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車輛的操控性藉由簡單的調整達到最佳狀態~~~

看完..一整個無言....
不要亂寫...然後誤導了不懂的人....

其實日常生活當中很多的事情,看似單純,但是實際上並非完全都是這樣...
就拿"打開車門進入駕駛座一直到發動電門"這件事情來說
這件我們看似稀鬆平常不過的事情,也是有其一番學問的。

小弟我認為我們應該用更專業的方式以及技巧,
告訴別人正確的了解控制重心的技巧及其重要性
因為這牽扯到安全與責任...

不要三言兩語隨隨便便寫這些
然後卻又自認為是對的理論....這樣真的會害慘一堆人...

在此針對樓主上述的論點...
小弟提出覺得不適合之處

<找出車輛重心所在>
除非你改了懸吊系統,例如說改了筒身可調的改裝避震器,或者是Hi-Low Kit..
這才需要重新的設定車輛重心....
要不然針對一般的市售車而言, 即使你換了降低車身短彈簧,基本上車輛的重心不至偏差位移太多..

良好的駕車操控技巧取決於駕駛者是否能有效的控制好車輛的重心轉移,
所以並不是設定好重心,就表示能提升過彎極限或者是會有更穩定的過彎狀況。

<如何測量前後避震硬度是否平衡匹配?>
這部份的內容....小弟不予評論, Jaku兄已經有在前面講了很多而且也都是正確的
至於您所提到
Roger17Chen wrote:
原廠在設計車輛時,除非是純性能車種,不然一般都不會將避震配到前後平衡,故意藉此降低車輛過彎極限,來防止駕駛人高速過彎,間接減少超速肇事率。

所以你會發現絕大部分的市售車都會設計成"轉向不足(推頭)",在彎道中若不減速,則會彎不過去,藉此來強迫駕駛人減速過彎.....

因此想解除這被原廠”封印”的過彎性能,第一件事就是要將前後避震硬度調到平衡匹配,才能讓四條輪胎隨時保有最大的接地效能,做到車隨己意操作自如的境界~~

這是不正確的邏輯與想法....

市售車基本上是各車廠花費幾百億的經費研發、設計,經過無數次的測試與各種嚴苛的環境歷練...
最終呈現成品在大眾消費者前面
你怎麼可以三言兩語幾句話簡單的敘述就這樣子抹煞掉一堆人的努力?

原廠車輛在設計時,並非是因為其車種"非純種性能車種"而對其設計出來的產品有差別待遇
任何車輛在出廠前都會經過調教與設定,即使只是簡略的設定但那些配重平衡誤差都在所能忍受的範圍內

但是絕對沒有因為故意不將避震器搭配好而就此達到限制消費者的駕駛行為
因為這些都跟"安全性"有關, 如果車廠的車輛因為先天設計不良,導致車輛重心配重差異很大
基本上這種車根本不可能上市.....

原廠避震器或許因為考量到成本的關係,所以讓許多人感覺開起來很"軟"
或許在你的標準當中,那並沒有讓車輛達到"極致平衡"...
但是他卻是完全符合安全性而量產並且安裝在那台車上,所以請別輕忽原廠零件的重要性

而絕大部分市售車也並非被設計成"轉向不足",也不會因為要迫使駕駛者減速過彎而做這樣的設計
因為車廠永遠都不知道他們會遇到什麼樣的消費者...
所以他設計的車款必須要能符合任何操控狀況都能夠讓他的產品符合某種程度的安全等級以上
並且適用於各種不同的路況。

針對提升操控性能我想你已經有很大的誤解了,他並不是解除所謂的原廠"封印"

改變車輛,其實是一種樂趣,
你可以從這當中更了解你目前擁有的車,從改變它的底盤特性,懸吊幾何
駕駛者就可以衍伸更多的操控樂趣,不論這些操控樂趣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只要駕駛者高興...就是種樂趣...而且也是一種延伸的技巧
他沒有一定的規則..

你說滑胎很炫~~我覺得滑胎是浪費時間.....就看每個人想要的是什麼...
但是這都不是所謂"解除原廠封印".... 請各位別誤會了...
今年60屆澳門大賽!!台灣兩個車隊將會參賽!!請大家替它們加油!!
abaw wrote:
問題一:何謂的"路感"?路感好的車會在行駛高速時會有怎麼樣的表現讓駕駛人感覺到這車的路感好?

