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七年多沒出現過的標題,各位大大可能會想「啊怎麼又是你?別再拿一些老掉牙的東西出來行不行?」

小弟先在這裡向大家道個歉吧......因為小弟總有拿舊東西出來暖暖機的習慣,太久不用的電腦會很快壞掉,並且小弟認為老是拿些平常見得到的東西會很沒意思。

好了,今次的主角其實有兩個......

18年前,Intel 的 Pentium III 與 AMD 的 Athlon 正鬥得難分難解。當時的電腦用家普遍認為,處理器的時脈決定了它的速度。因此,兩間公司都一致把「時脈」放在研發重點的第一位。「100 MHz」戰時由Intel Pentium 100 拔得頭籌,而「GHz」戰則是AMD 的Athlon 1GHz 取得首勝。當時Intel 為了急於追上,不惜臨時推出了Pentium III 1.13GHz 來應戰,但是該處理器卻因二層快取記憶體無法負荷而導致錯誤,最後需要回收處理。由此可見當時時脈戰的激烈。

為了在時脈上能徹底壓倒對手, Intel 決定要做出一個「光聽時脈就能嚇死人」的處理器。那,就是Pentium 4 了。(眾人:別再說歷史了行不行‧?)

好吧,小弟承認當年自己也是個時脈的追隨者,所以在升學後買了 Pentium 4 1.4GHz,後來又拿東西和別人換了個 Pentium 4 1.5GHz 回來。什麼?為什麼不直接買 1.5GHz? 當時 1.5GHz 的價格可是 1.4GHz 的兩倍啊......

Pentium 4 (以下簡稱P4) 1.5GHz 的正面照 (抱歉,小弟的照相功力在七年中沒半點長進......):

古董復活記 (第三集)

從正面的規格,可以看到它的外頻為400MHz,二級快取為256kB。

背面照:

古董復活記 (第三集)

Socket 423 是為了Pentium 4 而設計出來的新插座。雖然,它不久之後就被放棄了......

=============我是分隔線=============

另一方面,要提升生產良率及降低運作溫度,Intel 也在同一時間發展其0.13微米的製造工藝。為了試驗它的效果,Intel 首先把這個製程應用在其上一代 Pentium III 處理器上(畢竟,P6 架構也是 Intel 最得意的架構之一)。於是,新一代的 Pentium III 誕生了 (代號Tualatin,中文就叫做圖拉丁吧)。

小弟手上幸運地能擁有其中一顆...... Pentium III 1.26GHz,當時是屬於給伺服器用的CPU。

正面照:

古董復活記 (第三集)

從正面的規格,可以看到它的外頻為133MHz,二級快取為512kB。

背面照:

古董復活記 (第三集)

標準的Socket 370......沒什麼特別的(倒是這底部電容排列......)。

=============我是分隔線=============

好了,到了現在,小弟倒是產生了一個問題 -- 一個時脈比較高,另一個則架構較有效率及有較大的二級快取。究竟誰會比較快呢?

(沉思中)

古董復活記 (第三集)
文章關鍵字
別懷疑了, 當然是那顆Pentium III-S圖拉丁比較快, 當時是可以威脅到Pentium 4 1.8G, 因此被Intel提前賜死停產. 不過後來P4不爭氣, 由圖拉丁的後裔Conroe復活打敗了AMD. 寬鬆來說, 現在所有Intel CPU都是那顆Pentium III-S架構的後代.
doomday wrote:
別懷疑了, 當然是那...(恕刪)


嗯......事實上的確是如此啊......

不過對於那時一般的人來說,時脈高的被時脈低的 x 打是難以想像的事。所以,現在就暫時當我們不知道這回事吧(自欺欺人模式已開啟)。

正如之前的做法一樣,我們需要讓它們活起來才能分出高下。

首先看看主機板......

Pentium 4 用的是這塊技嘉 GA-8TX,當時算是塊不錯的主機板。



CPU 插座當然是相應的Socket 423.......



別小看了這個插座,它曾令一堆人叫苦連天,等一下再說明原因......

記憶體方面,它用上了當時「聲稱」最先進的 RAMBUS 記憶體,共有 184 針腳。要不是 Intel 當時為了硬推而做出補貼 (記憶體放在CPU 的盒子裡一起賣),這東西恐怕沒多少個人買得起......



