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
在支援背插的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以及對應的 MAG PANO 130R PZ 機殼後(請見: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開箱實測 以實用豐富配置搭配美型背插設計),陳拔這次也收到了針對背插設計推出的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不過跟友商採用特殊主機板供電設計的做法不同,微星直接將電源插座改到顯示卡另一側,並且搭配獨特的磁吸隱藏蓋板,將顯示卡的電源供應線『藏』到使用者看不見的地方,算是另一種背插設計風格。
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開箱與外觀配置
首先同樣來看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的開箱與外觀配置,基本上這張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跟先前的VENTUS 3X 版本(請見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顯示卡開箱實測 以 Blackwell 架構以下犯上的 4K 解析度新選擇!)是相同的設計,但是在外觀上改為白色系的塗裝,搭配白色機殼以及主機板設計,讓整個背插系統看起來更為簡潔。
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的盒裝正面外觀,基本上跟正常版的設計是相同的,但是因為是白色設計的顯示卡所以也將盒裝外觀改為白色系的設計。

代表微星 Project Zero 背插系統的 PZ 字樣。

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的盒裝背面設計,除了原有的顯示卡散熱以及結構設計特點外,另外在圖片上則是凸顯了這次 PZ 背插設計的細節。

散熱設計部分同樣透過 TORX FAN 5.0 風扇、鍍鎳銅底板、方形導管以及金屬磁吸背板設計加速顯示卡散熱效率。

盒裝背面的圖片,圓圈裡顯示的就是這次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的隱藏電源插座設計(這個下面看實際的照片會更清楚)。

右邊則是背插設計的文字敘述,另外還有 MSI Center 以及 Afterburner 的軟體功能敘述。

共通的 Geforce RTX 5070 Ti 顯示卡簡易規格表,陳拔目前覺得 5070 Ti 這張卡的規格配置算是這是 RTX 50 系列顯示卡裡面比較中庸的選擇(另外一張就是 RTX 5060 Ti 16 GB 版本了)。

開箱後先來看一下隨附的配件,包括 1 轉 2 的 12V-2x6 轉雙 8 Pin PCIe 插座的延長線、磁吸遮蓋背板、顯示卡支撐架以及快速使用指南。

首先來看隨附的 1 轉 2 12V-2x6 轉雙 8 Pin PCIe 延長線,長度相當長,扣掉頭尾的插座之後還有 18 公分左右,如果機殼配置的穿線口夠大的話,搞不好可以從穿線孔通過,將兩組 8 Pin 延長線放在機殼背面。另外延長線的表面則是採用比較耐刮的編織包覆材質,也是比較軟質、方便走線的設計。

磁吸背板則是可以遮擋住顯示卡的 12V-2x6 插座以及散熱鰭片,增加視覺美觀。(裝在哪裡就請接下去看吧)

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的本體,整張顯示卡採用白色系的配置設計。

跟陳拔先前測試的黑色版本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顯示卡(左)比一下,基本上就是同一張卡然後改白色塗裝,顯示卡尺寸同樣是 303 x 121 x 49 mm。

三具風扇採用同向旋轉的 TORX 5.0 風扇、9 片扇葉設計。

扇葉邊緣也具備風扇環來集中風流。

傳統橫置安裝時面向機殼外側的顯示卡側面,因為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更改了 12V-2x6 電源插座的位置,所以在這邊就看不到電源插座的配置。另外側邊則是具備了大型的開口,直接讓內部散熱鰭片外露增加散熱效率,從這邊也可看到散熱鰭片採用前後兩組的配置,中間則是具備大型的導熱管將核心部分產出的熱量直接導至前後兩組散熱鰭片。

跟一般版本(下)比較一下就知道電源插座換位置了。

側面的 GeForce 字樣則是採用單純的黑色塗裝呈現,微星在這個等級並沒有燈效設計。

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的背板設計,雖然同樣具備幾乎全長的金屬背板來強化結構以及輔助散熱,但是在靠近尾端的一半長度左右開了一個相當大的缺口。

同樣的也跟一般版本(右)比較一下差異。

微星將原本在顯示卡另一側的 12V-2x6 電源插座改到缺口左下角的這個位置來安裝顯示卡電源線,另外在旁邊的散熱鰭片上方還覆蓋了一層阻隔熱度的檔板,避免電源線直接接觸到散熱鰭片,提高電源線的溫度造成危險。

實際在主機上將顯示卡電源線插上的樣子,基本上就是要先插好電源線再裝卡會比較簡單。

而缺口旁邊的幾個金屬接點則是磁吸背板配件的吸附點。

將磁吸背板安裝好的狀態,就可以把背板這個缺口給補齊了。

而在實際裝機部分,可以看到在放在磁吸背板後,基本上就看不到顯示卡電源線,算是另類的背插設計吧。

裝機後從正面看的狀態,基本上完全看不到顯示卡電源線。

而搭配一整套 PZ 系列產品裝機後,就是兩個字:乾淨!

