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VIDIA 創辦人兼 CEO 黃仁勳,手上拿的就是新一代的 GeForce RTX 5090 顯示卡。
如先前預期,NVIDIA 在今天上午舉辦的 CES Keynote 發表會中,宣布推出新一代採用 BlackWell GPU 架構的 GeForce RTX 50 顯示卡,包括桌上型電腦版本以及筆記型電腦版本,而最頂級的 GeForce RTX 5090 顯示卡不僅效能再度提升,在售價部分也比起前一代 RTX 4090 再高出 400 美元,來到 1999 美元的天花板高度(台灣建議售價 7 萬 1990 元),不管是價格或是效能都再度創造顯示卡市場的天花板。

新一代的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卡。\

這次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卡採用 NVIDIA 新一代的 Blackwell 架構,包括第五代 Tensor 核心和第四代 RT 核心,比起前一代在 Shader、光線追蹤效能以及 AI 算力上,都有 最高 1.5 倍到 3 倍不等的提升,另外在顯示記憶體部分則是採用美光的 GDDR7 記憶體,記憶體頻寬部分也提升到最高 1.8 TB/s,也是上一代的兩倍之多。

而拜整體架構效能提升所致,新一代的 RTX 50 系列顯示卡,在 549 美元價格帶的 RTX 5070 就有跟上一代 1499 美元的 RTX 4090 有著同樣等級的效能(雖然應該是開啟 DLSS4 後的結果,不過對於 RTX 4090 的擁有者來說科技進步真的很殘酷阿)。

這次在桌上型顯示卡部分,將會推出 RTX 5090、 RTX 5080、 RTX 5070 Ti 跟 RTX 5070 四張卡,價格則是從 1999 美元至 549 美元,再更下去應該就是要給 RTX 40 系列顯示卡賣了。

而台灣的售價也出爐了,RTX 5090 的售價為 7 萬 1990 元起、 RTX 5080 的建議售價為 3 萬 5990 元起、 RTX 5070 Ti 的建議售價為 2 萬 6990 元起、 RTX 5070 的建議售價為 1 萬 9990 元起,至於起會起多少,就要看各家板廠的設計與產品定位了。而首發的顯示卡會是高階的 GeForce RTX 5090 和 GeForce RTX 5080,將於 1 月 30 日起上市。而GeForce RTX 5070 Ti 和 GeForce RTX 5070 則將於 2 月上市。

另外在筆記型電腦的部分,這次 NVIDIA 也一併推出了筆電版的 RTX 50 系列 GPU,同樣的在 RTX 5070 等級就擁有過去 RTX 4090 筆電版顯示卡的效能,而且功耗只有一半。

老黃表示效能這麼強的筆電可以不買嗎.....。

在筆電版 GPU 部分,同樣分為 RTX 5090、 RTX 5080、 RTX 5070 Ti 跟 RTX 5070 四個等級,售價則是從 2899 美元至 1299 美元,不過這部分的售價應該會受到筆電廠商的設計跟定位影響比較大。至於在上市時間部分,搭載 GeForce RTX 5090、RTX 5080 和 RTX 5070 Ti 筆記型電腦將於 3 月上市,RTX 5070 筆記型電腦 GPU 將於 4 月上市,包括宏碁、華碩、 Dell、技嘉、HP、Lenovo、微星、Razer 等廠商都會推出對應機種。

至於在架構與效能表現部分,在這次 NVIDIA Keynote 的簡報上面沒講太多,所以這部分陳拔就用 NVIDIA 官網上的資訊來進行說明。這次 RTX 50 系列顯示卡主要透過 Blackwell 架構導入的 RTX 神經網路著色器(Neural Shaders)以及新的 DLSS 4 技術,讓顯示效能大幅提升,甚至可以到達前一代 RTX 40 系列的兩倍之多。
首先是在 RTX 神經網路著色器(Neural Shaders)的部分,這次 NVIDIA 將小型 AI 網路導入可編程著色器中,為即時遊戲帶來電影級的材質和光照效果。另外在遊戲角色的渲染部分,則是透過 RTX Neural Faces 技術,只需使用簡單的柵格化面孔和 3D 面部姿態數據作為輸入,即可使用生成式 AI 即時渲染出具有時間穩定性的逼真面孔。
另外 RTX Neural Faces 技術還搭載了針對光線追蹤的毛髮和皮膚的 RTX 技術。搭配全新RTX Mega Geometry 可將場景中的光線追蹤的三角形數量增至高達 100 倍,從而使遊戲角色及其所在環境的逼真度獲得大幅提升。

而新一版 DLSS 4 功能則是提供了最高 8 倍的效能提升,透過首次推出的多畫格生成技術(Multi Frame Generation),在每一張遊戲畫格生成前,就能透過 AI 引擎提前預先生成另外 3 張畫格來提高畫格數(這是甚麼玄學),在搭配整套 DLSS 系統運作下,比起傳統渲染技術所生成的畫格數提高 8 倍,自然讓遊戲效能大幅提升,並且還可以配合 NVIDIA Reflex 技術維持反應速度。

NVIDIA 官網上展示的多畫格技術開啟前後的幀數比較。
另外 DLSS 4 還導入了 Transformer 模型的即時應用。基於 Transformer 模型的 DLSS 光線重建 (Ray Reconstruction)和超解析度(Super Resolution)模型,使用 2 倍的參數量和 4 倍的運算量,可在遊戲場景中提高畫面穩定性,減少鬼影,增加細節並增強抗鋸齒效果。DLSS 4 將支援 GeForce RTX 50 系列 GPU,並且在發表首日就有超過 75 款遊戲和應用程式支援 DLSS 4 功能。

而在降低反應延遲的 NVIDIA Reflex 2 技術部分,這次新增 Frame Warp 技術,可根據最新的滑鼠輸入信號更新渲染畫格,再將其發送到顯示器,從而降低遊戲延遲。NVIDIA 表示Reflex 2 可降低高達 75% 的延遲。
NVIDIA RTX 50 系列顯示卡 AI 效能與應用功能

而在 AI 效能部分,無庸置疑的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 GPU 具備業界領先的 AI TOPS 算力,而運用在遊戲層面上,可在遊戲渲染的同時驅動擁有自主意識的遊戲角色,在這次 NVIDIA 與遊戲廠商合作,將先前可讓遊戲內 NPC 角色像真人一樣感知環境的 NVIDIA ACE 技術應用到實際遊戲裡,包括 KRAFTON 的《絕地求生 (PUBG: BATTLEGROUNDS)》、生活模擬遊戲 《InZOI》以及Wemade Next 的《傳奇 5(MIR5)》都將應用 NVIDIA ACE 技術達到更沉浸的遊戲互動。
在《絕地求生》中,由 NVIDIA ACE 驅動的 AI 隊友可規劃戰略和實施戰術行動,與真人玩家動態合作以確保可以存活下來。而《InZOI》 的 Smart Zoi 角色,可以根據角色的人生目標和遊戲內事件自主調整行為。在《傳奇 5》中,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的突襲 Boss 可根據玩家行為調整戰術,營造更動態且具挑戰性的戰鬥等!
接著在發表會後兩天,陳拔也收到 NVIDIA 的邀請參加 RTX 50 系列的產品詳細說明活動,上完一整天的課後再為大家進行介紹,敬請期待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