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先在這裡向大家道個歉吧......因為小弟總有拿舊東西出來暖暖機的習慣,太久不用的電腦會很快壞掉

好了,今次的主角其實有兩個......
18年前,Intel 的 Pentium III 與 AMD 的 Athlon 正鬥得難分難解。當時的電腦用家普遍認為,處理器的時脈決定了它的速度。因此,兩間公司都一致把「時脈」放在研發重點的第一位。「100 MHz」戰時由Intel Pentium 100 拔得頭籌,而「GHz」戰則是AMD 的Athlon 1GHz 取得首勝。當時Intel 為了急於追上,不惜臨時推出了Pentium III 1.13GHz 來應戰,但是該處理器卻因二層快取記憶體無法負荷而導致錯誤,最後需要回收處理。由此可見當時時脈戰的激烈。
為了在時脈上能徹底壓倒對手, Intel 決定要做出一個「光聽時脈就能嚇死人」的處理器。那,就是Pentium 4 了。(眾人:別再說歷史了行不行‧?

好吧,小弟承認當年自己也是個時脈的追隨者,所以在升學後買了 Pentium 4 1.4GHz,後來又拿東西和別人換了個 Pentium 4 1.5GHz 回來。什麼?為什麼不直接買 1.5GHz? 當時 1.5GHz 的價格可是 1.4GHz 的兩倍啊......
Pentium 4 (以下簡稱P4) 1.5GHz 的正面照 (抱歉,小弟的照相功力在七年中沒半點長進......


從正面的規格,可以看到它的外頻為400MHz,二級快取為256kB。
背面照:

Socket 423 是為了Pentium 4 而設計出來的新插座。雖然,它不久之後就被放棄了......
=============我是分隔線=============
另一方面,要提升生產良率及降低運作溫度,Intel 也在同一時間發展其0.13微米的製造工藝。為了試驗它的效果,Intel 首先把這個製程應用在其上一代 Pentium III 處理器上(畢竟,P6 架構也是 Intel 最得意的架構之一)。於是,新一代的 Pentium III 誕生了 (代號Tualatin,中文就叫做圖拉丁吧)。
小弟手上幸運地能擁有其中一顆...... Pentium III 1.26GHz,當時是屬於給伺服器用的CPU。
正面照:

從正面的規格,可以看到它的外頻為133MHz,二級快取為512kB。
背面照:

標準的Socket 370......沒什麼特別的(倒是這底部電容排列......)。
=============我是分隔線=============
好了,到了現在,小弟倒是產生了一個問題 -- 一個時脈比較高,另一個則架構較有效率及有較大的二級快取。究竟誰會比較快呢?
(沉思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