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
在月初於美國 Las Vegas 的 CES 展上面稍微動手玩過後(請見:【CES2025】NVIDIA RTX 5090 顯示卡展場直擊!連《黑神話悟空》都能 4K 穩跑 200fps 的超高效能),陳拔在本周也收到了由 NVIDIA 寄來的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並且開始進行實測,不過因為效能部分要等到 NVIDIA 的 NDA 解禁後才能揭曉,所以這篇就先為大家先來為大家進行顯示卡的外觀開箱部分,實際的效能表現部分還先請大家再等等啦(不過陳拔也還在加班爆肝測試中就是了)。

這次陳拔收到的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外盒,跟上一代 RTX 4090 FE 相比大約小了一半左右。

固定外箱的方式還是同樣的利用具有切割線的紙膠帶,撕開紙膠帶後還發現有這個驚喜:裡面藏了這排小字:『Inspired by Gamers. Enhanced by AI. Built by NVIDIA』,可說是一語道盡 RTX 系列顯示卡演進至今的變化。

接著就可以向上掀起外箱,裡面還有另一層包裝箱。

上蓋內側的設計跟上一代相比相對樸素了一點,沒有 RTX 40 系列那樣的放射效果紋路。

包裝箱的兩側可以向左右拉開,方便拿出內層的包裝箱,可以看到內層的包裝箱上面還有 GEFORCE RTX 5090 的字樣。

其實外箱側面也有 GEFORCE RTX 5090 的小字。

上方邊緣還有包裝內容物的小圖示,包括顯示卡本體、電源轉接線、快速使用指南等。

先來看包裝箱下面的東西,跟 RTX 30/40 系列一樣有著小配件盒的設計,上方還有安裝說明連結的 QR-Code。

配件盒打開的情形,上面有一小張快速使用指南,下面則是電源轉接線。

這次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隨附的 PCIe Gen 5 轉 PCIe 8-pin 電源轉接線,這次隨附的轉接線不僅外皮採用編織線覆蓋,而且相當柔軟容易彎折(是不是害怕想起甚麼....)。

PCIe Gen 5 電源插座部分採用 600W 的規格。

不過在轉 PCIe 8-pin 電源部分就有點嚇人,畢竟 TGP 設計功率就在 575W ,所以配上四組 PCIe 8-pin 電源轉接頭,若是要裝 RTX 5090 的話最好先評估一下自己的電源供應器能不能搭配。(NVIDIA 官方建議的電源供應器最好在 1000W 以上)

接著來看內側的包裝箱,與其說是包裝箱,倒不如說是用硬紙材設計成的保護層。


要開的時候就從上下兩側把固定的紙板結構拉開。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本體登場!


借一下上一代 RTX 4090 FE 的開箱照,看起來多有氣勢阿...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本體,整體顯示卡尺寸為 304 mm x 137 mm,基本上在長寬部分跟 RTX 4090 FE 是相同的,但是顯示卡厚度縮減為 2 Slot 配置。

從正面來看兩者尺寸真的沒有差異。

不過從側面來看,跟上一代 RTX 4090 創始版顯示卡(下)比較,可以看到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上)的厚度真的差很多。

不過畢竟具備金屬包覆外殼設計,所以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在顯示卡的重量上也來到了 1815g,雖說比起 RTX 4090 FE 的 2185g 輕了 370g,但是在安裝時最好還是搭配顯示卡支撐架,避免造成主機板 PCIe 插槽以及機殼擋板太大的負擔。

首先來看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在一般顯示卡的正面設計部分,這次 RTX 50 系列採用同面雙風扇的 Double flow through 雙風流通過設計,透過縮小 PCB 的面積來最大化散熱氣流的通過量。

再度借用一下 NVIDIA 的簡報圖檔來看一下這次 RTX 50 系列顯示卡的 Double flow through 雙風流通過設計(右)跟 RTX 30/40 系列顯示卡 Dual Axial flow through 雙軸風流通過設計(左)的不同散熱風流方向。

透過前方扇葉還可看到內側的熱導管與散熱鰭片,可以看到散熱氣流通過的開口面積相當大。

尾端風扇的內側也具備大面積的散熱氣流通過開口。

獨特的 X 金屬框架設計已經成為 NVIDIA FE 創始版的主要設計特色,具備美觀與足夠的結構強度,X 型框架內側還具備白色的 LED 燈效設計。

框架上從 RTX 30 系列開始的小小蝕刻型號設計也持續沿用。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以一般顯示卡來說的背板側,由於採用新的 Double flow through 雙重風流通過散熱設計,在這部分就具備大面積的散熱鰭片,最大化散熱風道面積。

將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平放來看一般橫置安裝時的側面,跟 RTX 30/RTX 40 系列在中央具備散熱鰭片設計相比,RTX 5090 僅在中央開了兩道溝槽進行散熱,在這部分的散熱效果可能就有點讓人擔心。另外在 PCIe Gen 5 電源插座部分,改回 RTX 30 系列具備斜角的設計,多少可以減少一點電源線插座彎曲的角度。

中央的兩道散熱溝槽以及斜向的 PCIe Gen 5 電源插座。

跟 RTX 4090 FE(下)比一下中央的散熱設計以及 PCIe Gen 5 電源插座設計的差異。

實際用包裝內的轉接線來試插一下,可以先想像一下在機殼內電源線走的角度。

後方的 GEFORCE RTX 字樣按照慣例開機通電後會亮起白光燈效。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傳統橫置安裝時靠近主機板的側面,同樣在中央採用封閉設計,僅開兩道溝槽提供散熱。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的尾端設計,具備兩組搭配顯示卡固定架的螺孔設計。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的前端 IO 擋板部分,這次也沒有散熱開口了,僅提供連接埠的開口。

IO 擋板部分與 RTX 4090 FE(左)比較。

連接埠部分提供三組 DisplayPort 2.1b 連接埠、一組 HDMI 2.1b 連接埠,前者提供最高 4K 480Hz 或是 8K 120Hz(DSC)解析度輸出,後者則是提供 4K 480Hz 或是 8K 120Hz(DSC) 解析度輸出,並且支援 Gaming VRR、HDR 等相關視訊協定。
接著就等 NVIDIA 的 NDA 解禁時間過後,再來為大家奉上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創始版顯示卡的效能實測表現,就再請大家等一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