橫置安裝時面向主機板的側面,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到這次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特殊的開口設計,另外 PCB 板長度大約只有到顯示卡的一半左右。

放大近看開口部份的設計,跟一般版本相比因為要提供給電源線走線的空間,所以在這部分的散熱鰭片厚度也僅有一半左右,至於是否會對散熱表現造成影響,等下測試就知道了。

尾端部分則是有三組顯示卡支撐架的螺絲孔。

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 IO 輸出埠的配置,同樣提供三組 DisplayPort 2.1b 連接埠以及一組 HDMI 2.1b 連接埠。
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效能測試

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
接著就將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放到測試平台上進行測試,測試平台沿用目前陳拔測試顯示卡的配置,使用 AMD Ryzen 7 9800X3D 搭配 X870E 主機板的配置,基本上跟年初測試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顯示卡是一樣的,以下是測試平台的組成內容:
處理器:AMD Ryzen 7 9800X3D 處理器
主機板:ROG CROSSHAIR X870E HERO 主機板
處理器散熱器:CORSAIR iCUE H170i ELITE LCD 420 AIO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DDR5-6000 CL30 16GB x2
系統 SSD:三星 980 Pro PCIe Gen4 NVMe M.2 SSD 1TB
電源供應器:CORSAIR HX1500i 15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4H2 版(電源部分採用『最佳效能』設定,並且關閉記憶體隔離保護功能,顯示卡硬體加速設定為開啟)
安裝好作業系統後,同樣先來看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在 GPU-Z 內顯示的資訊:

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PZ 背插顯示卡在 GPU-Z 內顯示的資訊,基本上跟非背插版本相同,在 GPU 的最大加速時脈設定到 2482 GHz。
陳拔先用 3DMark 的相關測試來看一下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跟非背插版本的差異,以下是測試結果的畫面截圖:
- 3DMark Speed Way

- 3DMark Steel Nomad

- 3DMark Time Spy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點擊可看大圖)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PZ 背插顯示卡的 3DMark 成績跟非背插版本相比,基本上差異都在 1% 左右,僅有 Steel Nomad 的測試項目差距較大,來到 3%。
另外陳拔也利用 3DMark 的 Port Royal 以及 DirectX Raytracing 項目測試了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PZ 背插顯示卡的光線追蹤顯示效能,測試結果如下:
- 3DMark Port Royal

- 3DMark DirectX Raytracing


(點擊可看大圖)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PZ 背插顯示卡在 3DMark Port Royal 光線追蹤顯示效能的測試結果,跟背插版本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點擊可看大圖)3DMark DirectX Raytracing 的測試結果也差不多相同。
既然效能表現差不多,接著就來看看溫度與功耗表現是不是因為背插設計而有所差異,陳拔在效能測試時也記錄了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PZ 背插顯示卡核心的最高溫度,以及利用 NVIDIA 外接的 PCAT 測試套件(請見:NVIDIA RTX 顯卡測試新工具亮相 新增延遲時間測試與獨立功耗測量),記錄了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PZ 背插顯示卡的全卡最高功耗,以下是測試的結果:

(點擊可看大圖)首先來看到溫度的部分,可以看到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PZ 背插顯示卡的溫度普遍比起非背插版要低了一些,平均大約是 68.57 ℃,比起背插版本大約要低了 1 ℃ 左右。

(點擊可看大圖)接著在功耗部分,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PZ 背插顯示卡在全卡功耗部分同樣的比非背插版要低了一些,平均大約是 336.76 W ,比起背插版本大約要低了 8.5 W 左右。
陳拔也利用 Furmark 甜甜圈對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PZ 背插顯示卡進行半小時的壓力測試,測試的畫面截圖如下:

(點擊可看大圖)基本上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PZ 背插顯示卡在壓力測試過程中可以跑到 131 fps的成績,顯示核心的最高溫度為 67.9 ℃。

(點擊可看大圖)全卡功耗部分的最高值則是 300.456 W ,並且可以穩定在這個功耗。而陳拔也在進行壓力測試時,以紅外線儀拍攝了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PZ 背插顯示卡的表面溫度,以下是拍攝到的數值:
- 側面

- 正面

- 尾端

- IO 擋板

- 背板

可以看到最高溫度還是出現在側面散熱鰭片外露的部分,來到 64.2 ℃左右,而令人比較在意的電源連接插座附近區域溫度也比較高,大約是 53.4 ℃ 左右,看來部分仍然會受到下方散熱鰭片溫度的影響。
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開箱測試總結

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
就開箱結果來說,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PZ OC 背插顯示卡透過特殊的電源插座位置、背板開口以及削薄的散熱鰭片配置,的確可以將顯示卡唯一的連接線:電源供應線藏到視線看不到的地方,而且還不用特殊的主機板或是機殼設計就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但是相對的也讓電源線處於溫度比較高的散熱鰭片排風區塊,雖然說電源線本身的設計就有針對耐熱進行規範,這個溫度也還是可以接受的範圍,不過陳拔覺得應該還是有改良的空間,就看微星之後會不會推出更好的設計囉。
感謝分享&介紹,外型是真的不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