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等級十年前買,十年後隔了好幾世代了,
各等級還能維持一個穩定的價格
不會像顯示卡十年前買的高階卡一兩萬,十年後買高階卡要三四萬的情形
CPU十年前買的1萬塊,十年後差不多等級即便算上物價最多也是1萬初頭而已
街角的癡漢 wrote:
各個等級十年前買,十...(恕刪)
利潤或營運策略等此處省略不提
這問題在網上有解答文,詳細可以Googie查尋,有幾篇就是在講為何I/A為何長久能把入門級控制在100鎂附近,只是近幾代由於先進製程越趨昂貴,慢慢的也越來越困難,不是用舊一代去RE,就是產品壽命很晚期才會讓殘次品釋出
簡單說就是控管Die面積(成本)優先,如果有很消耗面積的功能像是記憶體通道或是IO擴展,就會價格分級的很明顯,甚至不去買工作站或伺服器級就拿不到更多
至於GPU,先提一個前要
1080P畫素約207萬,2K約369萬,4K則再變成約879萬
這意味著越高解析度下FPS如果想要有明顯提升,GPU不能只少許強化就了事,否則提升幾乎無感,因此廠商會傾向不斷挑戰當代製程的規模/良率的平衡上限,加上GPU容易陣列擴充的特性,導致最終恐龍化發展,跟變通用的低解析升頻與動態補償技術加入
規模大幅提升的結果就是為了支撐供電跟散熱,核心外的周邊成本也同時增加,產品價格因此不斷提高,傳統意義上的入門級(亮機卡)由於利潤考量及cpu廠的內顯侵蝕則幾近失去產品更新動能
1、損壞率最小的是cpu
2、通常使用下,最不操的是cpu
3、散熱最完整的是cpu
4、更換速度最慢的是cpu
5、因生產技術進步產能增加
6、有兩個品牌實力相當,產生有效的市場機制
所以,即使cpu十年前早就開始加量了(消費級核心數大增),但是一直無法明顯加價,因為需求一直是穩定的微幅波動。
直到AMD覺得邊際效益到了,才開始明目張膽的漲價。(zen3時代開始漲)
行業老大intel也在12代跟進大漲(加小核也加價,但效能是由大核數決定的…)
樓主會覺得價格穩定是因為「相對於顯卡」漲幅不明顯,畢竟經濟學上當供大於求,價格應該下滑才對
至於顯卡會大幅上漲是特殊原因:通路問題、炒價格問題、虛擬貨幣的問題、晶片設計問題、生產設計問題…等等
不過當中美脫鉤後,消費級顯卡就會開始大幅下滑了,即便是現在的AI風潮也拉不回來的。
被民主、被言論自由、監督人民、大內宣、性騷擾,真是「共規綠隨」。挺台獨,去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