較像是生活習慣+飲食所造成的。
solargo wrote:
拳擊的確沒有所謂的"型",但是如果按照goodversion的解讀,那麼 shadow boxing 也許算是一種。主要功用就是 1.對著鏡子練習檢查自己的姿勢是否正確 2. 熱身。
...(恕刪)
各自解讀吧

shadow boxing也是練習的一種呀,
我是說,在你練boxing之前,一定有在原地,然後教練教你組合拳,
我私認為,這就是一種基本功的練習。
我想,型、或套路,都是過程之一,但不是練拳格鬥的最後一步,
有人只練了套路就上場,或以為足夠了,那肯定那人的問題,
我常說,不要被中國武術限制了自已對待這運動的看法,
因為常常沒機會看到真正該練習的是什麼,而只看到輸的那個人就說這東西不能打。
solargo wrote:
唉傳統中華文化就是講求尊師重道,根本就不鼓勵獨立思考,老師說一是一說二是二,你覺得有多少學生真的會去"思考"自己學的kata在實戰中要怎麼用?而且好的老師應該要安排更實際的課程,不能光教kata然後盼望有一天學生會自己領悟吧?
...(恕刪)
這真的是完完全全的誤解,但我不否認有人是這樣,不過不是全部
學的夠的話,老師絕對有教套路怎麼應用,甚至有的套路都有對應的套路來接,
例如崩步拳,他就有一個反崩步,就是練習這套路怎麼在實戰中應用,
而我們師兄弟間,也會互相討論每個動作的意義。
當然啦,有的老師的確是什麼都不講,就盼望你去領悟,
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這老師就是半調子,另一個是這個老師認為你還不夠讓他教那麼多。
後者有好有壞,如果老師看對人,那他會救了個人,
如果他看錯人,那這老師就失去了讓他的武術發展的一個機會了。
我並不認為套路上有的東西沒有用,
進一步說,我認為所有各國的武術發展的結果,所有的招式都有他的意義存在,
只是在實戰中應用的多與少的問題而已。
goodversion wrote:
各自解讀吧shado...(恕刪)
我講一下我對截拳道的感想,
因為這與現代一些對於各門派的概念有關,
我比較接受伊諾山度對於截拳道的概念,
當然有另一派人認為,截拳道有他一定的型式,但是當讀一些李小龍的書會覺得
伊諾山度比較正確。
伊諾認為,截拳道並沒有一定的套路,也沒有一定的型式,
他是一種概念,是一種對於未來格鬥技巧發展很重要的概念,
雖然他是以詠春為發展基礎,但也要對於各種門派截長補短,
也就是說,你可以練習詠春、螳螂、空手道、跆拳、泰拳、
然後打破他們各招式的習慣,以最簡單方式,達到制敵對快的方式,就是好拳術。
後來很多新型式的武術都有了這樣的概念,雖然有的並不一定是李小龍精神之類的,
也不一定去過截拳道館(事實上李不希望開設這樣的道館),
但卻也都朝著這方面的發展前進。
這是一種很open的概念,甚至於在50年前就已經提出來了
而21世紀的現在,還是有一些守著自已的傳統,
不能說不好,至少他們保有其它重要的資訊。
就好像拍記錄照片一樣,你很難知道哪些東西你在未來會去用的,
所以總會有人比較守舊的去守著一些"資訊"
但對於想要在格鬥方面更精進的人來說,"以無法為有法"這樣的概念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