開過幾次朋友的ALFA 156 , 他的手感很不錯

就連路上壓過一個木條 , 你可以感覺的到那是方的

BMW E36的也很不錯 , 硬皮鯊的轉起來也很適中 , 其他更猛的車就沒開過了...

不知馬牛之流手感如何

延至出來 , 在某些狀況下就很重要 , 比如說在高速公路碰到水飄 , 或是極限狀況下抓地力即將失去
abaw wrote:
問題二:路感好的車是不是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駛時會造成有時方向盤會微微抖動?

不知道耶...可能是回饋太大了吧 , 像是沒動力方向盤的貨車就會這樣吧
abaw wrote:
問題三:這有可能藉由定位調整車子的路感?

不知道.......
老實說我對彈簧要調整硬度感到不解

當我目測出來,例如後面比較軟,那我要去哪裡找彈簧,要找什麼樣的規格來安裝?

可能要找好幾組,不停的測試才可以吧,而且還要考慮組尼跟車身高度的搭配

這...應該就不算"簡單"調整的範圍吧

所以我還是覺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Roger17Chen wrote:
換言之,若是過彎時車子的輸出扭力不足以讓驅動輪空轉,若是懸吊設定不當,就算是後輪驅動車還是一樣會有轉向不足的可能喔~~

轉向特性 over 或 under

大部分的情況以相同的過彎操控來說
前驅車容易產生轉向不足的情況,後驅車容易會有轉向過度的情況...
而轉向不足與過度是基於同一種操控方式下的不同驅動的條件所比較出來的結果

而且轉向過度不是指當驅動輪空轉發生時才叫做轉向過度,
當輪胎發生空轉或推頭的時候那個都叫做"失控"...

驅動特性不是光是設定懸吊就可以改變其特性的
因為過彎時方向的改變產生側向的慣性作用而影響了車輛進彎時的進彎角度
這個部份在前驅或後驅的車輛會對於原先車輛所產生側向慣性的牽引力有不同的反應
讓前驅車與後驅車在過彎時會有不同的重心點..所以造成了不同的過彎特性(即所謂的轉向不足/過度)

改變懸吊屬性只是讓某些轉向特性更容易發揮出來
例如說藉由懸吊特性的改變來延伸或者是抑制車輛重心的轉移
進而達到容易over或者是under的狀況
然而這些也是依照每個車手的駕駛習性的不同去做設定
因為每個人的習慣不一樣...你的習慣對我來說我不一定喜歡...
而且也會有不同的開法

Roger17Chen wrote:
所有的F-1都是以靜態調車為主,這是要能被錄取為車隊技師的基本條件,因為像每年首戰墨爾本Albert Park賽道一年只有四天是封路比賽,其他日子都是開放為一般公共道路....因此沒有一個車隊有機會在每年首戰賽道事先試跑過新款的F-1....

也就是說每年北半球各國新款的F-1打造出來,運到季節完全相反的澳洲賽道,從落地到開始比賽只有幾小時的測試調整機會,要是車隊技師沒有靜態調車的功力,那要如何比賽??

"靜態調車"是最重要的,因為全新款的F-1在頭一次跑的跑道遇到下雨,勢必要換上頭一次在該跑道用的雨胎,所有東西都是第一次用,所以車隊技師要將車調到不靠輪胎抓力也能設定過彎特性才可以~~

F1賽車每年都會推出新款賽車,但是他在到達該場地前早已經預先在電腦上模擬好幾次並且調整了....
還需要你事後靜態調整??等到你到該賽道場地才發現有問題...會不會太晚了一些...
現在很多軟體都能夠模擬出接近最真實的情況下所會發生的結果
你只需要給他賽道結構,設定好風速與溫度...各車隊可在比賽前就先大約了解該賽道的特性
然後再依照車手的習慣去針對每個車手的駕駛風格調整出接近車手順手的底盤特性

到了場地測試時只是把那些數據調設定出來後下去跑,再做些許的調整。

我們每年跑雪邦賽車場,跑泰國比賽,雖然沒有F1的那種模擬軟體,但是依據多年參賽下來的經驗
技師自己有一套規則與邏輯,然而這些理論值都是不會改變太多的。
即使像我們今年換了新的FD2去跑,在測試時前幾圈的數據都不會離理想值差很遠
這些不是所謂的"靜態調整"...拜託請別再誤導別人了....
今年60屆澳門大賽!!台灣兩個車隊將會參賽!!請大家替它們加油!!
就算是原廠彈簧與不可調阻尼的避震器組,其實一樣是有辦法可以快速簡單的調整原廠彈簧與不可調阻尼的硬/緊度的(有疑問者請私訊),所以才會有這篇的誕生~~

請記住:這些都只是簡易的調整,不是專業的調整,效果自然不及專業的調整,回覆前請確定有這點認知~~

這種調法國內外已經行之有年,經過這樣調整而提升操控性的車輛已經多如牛毛,事實就是事實,忽略事實一味否定不是專業的態度.....

