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歡手繪圖, 比較有感覺, 畫的不好請看我要表達的意思就好
首先, 為什麼會發生車禍? 原則只有一個 (要說鐵律也行); 就是兩台車子 (不管是車跟車, 或是車跟摩托車, 或是兩台摩托車, 只要是車都算) 行徑路線有交集
所以, 一台要直走, 一台要轉彎, 兩台車輛行徑路線出現交叉了, 就有車禍的可能性
我是騎車族也是開車族, 我就常常很匪夷所思, 為何我們的道路設計沒從這個鐵律去延伸出相關的道路設計?
所以我會建議道路設計, 只要馬路夠寬, 應該先設中央機車專用道
1. 這樣最基本的行徑路線, 當有的車要左轉, 有的車要右轉 (尤其是當車輛在外車道要右轉) 就絕對不會跟直行的機車行徑路線出現交叉, 自然就不可能發生車禍
2. 而當機車要右轉時, 機車當然也要先騎入外車道, 才能右轉, 如果從中間機車專用道就要馬上切入右轉, 那肯定有被外車道上車輛撞擊的危險性 (因為如上面所說的, 兩台車輛行徑路線出現交集)
3. 當機車要左轉時, 也需要先騎入內車道, 才能左轉; 如果直接從機車專用道左轉, 跟內車道要直行的車子產生路線交集, 那當然也有被撞的風險
問題來了, 對向車道還是有行進中的車輛要直行, 所以以往設計道路的政府單位就是考量到這一點, 考量到就算是臨停在馬路中央 (分隔島前面) 的摩托車還是有被撞的風險 (更不用說有很多想要搶快左轉的摩托車騎士, 有非常高的風險被撞) 才設立並強制要二段式左轉
所以就有人說了, 難道停在代轉區就不會被撞? 又或是行徑中要騎到待轉區的騎士還是有可能被要右轉的車輛撞到呀, 這也沒錯, 而且如果待轉區摩托車停滿了怎麼辦?
我曾經有一次, 在台北市鄭州路 (市民高架下) 要左轉延平北路, 本來要先騎到待轉區的, 結果一看, 滿了~ 因此我就直覺左轉先騎到安全島前面, 結果當然就被旁邊的警察馬上開單~ 我問他說, 待轉區都停滿了你叫我停哪裡? 警察悶不吭聲。

所以我才會想出上面我手繪圖的方法與建議
前提是
1. 馬路夠寬要有安全島, 這樣機車有足夠的 "機車左轉等待區"
2. 左轉車輛就不能佔用此區
3. 該路口就不能有圓形綠色燈號, 只能有左轉專用燈號
4. 來不及先騎到內車道 - 再進到機車左轉等待區的機車騎士, 只好在安全的環境下, 乖乖騎到待轉區等後
所以待轉區也不該廢除
這種設計也要試道路狀況允許才導入
馬路不夠寬, 沒有中央分隔島 / 安全島的馬路就不適用 (為了騎士安全) 還是要乖乖設立待轉區讓騎士兩段式左轉
這樣不是就解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