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高手們CentOS 6.9相關問題(Nginx+多版本php共存)。

請教高手們安裝 CentOS7 的磁區分配?

各位高手們,您好!

由於最近將把 Windows Server 2003 汰換,
將由 FreeBSD 或 Linux 取代,
綜合了各項之後,最後決定採用 CentOS 7.3 為首選,
(其實更希望採用穩定性更高的 FreeBsd,但自己的能力不足,所以選擇較多人採用的 CentOS,以便於除錯。)
現在問題來了,我該如何分割掛載呢?
以下是目前採用的硬體相關:
★SuperMicro X7SPA-HF-D525 (ATom D525)
請教高手們CentOS 6.9相關問題(Nginx+多版本php共存)。
★8GB DDRIII(4G *2)→官方資料寫最高支援至4GB,但實際上,8GB是支援的。
★ATi FireMV 2400
(其實X7SPA-HF已內建了Matrox G200eW,但會占用系統RAM,
另外,早期為了重新學習Linux,所以才另外安裝了獨立顯卡,
將安裝GUI模式進行初期操作與設定,中後期將改回CLI模式,
獨顯對於GUI模式應該多多少少有些助益才是…。希望沒想錯。)
★RAIDON SR2760-2S-S2+ (內置 WD黑標 320GB *2 RAID1)→占用SATA(0) *1
主機板內建 SATA*6,支援 Raid0/1/5/10(可惜只有Windows才支援...),
目前已出線完成(1~5=內接,6=eSATA)。
★ICY DOCK MB994IPO-3SB (已安裝 12mm UJ-260 燒錄機)→占用SATA(5) *1
★TP-LINK AC450 (Archer T1U V1) USB→無線網卡備援
★聯力 TU-200 迷你手提式機箱
★中華電信企業光纖雙向100M

因為太懶,所以先以SPFDisk目前預先分割了39GB,
並且已安裝了 MS-DOS v7.1.0,內置 Ghost 做為還原區。
SPFDisk顯示剩餘260GB空間未分割,將用來安裝 CentOS 7。

接下來,既然採用了 SuperMicro X7SPA-HF-D525 微型伺服器級主機板,
所以名符其實,這台的確是做為伺服器使用,目的是取代原先無法備援,
且安裝 Windows Server 2003 的主機(ThinkPad T60p/T7600/2G RAM/320G HDD),
原主機主要的工作包含:(已持續工作數年了…)
Web Server (IIS+PHP+MySQL)
FTP Server
Mail Server
偶而用於網路硬碟

Web Server 部份,計畫也是開放瀏覽,但是將增設 SSL,
成為https的一員,所以預計採用 Nginx 而非 Apache。
Web Server 主要工作為醫院所採用的PHP+MySQL(MariaDB)架構之醫院管理系統,
頂多放個終身授權的 XenForo 或 vBulletin v3 做為客戶交流平台,
(舊主機是跑 vBulletin v3,資料庫約30GB左右。)
早期每日巔峰流量達30GB,但目前因忙於工作疏於管理,
所以目前每日流量遠遠未達1GB囉,因此目前新啟用之節能主機,
基本負載應該沒問題才是…。

至於 FTP Server,主要用於管理,未開放免費使用。
Mail Server 則將用於為客戶寄發相關資訊所用,亦未開放免費使用。
其實也有考慮增設『雲端硬碟』,讓它具備NAS功能,
(有點想把DAS上的四顆WD金標硬碟通通丟給它管理…)
不過負載可能大大增加,所以目前應該會打消這念頭,
因為已經有一台 Synology DS214play 正在服役了,因此重要性不高。

另外,由於後期將CLI遠端管理,所以SSL遠端控制也是必備的,取代VNC。

目前問題在於 Web Server 部份,我應該規畫多少空間給它?
因為筆者比較懶,主機通常都放著不管的,
所以先用SPFDisk分割了39G安裝了 MS-DOS v7.1.0 做為隱藏還原磁區(Ghost),
現在剩餘260GB空間,請問各位Linux前輩,我該如何分配剩餘空間呢?


