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ttlemind wrote:
為了宣示臺灣的汽車工...(恕刪)

財團法人不受立法院監督,
基本上ARTC是不承認歐盟、美國及日本的撞擊與排氣、噪音測試,
認為那都太低階了,
所以進口車通通要重新測試,通過台灣的ARTC標準才能賣,
進口機車的排氣標準政府很自豪的說是全世界最嚴格的,
為了環保嘛,
車子台灣做不出來沒關係,用法規搞到你不能在台灣賣;
而改裝品也是一樣,例如腳踏車架必須經過ARTC認可後才能裝在車上,
以上~
ARTC 的設備、人員素質可以達到國際水準。

可惜: 組織結構沒啥水準。

跟業界的關係太緊密

環保署法規「太先進」
交通部車輛法規「太落伍」
標準局 CNS 標準嚴重落伍

所以,

ARTC 變成拼裝車
自己認證都有很大問題

333 wrote:
ARTC 的設備、人...(恕刪)


簡單一句話來形容:國情不同。

所以不承認先進國家的測試水準。

台灣的國情是:"超"先進國家,領先全世界,當然笑話也是獨步全球。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我想很多人無法清楚分辨實車碰撞法規與新車評價(NCAP)的差別,兩者是迥然不同的系統,
1. 實車碰撞法規:政府制定之強制性法規,車輛必須符合法規方可上市,如台灣的車輛安全檢測基準45,46、歐洲ECE R94,95,日本道路車輛安全法規18,美國FMVSS 208,214....etc.
2. 新車評價(NCAP):由民間所組成的機構進行已上市車輛的評價,通常選擇暢銷車型進行評價,也有車廠委測,如歐洲Euro NCAP、美國NHTSA、中國C-NCAP、日本JNCAP、美國IIHS.....etc.

前者是政府對於車廠所要求的最低標準,意即考試及格就過關,車廠必須取得"合格"測試報告(例如在台灣可委託ARTC,在英國可以委託MIRA執行法規測試),報告經政府(如台灣的交通部)審驗通過才能賣車,所以這種形式的測試報告和結果,除非車廠自行發表,否則是不會公開的;唯一的特例是美國,美國是車廠自我認證制度,政府並未強制實施測試,車廠必須對上市的車輛符合所有法規規定負責,但政府會隨機進行上市車輛的抽驗,驗不過車廠就倒大霉了.......而這些抽驗的報告,可以在NHTSA網站上找到!

後者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哪台車拿了幾顆星很多人如數家珍,這些測試報告和結果都公佈在網路上,人偶傷害指數、車體損壞及星等評價,甚至是測試影片都找得到。這就是有NCAP的國家的好處,消費者可以依據NCAP評價結果作為購車的參考,這些評價組織也成為各家車廠的大敵,因為她們的測試條件和星等評價有時較法規嚴苛,例如3顆星的等級已可符合法規(純舉例),所以車廠開發車輛必定是以這些評價作為最終的目標,否則拿個2顆星車都不用賣了XD~IIHS更機車,用評價結果來訂定保險的費率,意即買爛車保費就付多點吧XD~~

希望上述簡介可以讓大家了解這些差異,相信大家應該已經知道為何台灣找不到公開的碰撞測試報告,因為台灣只有前者沒有後者,甚至前者是2008年才實施的!有人說台灣的制度對車輛安全沒有助益,我想是有些偏頗的,幾年前台灣還遍佈為了省幾萬塊而閹割氣囊的車,請問今年上市的新車,大家還找得到沒有前雙氣囊的車嗎?我想車廠也不想承擔過不了法規的風險吧?只能說台灣腳步很慢,但是有進步的!

有沒有機會出現台灣本土的TNCAP?我想還是需要政府和社會大眾的努力和重視吧!畢竟大家也知道台灣只有在名人出意外才會重視安全問題(效力大概1.2個月XD)........

導回正題,大家罵ARTC,其實好像去球場對著CPBL售票櫃檯罵"靠腰!打假球還要跟我收250才能看球!"一樣沒有意義,因為那些第一線的單位或員工只是依法或依規定辦事罷了...

th21 wrote:
我想很多人無法清楚分辨實車碰撞法規與新車評價(NCAP)的差別,兩者是迥然不同的系統,
1. 實車碰撞法規:政府制定之強制性法規,車輛必須符合法規方可上市,如台灣的車輛安全檢測基準45,46、歐洲ECE R94,95,日本道路車輛安全法規18,美國FMVSS 208,214....etc.
2. 新車評價(NCAP):由民間所組成的機構進行已上市車輛的評價,通常選擇暢銷車型進行評價,也有車廠委測,如歐洲Euro NCAP、美國NHTSA、中國C-NCAP、日本JNCAP、美國IIHS.....etc.


解釋的非常清楚,官方法規跟民間測試本來就是兩回事,但不知道為什麼就台灣人一天到晚混在一起,而且怎麼不去思考一下,全世界有多少國家在生產車輛,但有聽過的撞擊測試不就上面哪幾種,連韓國現在都已經是汽車製造大國了,他們都還沒有類似機構公佈數字,台灣只有代工汽車產業也要學人家搞這一套嗎?

實際上就我了解成立ARTC的背景不是來自於整車碰撞,而主要是來自於零組件,因為隨著歐美先進國家法規越來越嚴苛,而車廠也希望轉嫁一些成本到供應商身上,所以都開始限定零組件供應商必須要通過一定程度的測試後,才能進到合格供應商行列,所以台灣很多零組件供應商都必須花大錢把零件送到國外合格的實驗室裡認證才能賣,一單需要修改,還必須來來回回,不只浪費錢更浪費時間,所以ARTC就可以扮演協助認證的角色,大幅提升台灣零組件供應商的競爭力。至於整車測試,說實在的,台灣車廠有多少實力跟權利去更改母廠的設計還是規格,有待過台灣汽車業都會知道我在說什麼,中華汽車除外,不過這也是因為母廠實力太弱的關係。

ThomasLin wrote:
連韓國現在都已經是汽車製造大國了,他們都還沒有類似機構公佈數字,


其實韓國有KNCAP呢~~check this out:
http://www.car.go.kr/jsp/kncap_eng/result.jsp
th21 wrote:
其實韓國有KNCAP...(恕刪)

看了兩位的發言,讓我又增廣見聞,
其實大家在詬病的artc,
就如th21所說:

導回正題,大家罵ARTC,其實好像去球場對著CPBL售票櫃檯罵"靠腰!打假球還要跟我收250才能看球!"一樣沒有意義,因為那些第一線的單位或員工只是依法或依規定辦事罷了...

背後制定檢測法規的人才是豬頭吧!
因為只要想到我的重機也是備受第一線的折磨才得以進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