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llit168 wrote:
看海成花 wrote:
台灣什麼時候內線比中外線快了?
麻煩不要幻想,
台灣國道名語:
「內線龜車外線快車」
實際的道路數據,非幻想
你還是沒長進
很混
這圖表來自
這一篇報告 九十八年道路交通
安全與執法研討會
中華民國 9 8 年 9 月
以車輛偵測器資料探討高速公路流率與速率特性之研究

此處速限是 110km , 連內側車道 在流量 600輛時, 都達不到 110km , 證明沒有任何車速達到 "最高速限行駛 "
這正好說明 , 自稱所謂 "最高速限行駛 " 並不為真
這篇還提及 被 " 酷里斯帝 " 指稱為偽科學的 車流基本參數

圖 1 車流參數:流率(q)、速率(u)與密度(k)之基本關係圖
故隨著流率之增加,平均速率隨之降低,而車流密度對應著增加。當流率到達一臨界點之後,車流從穩定狀況變換至不穩定狀況,此臨界點之車流密度為km及最大流率為qm,其臨界速率為um
Q車流量 = V車速 × D (車距/密度)
單獨只看車速 V ? 有遵照 高管規則6去保持安全車距嗎 ? 完全沒有 !
反而依據 錯誤的函釋 , 以為 "只要最高速限行駛就不離開"?
只要求 V車速 ? 無視 Q車流量 及 D (車距/密度)
也 無視法規只有最高速限行駛, 沒有不離開! , 硬要 (縮短車距/增加密度)
如圖內車道的車距是三條車道線, 依法(高管規則6)車速頂多為 60km ? 卻硬撐就是硬要110最高速限行駛????
反而, 中線有四條車道線的車距 , 能 80km , 外側車道有5條車道線的車距 , 能 100km 行駛 !

結果 110km 仍然達不到 ? 反而是壓縮車距55m→30m, 違反高管規則6 擠在一起達成了 ?

前方只有30m的車距? 硬是壓縮車距達到110km行駛? 這是違法未保持安全車距達成的, 完全和上面"車流基本參數" 相牴觸 , 但安全車距不足, 以30m車距去跑時速110km ? 就煞不住! 這就是台灣國道內側車道 常 連環追撞的主因 !
始作甬者 就是牴觸上位法規的錯誤函釋 !
通常是車流量超出道路負荷才塞車,但台灣國道不是, 台灣國道早在未達到道路最大容量之前就塞住了 !
台灣國道的車流量真的多到超過道路原始設計嗎?
依據《高速公路主線及匝道匯流區車流特性之研究》這篇報告

依據HCM2000 ,在速限 110km, 最大車流量為 1450車
但是圖表可以看出 ,台灣國道在流量600車時就低於時速110km/h , 之後在1100車之後, 就再也達不到最高速限行駛110km, 比起道路最大容量1450?少了350台車? 在未達道路設計最大容量之前, 就反轉達到飽和? 為何台灣國道最大容量只有1100車?
雪隧不能超車, 狀況更為明顯
雪隧在雙車道 2400 pcu 就塞住了 , 單車道最大車流量 只有 1200pcu就達到飽和?
但是上面以HCM2000的標準, 降速FFS90km 時, 最大車流量是 1750 pcu ,雪隧明顯少了550輛車
損失的是車流量 , 同樣車道數在相同時間 , 根本達不到 道路原本設計
這一篇,『高速公路主線及匝道匯流區車流特性之研究』 有三個車道的流量數據
在車流量高的狀況下來比較, 就能比較出來
台灣國道的數字(匝道前) 41%(內) :39%(中):20%(外)
兩者數字的差別可知,台灣國道外側車道使用率偏低, 和內側車道相差20%? 車距拉得很大 , 車都往內/中車道擠, 造成無法超車 !
百慕里 wrote:
嗯,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平均每人一顆睪丸的概念。
我常外線120GPS時速穿越過由內線龜頭車所造成的龜車陣,
後續若再有一輛大貨車以70經過感測器,兩者平均,也才95。
另外,習慣龜車的人是不會特意到外線穿越過龜車陣的,
所以大部份的大貨、大客在外線,偶爾高速小客從外線超過龜車陣,
這平均值,是這樣解讀的嗎??
(恕刪)
沒錯 ! 就是 利用 平均
Q車流量 = V車速 × D (車距/密度)
600車/h/ln = 車速109.2 km/h × D(5.5車/km/ln)
1201-1500車/h/ln = 車速 100.2 km/h × D(12車- 15車/km/ln)
這樣根本未達 110km 的 LOS C 密度 16車pc/km/ln , 怎麼會受迫而跑不到 110km???
流率為 600 車 那一欄 , 真的是 600車嗎 ? 問題這600是三個車道平均
標為 600車/h/ln 那一欄 , 三個 車道 1800 車
其實真實的流量不是600, 而是 738車 (內) : 702車(中) : 360車(外)
1500車/h/ln 時; 三個 車道 4500 車
其實不是1500車, 而是 1845車 (內) :1755車(中) : 900車(外)
對比 HCM2000 , 110km/h 那條線Qmax是 1450車

1845車 ? 對比 1450車 ? 早就超過最大 車流量了 ! 怪不得跑不到110km/h
全都是壓縮車距 去開快車
國外三車道的車流分佈比例 35%(內) :34%(中)30%(外) 高流量時,三個車道分佈差距接近"平均利用"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raffic Management Effects of a Variable Speed Limit System on a German Autobahn: Before and After
Simone Weikl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unich University of the Federal Armed Forces
這是2013年 慕尼黑聯邦國防軍大學的報告 , 數字來自A99的統計
這一篇報告同樣是 瓶頸路段前後的比較,和 【高速公路主線及匝道匯流區車流特性之研究】比較接近
德國發生塞車的瓶頸路段, 一定會實施 VSL variable speed limit (VSL),通過瓶頸路段之後, VSL off 取消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raffic Management Effects of a Variable Speed Limit System on a German Autobahn: Before and After﹞和【高速公路主線及匝道匯流區車流特性之研究】在 匝道匯流上游的統計 最接近的數字是 Pre Queue flow
VSL ON 內38% 中37% 外25% 換算成小型乘用車 內34% 中34% 外31%
VSL OFF 內40% 中34% 外27% 換算成小型乘用車 內35% 中34% 外30%
【高速公路主線及匝道匯流區車流特性之研究】因為大型車的數據完全失真, 所以大型車完全不列入
所以換算成小型乘用車(PCE) passanger car equivalents 來相互比較,最為準確 。

違反高管規則6, 硬是壓縮車距去最高速限行駛 ? 最終卻只達成車速 109k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