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降頻降電壓關閉部分快取關閉部分處理器以上方法可以同時做到嗎?假設!於低負載時,“完整處理器核心”同時能“降頻+降電壓+關閉部分快取+關閉部分處理器”不就有節能效果了嗎?而當高負載時,節能功能全關閉,效能全開,處理器都是完整核心而不是殘血的小核心,這樣效能不是比所謂的“大小核”更強悍嗎!?鞭小力點
版上已經回過好幾次了省電是次要,問題是在環型總線難以無損失擴張線路越長,通信複雜度與延遲跟著越大,導致當核心數量大到一個平衡後,再增加核心就不划算如果一定要以以純大核方式拚規模,總線設計就需要換成其他方案像在伺服器上intel就改掛雙ring過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方法,真要說掛雙ring對於跨ring得開銷也很高,對於die消耗也不划算,核心如果再增加時又有其他方案可選所以換個方式把4個小核做一叢,配給一個總線連節點只要沒發生很吃總線資源得高壓力狀況,或是大小核切換困難,理論上大+小核得總性能增益會高過純大核的平衡數量(差不多在10~12核規模時),成本(die面積)也會比較省當然實際上又另一回事,會有些與預想不同,可能會有些應用會需要以白名單之類的方式去指定.改變核心指派的狀況
hwr wrote:為何處理器需要出大小核? 回歸 DOS 年代 簡單多了,1 CPU 1 核心 搞個 9999 "T"Hz 不好嗎 ?地球人 技術 不行,才會搞 旁門左道 HTT / 大小核 / ....
看來有異世界人在講非本宇宙物理不用管他核心自動降頻降壓甚至自動關閉某些機能都不是問題(像C2是停止頻率,核心和匯流排頻率關閉),甚至還有更進一步得C3.C4等,但設定越深層,喚醒延遲越明顯DT端得大小核是權衡製造成本跟總核性能平衡下得妥協若是在養護與穩定性成本更高於生產成本得伺服器應用之類就不需要強調大小核了要嘛高性能需求就是建置全大核,或是為了能耗及雲端應用不那麼需要高性能但要拚數量就是全小核
1、intel推大核的主因是:不想換處理器的基本架構(不想大改),加上單核心的能力依舊是領先的,所以補足缺點就好,那當下最合適的方案就是「大小核架構」,用面積去換核心數,好讓多核心的效能可以追得上對手。2、節能的目標市場是:伺服器、筆記型電腦,相對來說消費級的桌面處理器反而不是主要目標,消費級的桌面處理器反而需要的是「全速狀態下不要有太高的功耗」。3、降頻→可以,當你撞到溫度牆;降電壓→可以,當你撞到溫度牆;關閉部分快取→目前是沒必要;關閉部分處理器→目前不穩定,有喚不醒的災情。基本上要全部全自動化的話,根據目前的消息只有14代的intel筆電處理器可以做到,原廠是這麼宣傳的。至於是否有真的節能的效果,還是看看實際的產品測試比較好。4、當你高負載的時候就是全速跑,如果要節能的功能完全不執行,那你就只能強化冷卻系統,上壓縮機冷卻吧。註:降頻、降壓是為了保護處理器不要過熱燒掉。5、殘血小核心指的是相較於大核心,小核心的能力是不完整的。intel的小核心追求的是處理的「效率」而不是「效能」。
現在已經搞到AI PC,都有NPU了您還在問 過去(Intel第十二代)大小核的架構?這是幾年前的議題囉? 網路上的文章應該也不少吧您那個時空,可以買台積電股票(伍百元上下)將來會發財喔! good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