CentOS 7(CentOS-7-x86_64-Everything-1611.iso)iso檔已準備好,
直接採用 Zalman ZM-VE200SE 虛擬光碟模式USB開機安裝之,
目前已經將MS-DOS磁區隱藏,並且關閉啟動。
接下來該怎麼辨呢?

【PS:曾經上過RedHat Enterprise Linux 5認證課程,但是太久沒用了,早忘光囉…】

以上問題有點麻煩,未經全盤整理,希望前輩們能夠看得懂…XD
感激不盡~~!


★最新進展★
【2017-08-23】
試了好多次,CentOS7就是不聽話,
最後,索性退而求其次,直接改用 CentOS 6.9,
果然沒想錯,居然成功了…(看樣子,若升級CentOS7時,問題又會再度重演…)
因為猜想,ATom D525 的效能,雖有8G RAM,
(把PCI-E獨顯卡拆下,改用內建顯示晶片Matrox G200eW,會吃掉8M RAM)
總覺得不太放心,所以改變了分割方式:
/boot 512MB
swap 改為RAM的1.5倍,所以給了 12GB
/ 30.5GB
/home 剩下全部,約22xGB

直接掛 CentOS-6.9-x86_64-bin-DVD1.iso 最小安裝,
再最後將Grub boost寫在/dev/sdb3,
重開機後,SPFDisk建立的多重開機選單,正常了!
只是進入CentOS後,也會有 Grub 建立的多重開機選單…@.@"
還好預設直接讓它進入CentOS,
除非按任意鍵才會進入Grub建立的多重開機選單,
反正也沒影響,就這樣吧!
接下來,安裝必要的工具:
yum -y install net-tools
yum -y install vim-enhanced
yum -y install setuptool
yum -y install ntsysv
yum -y install system-config-network-tui
yum -y install system-config-firewall-tui
yum -y install system-config-seturitylevel-tui (這部份試了幾次,沒反應?)

目前僅僅進行到這裏。
接下來,明天再抽空搞一搞SSH Server,
不然無法ssh遠端連線下達指令…

【2017-08-25】
搞的半天,原來安裝好 CentOS 6.9 後,
ssh server 老早就已經內建了,根本不必安裝…
昨天因為軟連結失誤,所以搞的整個系統錯亂,
在無技可施的情況下,昨天的進展就是重灌 CentOS 6.9 XD...
今天終於安裝好了 Nginx + php-fpm + MariaDB + vsftpd,
在 SELinux 不關閉的情況下,連同權限也一一想辨法搞定到它能工作!
完成以上設定工作後,服務也正常運行之後,
今天的任務是搞定『軟連結』,
依據 fedora 大師的教學反芻了好幾次之後,總算搞定了!
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大搬家…頭疼中……

【2017-09-06】
新的問題…請參閱24樓。 ^^"
傳送門
首先要決定的是:
磁碟的分割型態(整顆硬碟最基本的分割型態)

● LVM 虛擬卷邏輯磁碟

相當於 windows 的 "動態磁碟",但兩者不相容。

LVM 的好處是:以後如果磁碟空間不夠用,可以插入一顆新的空白磁碟,把空白容量,掛到原先的 LVM 分割區上。

缺點是:管理複雜。

如果打算用 LVM,要先去學習 LVM 的知識,和用法。

還有如果採用 LVM,ghost、克隆龍...那些對分割區整個備份的軟體,就無法使用了,因為那些軟體只能在基本分割的磁碟使用。

● 傳統基本磁碟,4主要分割區,65邏輯分割區


LVM 或 傳統基本磁碟,都是整顆磁碟的,不是分割區。

如果那顆 硬碟/SSD 決定用 LVM ,就是整顆都 LVM。決定傳統基本磁碟,就是整顆都基本磁碟。

個人比較偏好傳統基本分割,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選,可以乾脆用基本分割,比較簡單。