既然有人覺得太粗略,那我在這裡做較詳細的整理:

首先找一台秤面和週遭地板一樣高的"埋入式地磅"(資源回收廠或砂石廠甚至高速公路收費站都會有,借秤一下一般是不用錢的,但別妨礙人家作業),然後以你最常高速胚彎的狀態(例如油箱半桶+前座兩人+拆備胎+重低音+拆第三排...之類的)每顆輪子分別壓上去來測量每顆輪子的接地荷重,然後請旁人幫忙記錄下來~~


接著代入以下公式:


右前輪荷重+左前輪荷重=前軸總荷重

右後輪荷重+左後輪荷重=後軸總荷重

前軸總荷重+後軸總荷重=四輪總荷重

重心位置距離前軸=軸距X(後軸總荷重/四輪總荷重)



如此就可以求出整車的縱向重心所在,同時也要請旁人幫你記錄這時各輪和輪拱間的距離,以作為接下來校調的依據~~


首先要調到左右邊的荷重相同,一般量產車的配重都很不平衡,若是真的很追求操控性能的話,盡量用改變車內重物(如電瓶)的位置來設法改善,尤其是重量明顯偏某一邊時,不然就只能加重物配重來調整了~~

真的要加配重的話,位置離重心越遠力矩就越大,就可以用更輕的配重來達到相同的配重效果~~

當調整到左兩輪荷重總和和右兩輪荷重總和差不多時,有時你可能會發現其中有兩顆對角的輪子荷重會較重(例如說左前輪和右後輪荷重會較重),這時你就要用避震器上的高度調整環來調整彈簧預壓值(Preload),荷重會較重的那兩支往上調,而荷重會較輕的那兩支往下調,記得同一軸左邊和右邊調的量要相同,這樣車高才不會改變~~

你用地磅量就會發現調避震器上的高度調整環就可以輕易改變單側的輪胎接地壓,很神奇吧??我發現台灣和日本的車界竟沒多少人知道這招"Cross Weight Twist"(對角荷重扭腰值調整),真是悲慘.....

總之要設法盡量調到同一軸左右邊的荷重相同,這樣左轉和右轉的特性才會相同,不然象右轉會甩尾左轉卻推頭的車是超難開的,也很容易出事....

像後面有"不水平第五連桿"的車如MPV,SOLIO及MARCH都是有這樣的特性,底盤需要很特殊的調整法,若有人有興趣我再來說....

當計算出重心位置後(我猜應該在手煞車拉桿軸心一帶的位置),所以打開車門移站上反側前門迎賓踏板的後緣(就是重心的側邊)應該就能模擬車輛過彎時重心轉移到外側的狀況....

所以在相同的車況乘員狀態下,駕駛移站到右門迎賓踏板的後緣的狀態下(助手席乘客仍坐在助手席)再各輪秤重記錄下來,然後反過來助手席乘客移站到左門迎賓踏板的後緣(駕駛仍坐在駕駛座)再各輪秤重一次記錄下來,做這些時同樣也要請旁人記錄這時各輪和輪拱間的距離,這樣我們就擁有了左彎及右彎時各輪的荷重及車高變化~~

當我們有了這些數據之後,就可以知道要如何調整荷重~~

當有了一切數據後,就可開始計算前後軸的橫向重量轉移量,看看是會造成轉向過度(甩尾)還是轉向不足(推頭)~~



首先來計算模擬左轉(駕駛移站到右門迎賓踏板後緣)的狀況:

左前輪減輕的荷重+右前輪增加的荷重=左轉時前軸的橫向重量轉移量

左後輪減輕的荷重+右後輪增加的荷重=左轉時後軸的橫向重量轉移量


接著計算模擬右轉(助手席乘客移站到左門迎賓踏板後緣)的狀況:

