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Intel 不願面對的 10nm 製程黑歷史 Cannon Lake

原文 硬科技:Intel 不願面對的 10nm 製程黑歷史 Cannon Lake

硬科技:Intel 不願面對的 10nm 製程黑歷史 Cannon Lake

如同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其不可告人的丟臉回憶,天底下的任何人、事、物、以及公司,有都有其巴不得瞬間消逝於歷史洪流的「黑歷史」,更何況歷史悠久、這些年來又擠牙膏擠的如此歡樂的Intel。

在2018年5月15日,Intel默默的發表首顆10nm製程處理器Core i3-8121U “Cannon Lake (原名Skymont)”,從僅僅雙核心、15W TDP、基礎時脈2.2GHz (單核Turbo 3.2GHz),即可知道這是針對輕薄筆電量身訂做的產品,如此「簡約」的規格也隱隱約約聞到「試水溫」的味道。

但很有趣的是,Cannon Lake就此一顆,別無分號。此外,Cannon Lake的核心微架構並非沿用Skylake,而是全新的 ”Palm Cove”,具備以下重要的特色:

指令管線前端「重啟迴圈指令流偵測器 (LSD, Loop Stream Detector)」:原本Skylake擁有最多64個微指令 (uOp) 的LSD,如偵測到反覆執行的迴圈 (Loop),就將其快取起來,不再勞駕指令解碼器,兼具提昇效能與降低耗電之效,但因「不明的原因 (很可能是重大功能瑕疵)」,Intel將其封印起來,到了後來的Coffee Lake究竟有沒有「解除」,至今也是眾說紛紜。總之,Palm Cove的LSD總算確定是可以用的。

硬科技:Intel 不願面對的 10nm 製程黑歷史 Cannon Lake

轉譯後備緩衝區 (TLB, 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 是記憶體管理單元用於改進虛擬位址到實體位址的轉譯速度的快取記憶體,也被稱為「分頁表轉址快取」。L1指令快取記憶體的4kB分頁TLB欄位,縮小50% (128→64),不增反減。

因應AVX-512指令集 (對,這是Intel首次將其「下放」到個人電腦產品線) 激增的記憶體頻寬需求,執行單元不僅增補AVX-512、可執行512位元資料寬度的記憶體載入 (之前256位元),記憶體子系統的載入/回存資料寬度也之倍增。

但即使這個Palm Cove核心乍看之下,規格還不算太差 (或著說改善的幅度也算差強人意),但當比較同等級Kaby Lake的運行時脈,就知道Intel的10nm製程問題可大條了。更令人感到震驚的是,Cannon Lake執行AVX2和AVX-512的時脈更是低到令人髮指。所以說,Linux大神會抱怨Intel「浪費電晶體亂搞魔法指令集」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硬科技:Intel 不願面對的 10nm 製程黑歷史 Cannon Lake

或許這段歷史對Intel實在太過「羞恥Play」,Intel就開始著手進行「毀屍滅跡」的神秘行動。原先還在2020年HotChips 32開心發表Ice Lake-SP時,大刺刺的寫著 “10nm+”。

硬科技:Intel 不願面對的 10nm 製程黑歷史 Cannon Lake

同場加映:2019年則是長這樣,那時Intel還很樂觀的相信7nm在2021年就可上陣。

硬科技:Intel 不願面對的 10nm 製程黑歷史 Cannon Lake

但2020年底的架構日 (Architecture),10nm+就被正名為10nm。等一下,那Cannon Lake用的到底是什麼「製程」?

硬科技:Intel 不願面對的 10nm 製程黑歷史 Cannon Lake

最後Cannon Lake的Intel初代10nm製程,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被自殺」了。這故事實在讓人很想科科笑個不停呀。

硬科技:Intel 不願面對的 10nm 製程黑歷史 Cannon Lake
kleiberwu wrote:
那時Intel還很樂觀的相信7nm在2021年就可上陣



謝謝分享
當然INTEL 的黑歷史很多 這只是其中一個有趣的小插曲
不過 INTEL 在2021年把10nm 重新命名為 INTEL 7 之後
部分完成了當初PPT 上寫的 7 nm (畢竟有個 7 嘛!)
從14nm 到10 nm (10代到 13代) 基本上 INTEL 打的不是技術賽 玩的是商業戰(價格 文宣 黑箱?)
只要能撐到14代出來 絕地反攻就好 (目前看來還OK 至少市占還沒掉到回不去)

反正大改架構的14代 明年就要推出了, 這幾代平均壽命不到1年的CPU, 都只是砲灰而已
講這幾代不到一年算是客氣的.

是因為有良心的玩家愈來愈多.

不會一味的鼓吹算力有跟上 AMD, 還會把功耗大這硬傷老實的呈現出來.
另一個是: 為了至少算力不要難看, 硬 更~ 上去, 已經達到 "蓋不住".

想想, 若不是 AMD, i社這幾代的鳥進步, 至少每代要玩一年以上,
那不是好多人乾脆不再玩電腦, 不再更新 PC!?


兩年內吧! 看看 AMD 怎麼玩 i社. 搞個 5800X3D, 先墊墊胃.
還弄了小甜點 5000系列非 3D 封裝, B2 步進, 功耗降一些.


水果 ARM64 U 則是一步到位, 往死裡打!~
stephenchenwwc wrote:
講這幾代不到一年算是(恕刪)

如果AMD當年ryzen沒振作起來
當然8 9 10 11 12代依然是4C8T。
別說不可能 core架構1 2 3 4 5 6 7代就完美演示何謂10年牙膏,
給牙膏10年時間R15跑分1代~7代@同時脈效能居然還沒翻倍
而RYZEN自初代1800X到三代3950X 效能就已到了倍之譜 也不過三年
ARM的效能逐漸上來 早就把4C8T打成灰了,要是萬年4C再這樣搞下去要效能的人只能求助ARM系統了

反正X86被龐大軟體生態綁死,4C8T效能差 要跑X86效能雖差也只能含淚吞,牙膏抱著這樣的心態混了也10年
ค้้้้้้้้้้้้้้้้้้้้้้้้้้้้้้้้้้้้้้้้้้้้้้้้้้้้้้้้้้้้้้้้้้้้้้้้้้้้้้้
skiiks
全都要怪AMD工程車翻車以及ryzen飛車超越
ya19881217 wrote:
如果AMD當年ryzen沒振作起來
當然8 9 10 11 12代依然是4C8T。
別說不可能 core架構1 2 3 4 5 6 7代就完美演示何謂10年牙膏,


I5 7500效能只領先I5 2500約5%-10%
一個是2017年出的東西,一個是2011年出的東西

所以我現在要玩中古還是玩2 3代,頂多到4代的原因...
目前2 3代中古行情已不高,跟後來的6 7代效能沒差太多
但價格差非常多
謝謝分享
kleiberwu wrote:
原文 硬科技:Intel...(恕刪)


總是會有一些失敗的作品,不過沒有再執意繼續發展已經是好事了。
上面亞洲人,下面黑人!㘉㘉㘉~
灑yan wrote:
總是會有一些失敗的作(恕刪)


Intel 的黑歷史不止這個,
最著名的應該包括Pentium 4

最後出了Core2Duo 才能勝AMD 接近10年
蔥油餅大叔
Pentium 4 3.8.....
kleiberwu wrote:
原文 硬科技:Int...(恕刪)


intel的技術不是問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