擴充容量,有其它方法。

***************************

再來是決定「掛載點」 mount point

/
/swap
/home
/var/www
................ 那些

掛載點 才是 分割區。

具體定義在:/etc/fstab 磁碟分割表


至少需要兩個掛載點: / 和 /swap

其它沒有細分出來的掛載點,通通屬於 / 底下。

/swap 不割也可以,會變成用檔案的形式,在 / 底下建立一個交換檔。

但建議要割,容量不必太大,2GB 就夠了。swap 分割區的效率,會比檔案的型態好。

有些資料會說割 真實記憶體 2.5倍,比方記憶體8GB,swap 就割 20GB。但那是古老的資料,是以前記憶體只有幾百MB 的時代,記憶體非常不足的時代。

現在的電腦,記憶體起碼都 4~8GB 起跳,其實幾乎不會用到 swap 了,使用率非常低,常常裡面只有幾MB的用量。割 2GB 錯錯有餘。


/ 不要太大,底下再細分。

因為如果以後重灌,一定會格式化 /,資料就要拷貝到其它地方,不利於分割區重複利用。

舉例就好像:
windows 的 C: 不要割太大,啥東西都往 C: 塞。因為 C: 是系統碟,重灌肯定格式化,到時還要把資料拷貝到其它地方保存,很浪費時間,也可能沒那麼大容量的多餘硬碟去拷貝。

資料應該擺在 D: 之後的,其它分割區或硬碟。以後要重灌,格式化 C: ,對 D: E: ....什麼的,都無影響。

Linux 也是同理,不要啥都往 / 塞。


比方那台伺服器以後會是 www 網頁伺服器用途,可以想見 /var/www 會塞入很多網頁資料。/var/www 就可以額外割出來。容量就自己斟酌,看多少夠用。

包括資料庫也是,看用什麼種的資料庫,目錄在哪裡,把那個目錄額外獨立出來。

這樣以後如果需要重灌,只要格式化 /,其餘的分割區,不必格式化,直接掛載回去。


然後 NAS 用途,/home 可以割大一點,剩餘空間,通通割給 /home。

/home 不見得就是放 user 家目錄,可以在其上創個 smb、nas 啥的目錄名稱,當作 NAS 分享的主目錄。


或更簡單一點,割三個分割區就好了:
/ (約 50~100GB)
/swap(2GB就夠了)
/home (其餘所有容量)

那 www、資料庫 那些目錄怎麼辦?不額外割出來了嗎?

其實,直接「軟連結」過去 /home 就好了。

比方:
先在 /home 底下,創一個 www 目錄
目錄權限,照抄 /var/www 的

把 /var/www 裡頭的資料,全部 mv 到 /home/www

把 /var/www 目錄刪了

原地,創一個「軟連結」
ln -s www /home/www

這樣一來,系統和所有的軟體就會被欺騙,它們以為存取的是 /var/www,其實是 /home/www。

任何目錄,都可以用這種方法 "移動" 到別處。沒有副作用。


ln -s 軟連結,非常好用,可以說是 Linux 神器。一定要學會怎麼用。

前面說的如果不採用 LVM 邏輯磁碟,而使用 基本磁碟,以後分割區空間不夠怎麼辦?