右前輪減輕的荷重+左前輪增加的荷重=右轉時前軸的橫向重量轉移量

右後輪減輕的荷重+左後輪增加的荷重=右轉時後軸的橫向重量轉移量


若是左轉時前(後)軸的橫向重量轉移量不等於右轉時前(後)軸的橫向重量轉移量,那就要調整防傾桿兩邊李仔串的長度(若是可調的話),可藉由一邊調更長一邊調更短來調整防傾桿的預壓值,就可以把這情形調整過來,調到左轉和右轉時同一軸的橫向重量轉移量儘可能相等~~

我相信大家都看過長度可調的改裝李仔串,但真的知道為何要做可調式的可能沒幾個人說得出來(包含製造廠商在內),一般都是說"這樣才能各車種通用或躲排氣管",真是可憐....

真正正確的答案是:藉由調整防傾桿兩邊李仔串的長度,來調整防傾桿的預壓值,這樣就能調整兩邊的側傾特性的一致度~~


而理想的前後防傾桿前後硬度狀況為:


前軸的過彎橫向重量轉移量/後軸的過彎橫向重量轉移量=前軸總荷重/後軸總荷重


若是前軸的過彎橫向重量轉移量/後軸的過彎橫向重量轉移量>前軸總荷重/後軸總荷重,那表示前防傾桿太軟或後防傾桿太硬,過彎時會轉向過度而甩尾


若是前軸的過彎橫向重量轉移量/後軸的過彎橫向重量轉移量<前軸總荷重/後軸總荷重,那表示前防傾桿太硬或後防傾桿太軟,過彎時會轉向不足而推頭


另外,後彈簧套在減震筒外的車,理想的前後彈簧磅數匹配法為:

前彈簧硬度磅數/後彈簧硬度磅數=前軸總荷重/後軸總荷重


而後彈簧沒套在減震筒外的車,理想的前後彈簧磅數匹配法為:

前彈簧硬度磅數/(後彈簧硬度磅數X後下懸臂彈簧座中心點至懸臂關節距離/後下懸臂總長)=前軸總荷重/後軸總荷重


這樣整車的"彈性元件匹配"就大致抵定,接著是阻尼的調整:

同樣是站在單側迎賓踏板後緣處(就是重心的側邊)身體用力上下跳動,請旁人觀察車身前後端是否同樣以同樣的速度上下運動,動得較快的那端表示阻尼不足要調緊,而動得較曼的那端表示阻尼過多要調緊,一直調到車身前後端以同樣的速度上下運動為止~~

另一側也是一樣做法,之所以用單側是因為過彎時防傾桿的硬度也會影響阻尼的效果....

接著是全車阻尼校調,兩人(體重盡量相等)分站兩側迎賓踏板後緣處,身體以一致的動作用力上下跳動,看看是否能人一停止跳動車子就立刻也停止跳動~~

若車子的速度跟不上人的速度,表示四支減震筒阻尼都太緊,若是人一停止跳動車子無法立刻也停止跳動,表示四支減震筒阻尼都太鬆,要調到同步卻又無餘震為止~~

全車阻尼校調完後,要再重新做剛剛兩側的單邊阻尼,一切要反覆調到完美為止~~



這樣全車的懸吊就完全調到中性轉向,幾乎是車隨人轉操作自如,然後再去做定位就可以上路試車了~~

其他關於試車後的輪胎Camber角設定及尾翼大包調整我會再慢慢補充~~


在此位大家超簡略的說明何為"滾動中心(Rolling Center)"~~

車輛在過彎時受到離心側向力的拉扯,會以一條看不見的軸線(滾動軸Rolling Axle)為軸心向外傾斜滾轉~~

所以在相同的離心側向力條件下,重心越低+滾動軸越高=越小的滾動力矩=越小的滾轉傾斜量~~

因為要降低車輛的重心是滿不容易的,所以不如設法藉由懸吊設計來提高滾動軸的高度較容易~~

而滾動軸是由前滾動中心到後滾動中心的連線所構成 ,不同種類的懸吊系統,所形成的滾動中心高度也不盡相同,一般後滾動中心的高度會設計得較前滾動中心為高,好讓外側前輪在過彎時得到較多的橫向荷重移動~~

