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管理]sRGB與廣色域螢幕間色彩平衡的困難與解決方案

sambad wrote:
我倒沒聽過任何人在叫...(恕刪)



請教一下大大:
如果在預算有限前提下
有沒有CP值高的校色器
(小弟只是一般業餘攝影愛好者)
因為對:"kit鏡與銘鏡色差,比螢幕上色差還小"
所以才開始注意到色彩管理
另外可以推薦一下:LCD嗎(EIZO會超過小弟的預算)
謝謝
大隻佬 wrote:
請教一下大大:如果在...(恕刪)

對於攝影同好
我想說

不管你用什麼等級的螢幕
影響的是你的爽度

但任何等級的螢幕
都需要校色

就像花了大錢買法拉利
卻沒做四輪定位
不管他馬力多大,配備多先進
跑起來就是歪歪的

反過來說
便宜的march
只要有做好四輪定位
就算跑不快,配備陽春到爆炸
跑起來也還是穩的

很多人花大錢買機身、鏡頭、螢幕
卻忽略了最基本
卻也最重要的螢幕校色

在螢幕的顏色沒有校正之前
機身多強,鏡頭多銳利,螢幕多大多漂亮
都沒有意義

關於校色器的選擇
我個人的建議

5000以下的
建議不用浪費錢
有用跟沒用差不了太多

5000~20000的
可以用
但也只是堪用

若用到eizo、nec的朋友
建議至少用colormunki
能用eyeone pro更好

很多人嫌校色器太貴
說真的
跟機身、鏡頭比起來
校色器真的只是零頭而已...
http://www.facebook.com/cj.liu1
這個東西, 在照明產業上常遇到 (尤其是商業產品展示照明)

1) 根本問題是人的講法產品習慣與認知是把看到的光或色, 以某種方式敘述成 "一個色" 處理. 但這東西實質上是一個 "光譜". 是個把 "分配圖" 以某種方式歸納為 "一個加權平均後點" 的方法在敘述. 但這個轉述的方式, 不一定大家一樣. 因為是收縮性的敘述, 不同的分配圖被轉述為一個同樣的點的狀況, 一定會發生.

2) 實質的物理作用, 應該是要對人眼 (我們在講的是就 "對人眼感覺" 的顏色校正, 人以外的生物去看它是什麼樣子不管". 理論上正確的校色法是就 以人眼 3/4 色光感應細胞的特性基礎, 進行以這特性 (對各光頻譜響應) 為基準作感色較正. 但就算作到這樣還是不夠, 因為不是所有人種的感光細胞的頻譜響應都一樣 (感色能力, 廣一點還含腦部的色與影像處理能力). 事情可以弄得很大.

3) 另外關鍵字不在廣色域與 s-RGB, 真正的基礎是顏色特性. 同樣是某種廣色域或同樣是 s-RGB 也不一定能簡單同色化. 前面的面板 (含濾光片與液晶) 是問題, 但後面的背光源更是重要來源, 所有光來自這邊.

4) 如果個人休閒用要求同色的話, 最快的方法是一個大螢幕, 不是兩個小螢幕 (當然中間還有邊框問題). 作商品設計沒辦法的話就避免用不同系的螢幕, 倒不是廣色域一定好或一定不好, 而是本來發光特性就不同的東西, 當然容易出現不易同調 (也不可能同調) 的問題. 你沒法用調色把本來色域能力區就不一樣的東西, 調成不管顯示什麼色時表現都一樣, NTSC 92% 的東西調色後也不會變成 NTSC 130%.

5) 商品設計要求一個大螢幕不能達到的解析度或現有設備限制下, 可能沒辦法用單一大螢幕來作 (自然不會有跨螢幕同色問題). 這邊只能適當處理, 主要要求的也是設計調整與出來的實際商品顏色盡量接近. 至於其他人在他的 "螢幕上" 看到的是什麼東西 (例如 Game 玩家或一般型錄觀看者) 這就沒辦法管太細. 對方用什麼螢幕, 有沒有怎麼調過不知道. 再加上調得再用力, 對方如果用 TN 非廣視角螢幕的話, 光是視角差造成的色偏在同一個畫面中就已經一堆.
chiyenms wrote:
這個東西, 在照明產...(恕刪)

===============

或許我誤解

但是一個是主動光源, 商品展示照明是反射or吸收後的光(頻譜)

不能混為一談

而常用的"標準" 是指我和你在同樣校正基礎下, 可以交換檔案

看到一樣的結果而不會因為終端顯示設備的不同而看到不同的結果

所以我和你可以在 65K, sRGB, 93K 下看一樣的設計稿而不會有雞同鴨講的

情況

常見的誤解是, 我買了一個xxx 的校正器就自我感覺良好, 我的環境是標準正確的??

殊不知帶去輸出, 還怪別人東西不正確??

所有 TN 本來就被要求要正視, 而 IPS/VA 等面板在側偏視角下, 只能說 delta uv 小

但一樣被要求還是要以正視為主

tcp wrote:
或許我誤解
但是一個是主動光源, 商品展示照明是反射or吸收後的光(頻譜)


一般講商業照明, 指的是發光體, 或說是光環境的部份
不是被照被展的商品本身, 你講的那個是商品本身的顏色, 不是商業照明這個東西/事情/業界

另外色彩學上, 會分述為光和色. 但實質上對感官來說, 都是入射光.
在特性與要求上會不太一樣, 因此有不同的衡量與表述方法.

例如量實體商品常用的 ABL, 就幾乎不會被拿來表述發光源 (含顯示器) 的顏色

tcp wrote:
而常用的"標準" 是指我和你在同樣校正基礎下, 可以交換檔案
看到一樣的結果而不會因為終端顯示設備的不同而看到不同的結果


這個是理想, 而非實際
校色能作的是, 盡量減少可修正可調整的差異, 而不能作到真的全無差異

比方說, 不同的 A, B 兩顯示器, A 顯示色空間的能力大於 B
在 A 表現出超過 B 顯示器能表述的色空間範圍的時候,
不管怎麼調, B 都出不來那個顏色, 因為本來就在這個顯示器的能力範圍以外.

為避免這個狀況, 顯示器表示色空間的能力, 自然越大越好, 限制較少
(怎麼規定訊號格式去顯示出那個能力也有關係, 這是另一個環節)

然後更常有的是, 作出來的實體商品 C, 其表現出來的 "色", 不在 A 與 B 兩者的表現能力範圍中
這時不管怎麼去調 A 和 B, 在螢幕上看到的, 都會和實體商品 C 的感覺不一樣 (因實體上出來的光就不一樣)

這個是普遍的狀況, 也是為什麼大家還是需要樣品, 還要用色卡... (在作實體物件的時候)
簡單的例子來說, 你的顯示器不管怎麼調, 都不會出來真正的金屬光澤,
可以看起來很像, 但絕不會和你擺在螢幕上比, 真正有金屬光澤的東西一樣分不出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