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LZR wrote:台灣真的車在敲盤子 ...(恕刪) 其實我滿贊同裡面談到把車價80或100萬內的車免貨物稅依造車價做分級再把高單價的車款分級做奢侈稅其實就是類似所得稅那樣的分級有免稅的也有高稅負的!
1990 年代中期:國產自小客車大約占 75~80%,進口約 20~25%。2000 中期(2004~2006)是國產車最後的高峰,國產占 85~87%,進口只剩 13~15%。之後進口車一路攀升,國產車市佔逐年被侵蝕,2019 年國產車只剩約 52%,進口車已到 48%。2020 之後,國產與進口大致維持「五五波」附近:2020:約 52.8% 國產 vs 47.2% 進口2021:約 55.3% 國產 vs 44.7% 進口2022:約 56.0% 國產 vs 44.0% 進口2023:進口車市佔約 47.1%,推回算國產約 52.9%2024:國產占 52%,進口占 48%(國產 237,322 輛、進口 220,508 輛)整體趨勢:1990 末到 2005 左右是國產車天下;之後進口車逐步攻城掠地,現在幾乎是「國產略微領先,但已無壓倒性優勢」的局面。台灣國產自小客車會一步步式微,不只是「技術輸了」,而是價格優勢消失,小市場撐不起研發和產線投資,消費者又被配備更新、選擇更多的進口車吸走,在缺乏明確產業政策加持下,車廠自然將台灣定位為進口市場,國產乘用車只會愈來愈邊緣。------如果當初政府沒有用自製率門檻把 MG4 國產案硬生生擋下來,我現在開的就是那台車,至少還能讓台灣的組裝廠多一點活路。結果政策一刀砍下去,車被擋、產線停,我白白等了一年半,等不到恢復生產,只能改買日本進口車。政府如果真打算靠鎖國思維來管車市,最後卻逼得消費者通通往進口車那邊跑,那就只好看下去,看是人民的荷包比較撐得久,還是國產車產業還耗得起。
Toyota能開多少價?能賺多少錢?都是他的能耐,能開這個價,台灣人還能買爆,換作你是這家公司的老板,你價格也是一樣這樣開這麼高。重點是你價格開這麼高,結果換來的是配備拔這麼多,連東南亞的配備都比不上,這我不行
一開始關稅的用意是為了扶值國產但國產車發現有關稅紅利,就持續擺爛不長進躺著就能賺,為什麼要努力?到了後來,政府發現關稅每年產生的收益有夠香,像毒品一樣,吸了就停不下來即使意識到國產車是扶不起的阿斗,仍然堅持要對進口車課高額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