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两个核心的算力并不能达到单核心的2倍
本来就是如此
eclair_lave wrote:
既然沒人對這次核心精進後換成其他哪邊變成瓶頸(下一代的改善方向)有討論興趣,那就不多提啦

我也真是自討沒趣

唉~

大大別這麼說

要改善跨CCD的延遲還有一招可以做
那就是每顆CCD間再用AMD祖傳的HBM記憶體串起來做L4快取 這是我想到的改善方法
EPYC有機會採用 消費級市場那成本大眾吃不消

畢竟跨CCD了 單靠IF總線 核心間交換數據的速度不可能有L3快取TB/s級傳輸這麼快
跨CCD的命運就是如此 一定有損失

瘦獸死的駱駝依然比馬大 目前X86領域 牙膏已經無力跟AMD爭了

14nm擠到爆依然是14nm 核心數量差距擺在眼前
ค้้้้้้้้้้้้้้้้้้้้้้้้้้้้้้้้้้้้้้้้้้้้้้้้้้้้้้้้้้้้้้้้้้้้้้้้้้้้้้้
樓主也不需要這樣自怨自艾,無論是跨CCX、積熱、或者是其他原因,在正式產品推出前應該還有調整優化的空間,AMD的發佈會看起來不像為了挑戰Intel 11代CPU的急就章。

這兩年AMD的進步相對穩妥。而且,以普通使用者來說,AMD的產品是越用越好用,軟體廠的支援優化越來越多,別人怎麼樣我不清楚,但我找不到任何理由換掉我的2600X跟2700X,升級R5000以後再說了。
小龍鐵金剛 wrote:
樓主也不需要這樣自怨(恕刪)

看了這次5800X,倒是讓我想換掉2700X
eclair_lave wrote:
既然沒人對這次核心精進後換成其他哪邊變成瓶頸(下一代的改善方向)有討論興趣,那就不多提啦




其實是沒得討論...

看APU-4000系列的進展之大就知道了,
All Die全整合...不論延遲還是積熱全解決,
就是下代解決方向...

相信AMD也不是不知道原因,
但目前仰賴貴森森的台積電產能,
暫時還是用多Die方式來控制CPU良率...
loki6865 wrote:
其實是沒得討論...(恕刪)

應該是跟GF的合約問題吧
laoshu4523 wrote:
看了這次5800X,倒是讓我想換掉2700X



2700X跟5800X比 單核心效能差距60% 很扯
ค้้้้้้้้้้้้้้้้้้้้้้้้้้้้้้้้้้้้้้้้้้้้้้้้้้้้้้้้้้้้้้้้้้้้้้้้้้้้้้้
ya19881217 wrote:
2700X跟5800X(恕刪)

希望代理商的匯率用35以下算就好
2020年10月21日 21:19 A+
AMD日前正式發布了Zen3架構的銳龍5000系列桌面處理器,首發四款型號,
分別是16核心的銳龍9 5950X、12核心的銳龍9 5900X、
8核心的銳龍7 5800X、6核心的銳龍5 5600X,熱設計功耗前三款105W、後一款65W。

顯然,這不是全部。

. 推特博主 @patrickschur_ 得到的情報顯示,AMD可能還在準備兩款新品,
一是銳龍9 5850X,12核心24線程,二級緩存6MB,三級緩存64MB,
熱設計功耗只有65W
,相比於銳龍9 5900X低了幾乎四成,當然頻率肯定也會更低。

銳龍9 5850X也將是零售市場上的第一款65W 12核心——
Zen2家族的銳龍9 3900、銳龍9 PRO 3900也是如此,不過它們都是OEM專供產品。

二是銳龍7 5700X,8核心16線程,二級緩存4MB,三級緩存32MB,熱設計功耗65W,自然是低頻版的銳龍7 5800X。
不過,兩款新U的具體頻率還沒有最終敲定,甚至型號命名也可能會有變化。

比如銳龍9 5850X,有其他曝料者稱會叫做銳龍9 5900,
@patrickschur_ 則表示可能確實會如此,但迄今為止銳龍5000系列的所有型號都帶有X後綴。

至於10核心20線程,銳龍5000系列沒有規劃,銳龍家族迄今也從未有過這種配置,當然理論上完全可以做到。

此外,之前有消息稱,AMD會在明年初發布一款銳龍5 5600,當然就是銳龍5 5600X的低頻版本。
資料來源
使用上真的感覺得出來再說吧~雙通道不敷使用

雙通道DDR2 800時代就有了 沒聽說過個人桌上型不敷使用真的不敷使用會撐到DDR4連英特爾都還在用?

再者真的要使用到雙通道以上的不會買個人桌上型啦

01真的超多很會嘴嘴得自己用量非常大超大到最後 都是在玩遊戲卻一天到晚不夠用

下一位該出來嘴4通道不夠用了 RTX3080太低階不敷使用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