解決方法就是:ln -s 軟連結

看哪個目錄佔用容量大,軟連結到新的硬碟即可。


*************************

SOFT RAID 軟體磁碟陣列

Linux 的軟體raid,軟體套件名稱是: mdadm

操作指令也是 mdadm,有很多概念和參數,需要學習。

具體搜:mdadm 教學。


軟體RAID 形式非常豐富,

除了常見的 RAID 0、1、5、6

還有 10、51、61 .....等等組合

51 ,就是兩組 RAID-5(3顆一組,6顆兩組)
再去組成 RAID-1,總共有兩層的意思,雙重保障

50,則是兩組 RAID-5,再去組成 RIAD-0

非常穩定,且相容性高。只要作業系統是 Linux,必定相容。無論之後出到哪一代。


建議若要組 RAID,組 軟體 RAID 比較好。

硬體 RAID,受限於硬體、驅動那些。以後如果 RAID硬體壞掉了,或是驅動不支援新代的,整組 RAID 就沒救了。且硬體 RAID,形式沒有那麼豐富,彈性低。


學習,實驗操作,可以在虛擬機上操作,先練練手。
比如 VirtualBox 什麼的。

創幾個 100MB 或 1GB 大小的虛擬磁碟。

去學怎麼建立 軟體RAID,
模擬損壞情況(故意把虛擬硬碟拔掉),看會發生什麼事。

如何插入新硬碟並重建 RAID恢復健康度。 插入一顆新的空白虛擬磁碟,如何重建....等等的。

先用虛擬機,學習+模擬一遍。虛擬機操作比較快,方便學習。

再者實體電腦,也不見有那麼多空硬碟可以操作,而虛擬機可以隨意創虛擬硬碟來練習。


軟體 RAID 的操作方法,等你學會了,在實際上機不遲。

去買幾顆新硬碟插入,創 RAID。

掛載到 /mnt/raid 之類的。

把要放 RAID 的資料,搬過去。

用 ln -s 軟連結,搬過去。


之後可以寫一些 shell script 腳本,排程每固定時間,檢測硬碟和raid 健康狀態,健康出問題,自動發信通知管理員處理。

不過寫腳本程式,那就比較進階了。
https://www.supermicro.com/support/resources/OS/Atom.cfm

看看就 RHEL 5.4相容性好一點
一香(箱)、兩香(箱)、三香(箱)、四香(箱)、五香(箱) (老闆聽了很爽一直搬) 老闆,我要張君雅五香海苔一包
fedora wrote:
首先要決定的是:磁碟...(恕刪)


首先!

寫的相當漂亮!
雖然筆者還是有一堆問題想請教前輩!
故先五星評價再說!


其次~~~~
請問前輩,
若目前主要是 Web Server (php+sql+ssl) 而言,
目前計畫依您的建議傳統基本分割好了~~
但問題也來了,

首先,目前的規畫如下:
/boot 512M
/swap 2G
/ 30G
/home 剩下全部 227G
還多割了
/biosboot 2M (不知用的上嗎?因為安裝DOS7時,是採用MBR,而非GPT...)

但…請問 CentOS7 本身系統檔,應該割多少出來才夠它用呢?
包含後續若需要升級os所需要的暫存空間(或有其他解決方法?)?

另外,也發現了大問題了,
SPFDisk居然對CentOS7無效?
這下頭疼了,如何製作多重開機呢???

以上,還有請大師解惑,感激不盡!^^
Lilyandy wrote:
/boot 512M
/swap 2G
/ 30G
/home 剩下全部 227G
還多割了
/biosboot 2M (不知用的上嗎?因為安裝DOS7時,是採用MBR,而非GPT...)

但…請問 CentOS7 本身系統檔,應該割多少出來才夠它用呢?
包含後續若需要升級os所需要的暫存空間(或有其他解決方法?)?
...(恕刪)


覺的 /boot 不必另外獨立出來,直接算在 / 裡面就好。

除非 / 要用非 ext 2/3/4 的檔案系統,比如 zfs ...什麼的。/boot 才須另外獨立出來。

Linux 的核心只能在 ext 2/3/4 檔案系統中啟動,之後才會載入其它檔案系統的驅動模組支援。所以如果 / 不是 ext 檔案系統,/boot 需另外分割出來獨立一個分割區。

假如都是用 ext4 的,/boot 並不需要獨立分割出來。

獨立一個分割區,是可以減少檔案磁碟碎裂,加快開機讀取速度。但差不了 1~2 秒,且伺服器幾乎24小時全年無休的,其實也不太會重開機,再者 SSD 本來就沒磁碟碎裂問題,多此一舉的。


分割區在 4個以下,可以通通主分割

/biosboot 2M (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UEFI 啟動區?主分割)

/swap 2G (主分割)

/ 30G (主分割。GRUB 開機引導程式,裝在這裡)

/home 其餘容量(主分割)

※ 傳統硬碟分割,開機磁區,須在主分割上。

**************************

關於系統佔用空間:

