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最近想組一台新電腦,CPU會選擇INTEL的E8400或E8500,想玩看看超頻,問題在於主機板,趴了些文,看到P43的晶片在外頻400左右就上不去了,要上500外頻,就要選擇P45晶片的板子,想問一下大家,外頻400和外頻500在與記憶體跑1:1的情形下效能上會差很多嗎?再來,這2塊板子哪個比較推薦《以超頻為主【華碩P5Q-E及技嘉GA-EP45-UD3P】》小弟才淺,麻煩大大們解答了。

在同一架構的前提下 :
CPU 實際時脈 (內頻) 越高, 運算速度越快
內頻由 外頻 x 倍頻 而來
高倍頻可以很容易搾出 CPU 內頻的極限
而外頻則是與周邊零件溝通的路線寬度
越高的外頻能傳送溝通的資料吞吐量就越高
例如與顯卡及記憶體.
至於 1:1 則是最佳狀態
代表 CPU 或記憶體的資料不用等待那個周期時間差就可以直接送出去...
然後根據以前在 TOM's 看過的一篇文章寫的
在同架構前提下, 且為同樣的 CPU 內頻下
外頻的差距帶來的效能差距其實並不明顯.
我忘記了當時為什麼 TOM's 這麼寫 (它那篇好像是測 P4 級的 CPU)
不過外頻沒有什麼迷思...
它的速度就是代表非 CPU 元件能表現出來的資料交換能力...
或該說, 外頻就像是一條高速公路
它是雙線道還是四線道, 基本上並不會影響行車速度
但是卻會影響同時間通過的車流量大小...
若有錯請其他高手指正吧.
cupidchen wrote:
這時當然外頻越高相對總傳輸資料量也能越多,理論上整體表現是應該會比較好..
至於是否1:1老實說現在也不是那麼重要..能盡量榨出記憶體的工作時脈上限所獲得的效能表現更為實際
我同意.
不過就我測的結果
其實把記憶體撐上去的效差距真的不是很明顯.

拿我手頭上現有的 E6750 來講好了
原始是跑 333 外頻的
在不超頻情況下調整 RAM速度
讓它去做 1:1 跑 667 跟非同步跑 800
除了在資料傳輸量上面有不足 5% 的差距 (EVEREST)
基本上跑 Super PI 1M / 2M 的差距都在 1% 以內
幾乎可當做誤差值計算.
我知道如果我有耐心各跑一次 32M
可能會看到較明顯的差距 (1秒 ~ 3秒或更多? )
但是跑 3Dmark , 實地跑 COH:OF , 國際象棋九等軟體
真的感受不到什麼明顯的差距...
若是有分數成績的軟體
高記憶體速度跑起來是會比較好看
但感覺上就跟把時序從 5 變成 4 那樣...
日常應用好像沒有太多感覺.
另外我也試過 333 *8 跟 380*7 (內頻時脈一致)
380 *7 成積其實也不是很明顯的多 333*8 到哪去
如果實際運用下去跑遊戲, 感覺也很不明顯. (文書軟體就更不用講了...)
倒不如換一張顯卡會更明顯一些...
我覺得 TOM's 指的差異不大應該是在講這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