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行機車、待轉區有無之模擬想像圖(僅針對機車、自小客車)

這種模擬可能還是需要有一個足量的database去執行pattern taxonomy model algorithm,能夠經由演算來模擬情況可能更有說服力。但還是很讚賞樓主的創造力,只是工具不同。

gojen wrote:
圖有一個與現實狀況不符的問題...

三寶不論要左轉、右轉、直行,它們應該會出現在各種車道上才是與現實狀況相符的。..(恕刪)


三寶就是無所不在!
問題是又是每個家庭的寶!
納入三寶行車路線考量,那所有的圖應該會是呈現相同情況!

gungunM wrote:
考量交通狀況若要顧慮到三寶,
其實就不用討論了,
三寶不會按規則來…
這該在審核駕照時就排除的毒瘤…
後續不該出現!..(恕刪)


現行駕照認證完備性仍不足,各車種皆然!
民眾要有基本的路權行駛權利,但是仍需要有嚴格的規範來限制!
否則在基本機械能力以上機具情況下所有車輛不分彼此(變成全白牌除特殊車種外),駕駛能力跟觀念就變成是主宰區域交通的重點了!

cinnamon coffee wrote:
你還真以為三寶汽機車駕駛真會那麼乖,都在最左邊的第一線車道左轉?

現實狀況是,左邊兩條車道,即便是寫著直行標線的車道,都會變成左轉專用車道...(恕刪)


其實多情況就是,願意塞車、等待的人就會排隊!
不願意等待、圖快、偷機的人就會違規、脫序的行為!

當然這還涉及道路設計以及容量考量!
像是過年期間的高速公路,平日上下班通勤時間,必要的措施相對避免情況惡化!(因地因時)
常態性的交通問題牽扯很多層面,道路設計、法規、駕駛行為能力、觀念、人口密度...........等等!

fedora wrote:
這圖根本幻想的。

取消"強制"二段左轉,也不代表機車就不能二段左轉了,是取消"強制",改為依照:現場情況、自身反應能力、趕不趕時間。由駕駛自行判斷並選擇。

取消"強制"後,喜歡二段左轉,或行事偏穩健的人、逛大街看風景不趕時間的,仍是可以二段左轉啊。

誰說取消後,就要把那些待轉格子塗銷。

格子一樣保留。需二段的人,就去二段。判斷現場情況,認為左轉是可行的,則切入左轉。


當然駕駛經驗,是需要年資的,開車/騎車 幾十年的人,和只有幾個月的新手,在經驗、技術方面會有差。

但人都會成長,新手早晚有一天,開的年資久了,也變老手。

法律是保障大多數人權益,怎反而去保護少數的新手?

每年有人出生,然後他們滿 18歲,就開車、騎車。成為新手。但開車、騎車經驗超過5年以上的人,比比皆是啊。老手當然是比新手多的。

法規要對老手有利。而不是刻意去保護新手,或腦子不正常的人。反過來刁難老手、普通人。..(恕刪)



多樣性左轉需求也是我要提的,畢竟是相對安全的行車路線!
但現行交通設定選擇就是紅黃牌認定能力有基本水準請直接轉,白綠牌限制行駛路線請兩段式!
如同我以前提過,小學生講請走天橋跟地下道過馬路,成人請直接走斑馬線!
但成人不能走地下道、天橋嗎?小學生不能走斑馬線嗎?

限制型作法的遊戲規則(交通法規),安全性為主要考量其他因素次之羅列。
即便是開放社會全盤性開放,龐大的交通經驗對於入門新手而言,輕則罰單繳錢了事,最嚴重者可能會有以性命做為賭注收場!
就是跑前面被扯後腿,跑後面被拖到累的半死的景況!
全盤考量兩者要兼顧就是,要不稍微限縮先驅者要不斷後刷除後段班!

AKB濕吧 wrote:
你把臺灣的路畫太大了吧?