純文字模式(Run-level 3),系統大約會佔用 3~4GB

有裝 x-window 和相關視窗應用軟體(Run-levle 5),則不一定,約10GB左右。

/ 30GB 是夠用,或者也可以割 50GB較為保險。

yum 更新/安裝,預設是不保存下載檔的,更新完,下載的那些 更新檔/安裝檔 就會自動刪除。或可以檢查 yum.conf 設定值,不要保存下載的檔。一般只有想要離線安裝別台電腦,才會去保留那些下載的更新檔。


apache 網頁伺服器,如果使用了額外第三方 web server 分析軟體,分析線上人數那些的資料,可能 log 檔會很肥大。

還有 SQL資料庫 的佔用不一定,看資料庫多大,隨著網頁資料增加,資料庫也會一直增加。

這些到時候可以分析目錄用量,du -h ,把佔用容量大的目錄,搬移到 /home 底下...之類的,原先位置建個軟連結。


※ 要搬移目錄之前,先關閉相關服務程序。比如要搬移 /var/www,先把 apahce 關了再搬移。要搬 sql資料庫也是一樣,先把那個資料庫關了。搬移後,建好軟連結,再啟動服務。

目錄權限要注意一下,須與原先的一樣。

建議是不要直接 mv 搬移,因為權限和擁有者,有可能被改掉。

用 tar 把目錄打包起來,移動過去後解包,可以保持目錄和檔案權限與原先的一樣。再把原先目錄刪除,原地建個軟連結。

cp -P -r 好像也有同樣效果,可以保留目錄和檔案的權限值,不太確定。用 tar 打包簡單省事。


************************

關於 分割區排列順序,與讀寫速度的關係:


如果是傳統硬碟,分割區 "排列順序" ,關係到讀寫速度。

傳統硬碟是圓形碟片,讀寫速度有分「外圈」「內圈」,同樣轉一圈,磁頭掃過去,外邊的圓周長度大於內圈,外圈的讀寫速度會比內圈快,而分割時都是從外圈開始割的。

也就是說:排在前面的分割區,讀寫會比較快。可以把需要較高速度讀寫的,優先排在前面。

但若是 SSD,則沒有差別,怎麼排列都可以。SSD 是 NAND FLASH 隨機讀寫的,無所謂 外圈、內圈 速度。

****************************

Lilyandy wrote:
另外,也發現了大問題了,
SPFDisk居然對CentOS7無效?
這下頭疼了,如何製作多重開機呢???...(恕刪)


這個不太清楚

是 UEFI 的關係嗎?

spfdisk 那個時代,還沒有 UEFI 這玩意,可能它不認識,不相容。

如果主機板 BIOS,可以選擇啟動方式
1、Legacy+UEFI(或Auto)
2、UEFI only(僅UEFI)
3、Legacy only(僅Legacy)

選 Legacy only 試試。

或者改用 GRUB 做多重開機引導。(但不像 spfdisk 有中文)

GRUB 的操作,可以網上搜尋教學。


*******************************

前面提到 log 紀錄檔,可能會很肥大。

每種服務程序,都有它的 log 紀錄檔機制,預設通常是放在 /var/log ....底下。

並且 Linux 本身有一種清除機制,會以"日"為單位,將 log 分為 log_1~4,超過 4日的,就從舊的的開始刪。避免磁碟儲存太多 log 導致容量不足。


在服務程序的設定檔中,可以指定 log 等級。

比方:apache 的 httpd.conf 中,可以指定 log 等級


如果不想分析 web server 使用者狀況(額外安裝第三方 web server 分析軟體)

log 等級,只須紀錄 嚴重錯誤 就好了。可以節省很多磁碟空間。

如果 log 等級是把 普通信息 都紀錄的,那麼每位訪問者,何時連線,連線了哪些網頁,來自什麼IP,哪個國家,瀏覽器/作業系統是什麼........都會紀錄下來,一日的 log 量可能高達好幾 GB(看線上人數而定)。

