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ora wrote:
這圖根本幻想的。
取消"強制"二段左轉,也不代表機車就不能二段左轉了,是取消"強制",改為依照:現場情況、自身反應能力、趕不趕時間。由駕駛自行判斷並選擇。
取消"強制"後,喜歡二段左轉,或行事偏穩健的人、逛大街看風景不趕時間的,仍是可以二段左轉啊。
誰說取消後,就要把那些待轉格子塗銷。
格子一樣保留。需二段的人,就去二段。判斷現場情況,認為左轉是可行的,則切入左轉。
當然駕駛經驗,是需要年資的,開車/騎車 幾十年的人,和只有幾個月的新手,在經驗、技術方面會有差。
但人都會成長,新手早晚有一天,開的年資久了,也變老手。
法律是保障大多數人權益,怎反而去保護少數的新手?
每年有人出生,然後他們滿 18歲,就開車、騎車。成為新手。但開車、騎車經驗超過5年以上的人,比比皆是啊。老手當然是比新手多的。
法規要對老手有利。而不是刻意去保護新手,或腦子不正常的人。反過來刁難老手、普通人。..(恕刪)
多樣性左轉需求也是我要提的,畢竟是相對安全的行車路線!
但現行交通設定選擇就是紅黃牌認定能力有基本水準請直接轉,白綠牌限制行駛路線請兩段式!
如同我以前提過,小學生講請走天橋跟地下道過馬路,成人請直接走斑馬線!
但成人不能走地下道、天橋嗎?小學生不能走斑馬線嗎?
限制型作法的遊戲規則(交通法規),安全性為主要考量其他因素次之羅列。
即便是開放社會全盤性開放,龐大的交通經驗對於入門新手而言,輕則罰單繳錢了事,最嚴重者可能會有以性命做為賭注收場!
就是跑前面被扯後腿,跑後面被拖到累的半死的景況!
全盤考量兩者要兼顧就是,要不稍微限縮先驅者要不斷後刷除後段班!
sam9213590 wrote:
要規劃機車道就規劃完整,不是搞一個慢車道
然後右轉車、公車、機車、腳踏車、臨停、卸貨區都塞在同一條
這只是限縮部分人的路權去提升部分人的路權
待轉區也是很莫名奇妙,撇除有些待轉區直接畫在車道上不說
在重點路段待轉區根本不夠停,最後變成機車已經停到對向車道
不對稱路口的待轉區讓機車還要特地繞路甚至逆向進入待轉區
台灣的交通法規就是一再限縮機車族群的權益,只求汽車能順暢
如果每個人包含機車懂得變換車道打方向燈,不同時橫跨雙車道
將內車道開放給機車,左右轉直接分流不分車種
高速公路至少開放紅牌,快速道路開放150cc以上機車
台灣...離進步國家還真的有一段路..(恕刪)
畢竟交通進步也不是一時半刻就能達成!
限縮性作法想當然爾也不是永久、長久之計!
待轉區設置區域大小涉及當地交通流量,可能跟人口密度及區域環境有關(如學區、工業區...等等)!
標線號誌可能因地制宜,當地使用者最清楚情況,也最需要反應給有關單位來作為改善依據!
積極提升基本能力水準,路權自然就會水到渠成!
Cimada wrote:
這種模擬可能還是需要有一個足量的database去執行pattern taxonomy model algorithm,能夠經由演算來模擬情況可能更有說服力。但還是很讚賞樓主的創造力,只是工具不同。
...(恕刪)
本來交通管理就是門專業!
人為控制僅限於單一路口或是區域性的交通順暢,一個路口順暢不塞可能導致其他路口嚴重擁塞,當然這也涉及交通流量跟人口、機具密度!
路大、車少,每個路口間的道路自然是很大的Buffer!
當今天高密度、大流量的交通環境,單純要靠警察上路口站崗只能區域性改善擁塞!
未來的路還很遙遠,當所有車輛搭配GPS定位甚至相互連結(車對車),交通單位再配合流量、號誌時相控制,將擁塞大車流疏導至其他替代道路分散,自然每個路口就會相對順暢!(繞遠路但省時間)
不過人口密度高的城市,相對於低密度城市(自由載具為主)暫時就只有塞、有點塞、非常塞跟很賽的分別了!
現行政府鼓勵生育相對傾向人口密度增加,台灣又面臨五年後跟日本現在相同水準的高齡化社會,未尚失行為能力的高齡駕駛上路也是交通隱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