若是滾動中心有辦法提高到和重心一樣高,那過彎時的滾動力矩就等於零,不怎樣激烈過彎車身都不會有絲毫的傾斜,當然也不需任何防傾桿和硬避震,完全兼顧舒適與操控,這是最理想的避震設定,但很難達到,(我四年前設計的越野大輪車應該是汽車史上第一個能做到這點的,所以有拿到專利 )~~

若是滾動中心有辦法提高到比重心還高,那過彎時車身不但不會向外傾斜,反而還會向內壓車 ,30年代保時捷博士設計的第一代金龜車的Swing Axles式後懸吊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所以那些超老金龜還要加裝Z形的"加傾桿(俗稱Z Bar)"來設法讓車身向外側傾 ,不然沒有過彎傾斜的感覺反而會讓車手難以掌握車身的動態.....

至於何種懸吊的滾動中心會在哪裡如何計算,是很難三言兩語就說完,若有人想知道我再來說囉~~

另外,在電腦裡模擬的項目就有包含這些(當然更多更詳細),在電腦裡模擬跟實際去加外力測試是類似的意思,只要時是實際行駛測試都算是"靜態調整"....

另外此篇並無將輪胎與空氣動力學的調整列入,若有需要再補囉~~
Roger陳
Roger17Chen wrote:
就算是原廠彈簧與不可...(恕刪)


看完仍然覺得無言....

先請教閣下滾動中心的物理定義, 及量測方法.
Roger17Chen wrote:
當調整到左兩輪荷重總和和右兩輪荷重總和差不多時,有時你可能會發現其中有兩顆對角的輪子荷重會較重(例如說左前輪和右後輪荷重會較重),這時你就要用避震器上的高度調整環來調整彈簧預壓值(Preload),荷重會較重的那兩支往上調,而荷重會較輕的那兩支往下調,記得同一軸左邊和右邊調的量要相同,這樣車高才不會改變~~


大錯特錯!!!!!!!!!!!!!!!!!!!!!!!!!!!!!!!!!

不要再誤導了!!!!!!!!!!!!!!!!!!!!!!!!!!!!!

較輕的往上調 較重的往下調

往上調會增加重量 往下調會減低重量!!!!!!

過幾天我要幫一部 Z4M 調整的時候 照照片給你看!

靠 我看到這邊就看不下去了 一講到細節更亂七八糟 剩下的看完 我如果沒有暈倒的話 我看我會不會考慮再糾正你 另外誰規定前座要兩個人 莫名其妙

而且你很多內容都看得出來 你是個比新手還新手的人 你根本對把車開在極限一點認知都沒有 很多 driving output 都是狗屁 大狗屁 才會冒出這麼多 "自認為會如何的結果" 跟 "如果不做會有什麼結果" 請不要把你的幻想拿出來誤導 還敢說別人悲慘 還自以為的批評日本車界

另外你原本不是要講原廠避震器 怎麼這會講到調車高去了? 不講還好 現在愈講愈離譜
Jaku 峠


樓主加油!!!

印像中很少見到類似的討論

就算有也可能艱澀難懂

很期待更詳盡的說明

加油!!!

.........................................................


只是討論歸討論

應該不需要加上情緒化的文字

( 狗屁不通 蠢 可笑 不要傻了 見鬼了 沒意義 卡唬爛 無知 )

疑問大家拿出來討論就好

不用這麼激動...

.........................................................


我自己去底盤店

有時候老闆說什麼我也似懂非懂

畢竟觀點不同

.


每個人分享自己的看法

就分歧來討論

應該會比較容易讓像我這樣的外行了解更多


...........................................................










觀自在

tw605304 wrote:
只是討論歸討論

應該不需要加上情緒化的文字

( 狗屁不通 蠢 可笑 不要傻了 見鬼了 沒意義 卡唬爛 無知 )

疑問大家拿出來討論就好

不用這麼激動...


我盡量.....

不過樓主太多誤導的訊息 狗屁不通 卡唬爛 是很恰當的形容詞
Jaku 峠

Roger17Chen wrote:
就算是原廠彈簧與不可...(恕刪)


剛看完 中後半段也有很多誤導跟完全錯誤的訊息 我真不知道要繼續討論下去 還是就讓你繼續瞎掰下去 (我真怕到時候又出現第二個你這種人) 你的確有懂一些 但是內容錯不少之外 還加入自己的主觀而非事實的"想法" 而且你不懂怎麼把車操控在極限 你講一些車子的動態 也無法印證你的瞎掰
Jaku 峠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