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AMD終於談到之前傳言已久的Fusion細節,這會是第一顆CPU和顯示晶片合體的晶片,也將會是三年後CPU的新樣貌。而且多核心CPU裡的核心不再每顆都一樣,而是依照使用需求,加掛不同的核心進去,AMD稱之為「M-Space」。

原本大家都以為第一代的Fusion會是像現在Intel的四核心CPU,把CPU和GPU的兩個晶圓封裝起來,結果不是,第一代就已經是合體的狀態。第一代的Fusion CPU稱為Falcon,內含Bulldozer(推土機?)處理器核心,Bulldozer是AMD真正的下一代CPU架構,將要推出的Barcelona還是基於K8的基礎做演化,把Intel Core架構的優點全數「參考」過來。Bulldozer則全盤翻新,加深管線,減少耗電,單執行緒效能再提升,原生N核心,它才是AMD準備在兩年後與Intel對決的架構。
Falcon裡還有顯示核心,頗像現在的ATI Radeon HD 2000系列(可能是它的下一代),支援DirectX 9和DirectX 10,還有UVD影片硬體加速,CPU和GPU共用同一個快取和記憶體控制器,等到Falcon出來時,DDR3應該已經全面普及,所以這顆CPU內建的顯示晶片效能應該不會太差,搞不好有現在中階卡以上的水準。
Falcon最誇張的是它甚至內建PCI-E 2.0控制器,由於AMD CPU也已經內建記憶體控制器,Falcon代表它所屬的平台完完全全不需要北橋了,整張主機板只會有CPU和南橋,獨立顯示卡可以直通CPU(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再透過北橋,無論就效能面或省電,Falcon都蠻讓人期待的,不過這神奇的產品要到2009年才會出現。


再來是M-Space,這是AMD未來的多核心製作方式,現在的多核心CPU,裡面每一個核心都一樣,稱為「對等多核心」,M-Space則是依需要塞進不同功能的核心,稱為「異質多核心」,並把處理器的功能完全區塊模組化,像堆積木一樣,立刻產生出不同定位的處理器,比如加掛顯示核心,或是拿掉L3 Cache,有需要的話,甚至可以掛多組顯示核心進去,讓CPU變成強化過的浮點運算處理器;或是拿掉所有區塊,只留必要功能,做出超省電CPU。
M-Space代表六個英文字,Modular(模組化)、Scalable(上下延伸)、Portable(行動性)、Accessible(存取性)、Compatible(相容性)、Efficient(效率)。老實說,AMD的行銷人員到底熬夜多久想出這些名詞的....還蠻炫的嘛,M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