RAMBUS 記憶體的長相:



原本只有兩條 128MB 加兩條 64MB (共 384MB,這在當時已經令小弟快受不了了),到了最近 RAMBUS 已經被家用市場徹底唾棄了 (這樣講好毒),才多花了一點錢幫它加了兩條 512MB,算是對 Pentium 4 這個勇敢的嘗試者最後的致敬吧~

顯示卡就用當時便宜好用的 GeForce2 MX 400 (ELSA 的,不知為何從市場消失了):



網路卡是這張 3Com 3C2000T Gigabit Ethernet (又一間不知為何消失的公司,印象中它做得不錯啊......):



當年還沒有 SATA 這種東西的存在,所以只得找一個 IDE 硬碟來作測試。這個是把筆電 IDE 硬碟轉換為普通尺寸的東西:



為了省空間,電源就用這個 SilverStone ST45SF-G SFX 450W 全模組......



其他什麼螢幕電線等雜物就不提了,但是電源方面當年倒是一大問題。首先 CPU 旁邊多出了這四個 12V 孔,當時可算是創新的......



這倒也算了,反正這些孔在現在的主機板上還存在著。倒是看了這個,真的不知 Intel 想做什麼......



如果各位有用過舊式的 AT 電源,應該有看過 P8, P9 兩個插頭,現在 Intel 把它又請了回來,我們就叫它 P10 吧 (很多人就叫它Auxiliary Power,即輔助電源)。這個插頭真的是曇花一現,和Socket 423一起滅亡了。問題是不插它似乎不行......

幸好台灣全漢送來了這個,重點是貨品加上送到香港的運費完全沒和小弟我收,這個真的是要讚一下......(可惜小弟的電源供應器沒壞,要不然真的要和它買一台)



東西齊了,就可以動手了。首先當然是把 CPU 裝上去......



再擠上點散熱膏......



把散熱器放上去......



問題是散熱器是怎麼固定的呢?當然不是像現在那樣把四顆膠釘按下去就好了,又或者是扭上幾顆螺絲。它是用兩個像"M"字形的鐵條固定的,看上去就像這樣:



中間的過程照片小弟就無法提供了,因為小弟實在沒練過什麼神功,可以在一隻手拿著電話的同時安裝這個散熱器。那兩個鐵條對於初學者來說還真是非一般的難上。要徒手上嘛?小弟有朋友在弄那塊鐵片時弄斷了指甲;要用起子上嘛?小弟本人十年前在弄另一塊Pentium 4 主機板時不小心手一滑,把旁邊幾條線路都劃斷了......

CPU 安裝完成圖:



==============問題時間==============

安裝記憶體當然沒像想像中難,就像現在一樣兩邊一按就好了。先裝兩條 128MB 好了。



咦?怎麼不能開機?難道它嫌我記憶體太少?別傻了,就算是先裝兩條 512MB,結果也是一樣的。知道原因的大大們不妨留言說明一下......

先不管這個了,把記憶體插滿,這樣就有 1.25GB,夠 Windows XP 用了。

============我是分隔線=============

其它部份就跳過去了,完成後就像這樣:



小弟的桌面太亂,所以只能在桌面下處理它了......

先不急著測試它,我們需要等等它的挑戰者。

theplum wrote:
安裝記憶體當然沒像想像中難,就像現在一樣兩邊一按就好了。先裝兩條 128MB 好了。
咦?怎麼不能開機?難道它嫌我記憶體太少?別傻了,就算是先裝兩條 512MB,結果也是一樣的。知道原因的大大們不妨留言說明一下......


記得 rambus 要成對完全安裝,空槽要裝 Dummy 模組

對嗎?
初期只有Pentium III 512KB一個等級
但是因為會打到非常烙賽的Pentium4 423
所以才把Pentium III閹割到剩下256KB

S的型號在當時 可是買不到的逸品啊

theplum wrote:
看到這個七年多沒出...(恕刪)


P4的U我好像還有...

theplum wrote:
看到這個七年多沒出現...(恕刪)

有意思!
以前這種CPU最怕的就是斷腳了
以前有過一顆p4 2.8
熱情如火 很適合冬天使用
有個外號 噴火龍
看到這篇真是滿滿的回憶啊,當年那些宣傳口號、那些噱頭,還有那組當年我窮得要命買不起的RAMBUS記憶體,那時候電腦雜誌每本都買來看(沒有全部,至少大部分 ),那時候辛苦存錢買了CPU要DIY電腦,"聽說"針腳容易斷,安裝時都小心翼翼.....

不過隨著時代過去,那些舊電腦都進回收場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