臺灣平均只有2線道

內線給汽車開
外線給汽車並排
機車騎路邊


你到底有沒有住過臺灣?..(恕刪)


您也可以把您住過的台灣道路狀況圖像呈現出來!

我住台灣海邊喔!(聽說提到海邊有可能會被網管收文)

stavs wrote:

身為機車族對臨停非常討厭
希望可取消 強制 兩段
不過開放後應該會這樣...(恕刪)


每個人想像的交通景況都大不相通!
有人覺得基本就夠,有人認為要完全沒有限制!

本來道路交通就是複雜的交錯網絡,即便有道路邊線、號誌也難跟軌道行駛的運輸工具作為比較!

sam9213590 wrote:
要規劃機車道就規劃完整,不是搞一個慢車道

然後右轉車、公車、機車、腳踏車、臨停、卸貨區都塞在同一條

這只是限縮部分人的路權去提升部分人的路權

待轉區也是很莫名奇妙,撇除有些待轉區直接畫在車道上不說

在重點路段待轉區根本不夠停,最後變成機車已經停到對向車道

不對稱路口的待轉區讓機車還要特地繞路甚至逆向進入待轉區

台灣的交通法規就是一再限縮機車族群的權益,只求汽車能順暢

如果每個人包含機車懂得變換車道打方向燈,不同時橫跨雙車道

將內車道開放給機車,左右轉直接分流不分車種

高速公路至少開放紅牌,快速道路開放150cc以上機車

台灣...離進步國家還真的有一段路..(恕刪)


畢竟交通進步也不是一時半刻就能達成!
限縮性作法想當然爾也不是永久、長久之計!

待轉區設置區域大小涉及當地交通流量,可能跟人口密度及區域環境有關(如學區、工業區...等等)!
標線號誌可能因地制宜,當地使用者最清楚情況,也最需要反應給有關單位來作為改善依據!

積極提升基本能力水準,路權自然就會水到渠成!
Cimada wrote:

這種模擬可能還是需要有一個足量的database去執行pattern taxonomy model algorithm,能夠經由演算來模擬情況可能更有說服力。但還是很讚賞樓主的創造力,只是工具不同。
...(恕刪)


本來交通管理就是門專業!
人為控制僅限於單一路口或是區域性的交通順暢,一個路口順暢不塞可能導致其他路口嚴重擁塞,當然這也涉及交通流量跟人口、機具密度!
路大、車少,每個路口間的道路自然是很大的Buffer!
當今天高密度、大流量的交通環境,單純要靠警察上路口站崗只能區域性改善擁塞!

未來的路還很遙遠,當所有車輛搭配GPS定位甚至相互連結(車對車),交通單位再配合流量、號誌時相控制,將擁塞大車流疏導至其他替代道路分散,自然每個路口就會相對順暢!(繞遠路但省時間)

不過人口密度高的城市,相對於低密度城市(自由載具為主)暫時就只有塞、有點塞、非常塞跟很賽的分別了!
現行政府鼓勵生育相對傾向人口密度增加,台灣又面臨五年後跟日本現在相同水準的高齡化社會,未尚失行為能力的高齡駕駛上路也是交通隱憂之一!

billlions wrote:
畢竟交通進步也不是一...(恕刪)

啥叫倒果為因

就是再說你阿

這根本就不是人民素質不夠

而是政府因為機車數輛成長問題而強制控管

全台第一條禁行機車政策也是為了推廣大眾運輸 而設置的

人民素質問題 政府自己不改善 人民要怎樣成長

讀書有多人少會自己學老師沒教的課程

換成交通教育

今天考照給你路考場考2選一 你覺得人民會選哪個

你政府不強制拉高水準 不去修正車輛政策概念去教育人民

那素質永遠就在那裡

人民素養不夠那根本就是打迷糊仗

事實是機車在政府的眼裏就是慢車 是一群數量龐大的慢車

能夠把他們集中控管能少一事就少一事

這才是他們想要的

這也是黃紅牌跟白牌路權還要搞切割的理由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