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鴻海吹上天的電動車到現在還沒出來?

共同社指出,鴻海是蘋果主要供應商之一,去年營收6.6兆元,近年來,它已涉足電動汽車業務以實現收入來源多元化,目標是到 2025 年在該行業佔據全球 5% 的市占率。
文章關鍵字
liulisisuo wrote:
共同社指出,鴻海是蘋...(恕刪)

最新消息,策略又改了。
鴻海電動車可望再出現重大轉折!據今年新上任並直接對董事長劉揚偉負責的策略長關潤向日媒透露,內部已定調「在地產製」策略,以此降低電動車售價,目標將在100萬日圓(約新台幣23萬元)以內。
造車可不是像做台Mac或iphone簡單
光特斯拉到現在都還沒辦法做出好的汽車工藝
更何況"納智傑"~燒錢啊!!!
twhenry318
現在L牌不用燒錢了, 但不知道未來生產EV的材料錢, 要不要先付給鴻海去採購?
上週南港汽車展有實車展示
好像三款車型都有吧
炒話題而已
不要說特斯拉了
連大陸電動車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我是不太在意
零件都需要作汽車零件驗證
動不動就是經年累月的時間
太快推出的我大概不敢買單
等幾年後看看吧
HHTD都已經公開展示過了, 樓主有爬文過嗎?? 我想該問的是, EV已經推出了原型車種, 有沒有客戶要下訂單量產, 這才是重點吧?? 國產L牌不是在去年開放預訂了? 這個也是爬文就可以找到的訊息, 接下來就是代工廠產能建置和備料生產, 不都說今年底要交車嗎?? 而國外的客戶也在陸續談合作方案, 預計明年有車種要量產, 所以時程是今年Q4左右, 客戶才開始有EV產品能上市, 樓主現在問這個, 好像問錯了吧???
liulisisuo
你見過室外動態展示嗎?
選完總統再來
電動公車不但出來了,還正在營運中
造車是真的很複雜。

尤其台灣對車輛的審驗,是直接搬歐洲法規、排廢、停售燃油車等等來要求車廠。
對車商來說,也不過就是雞蛋大的地區銷售量。
整個台灣年度全品牌加總,也就36~42萬輛。
大陸隨便一個廣州汽車自有品牌傳祺汽車,一年銷售量就50萬。
市場基數不在同一個次元。

車企得往海外大市場走是必然的。

車上各個零部件,通通都得過認證。
單單裝個椅子,全興工業就得有車廠給到7~8台空車+裝座椅送ARTC去拉車。
燈組的檢定、連天線訊號,都是有法規得過認證的。
母豬母狗下來,一台車打造時間長很正常。

認證車型過了,才能掛牌上路。

目前展示的車,都是T不知道算幾的樣品車,車廠內算手打車,都不能掛正式牌上路。
通常量產車上市,這些樣品車都是得要壓掉。

巴士的審驗,因為設備都要巨大化,台灣要有對應的設備去翻滾、動態測試、澆灌測試.......通通都得要廠辦+大型設備對應。
以巴士的車體打造來說,單單鍍鋅層的浸泡池,就得要多大?
車體結構打造,如要全自動化生產,廠辦就得是超級工廠了,一年會為了50~150台,燒上兆去蓋超級工廠??
不可能。
目前能像TOYOTA和泰在溪州辦這個大規模的大型商務車體打造廠,幾乎就已經是台灣現階段相對不錯的。
大巴的車體,都還是得靠人工焊接,鍍鋅層也是靠人工噴塗為主,有建置巨大的大巴車體烤箱,就已經很不錯嚕。

大巴的生產與檢定,相對乘用車,台灣在乘用車這塊的複雜度還是比較高的。
量產車要面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