第三方 web server 分析軟體,通常需要 log 等級在普通信息,才能工作。才有資料去分析。


httpd.conf 也有一些和性能相關的設定

比方:



各種服務程序,幾乎都有一個 主要設定檔 *.conf

裡頭都有註解,說明每一項設定值是啥用途。
但通常都是全英文的。

對於我們母語不是英文的人來說,有看沒有懂,就需要上網爬文、對照,才能知道該項設定值是什麼用途。很麻煩。

如果能把註解中文化,豈不妙哉。

若有興趣可以參考這個,這裡面已經把一些設定檔,註解中文化了,包括:httpd.conf、smb.conf、squid.conf ....等等

附加壓縮檔: 201708/mobile01-3e16a3b7a97b67e10f5f1dcdeae031be.zip


管理這些這些 *.conf 設定檔,個人有一個小技巧,參考看看


其實 Linux 系統,或者說 / ,並不須 ghost 起來備份什麼的,因為重灌也不用多久。

※ /home 獨立出來,可以用 RAID 之類的保護資料

麻煩是那些服務程序的設定檔,要花很多時間設定。

所以平時就要有備份設定檔的習慣,以後如果不幸系統碟毀損,需要重灌,或者要換電腦,才能直接套用設定檔,免得還要花大量時間重新設定。

而且人的記憶不靠譜啊,幾個月前,幾年前設定了什麼,忘光光了。

但設定檔遍佈在各個目錄,要一個個抓出來,定時備份很麻煩。

所以小技巧就是:把你會用到的服務程序,設定檔都集中起來,放在一個目錄,比方 /conf。

當然移過去後,程序就無法運作了。解決方法就是:移過去後,在原先位置 ln -s 建"軟連結",這樣一來,設定檔移過去後,仍可正常運作(有經過 chroot 的服務程序例外)

然後就可以 crontab 排程,每隔一日之類的,固定時間自動備份那個 /conf。

整個 /conf 打包,就是全部設定檔了,萬無一失。只要這個不丟失,以後要重灌還是換電腦,都可以迅速套用。
fedora wrote:
這個不太清楚是 UE...(恕刪)


其實,我都選預設的,所以是zfs,
後來google了不少文發現,
zfs是不儲存boot sector的,
難怪無論怎麼搞,只要MBR一被改,CentOS就無法開機了…
也查了資料,若需要多重開機,似乎只能考慮把\boot獨立出來,
並且以ext4(ext都行)為分割區,這樣才能寫入boot sector,
就算MBR被改變,也能修改導引至\boot的boot sector執行開機,
因為CentOS 7 之後,可能需要手動安裝 grub2 到 EXT4 的 boot sector 才行。
讀到這裏,又不知需要多少時間來革命了…

嗯嗯,MBR部份倒是知道最多只能四個主分割,剩下的就只能排到後面的邏輯磁區,
不過,我切了一堆有的沒的(其實看了網上教學,看來,沒必要割這麼多…XD),
最後,CentOS7還是自動將開機磁區放在主分割…
(雖然印象中就算邏輯磁區,Linux也能開機…)

至於GUI與CLI模式選擇,已經嘗試過GUI模式了,
整個只能用災難來形容,所以目前是直接放棄GUI了,
畢竟節能主機,圖形效能不會太好…(可以決定把獨顯拆下了…內顯就夠了~),
所以目前只能硬著頭皮朝CLI上陣…XD

嗯嗯,看樣子Linux與Windows Server一樣,
只要動sql或www資料,的確只能停止服務才能搞,
不然也會出現無法搬移或其他狀況發生。

權限嗎?原來如此,多謝提醒,這方面Windows Server真的很難搞,
權限部份,應該只有早期使用免空時FTP上傳時設定權限差不多吧?
希望沒有想錯方向。。。^^"

至於SSD,之前搞過,被搞的灰頭土臉,最後放棄了SSD,
回歸採用HDD省事許多,雖然輸在速度。

SPFDisk對CentOS7無效的原因找到了,
原來是因為檔案系統與CentOS7本身的問題,
前者是因為zfs是不儲存boot sector,
所以MBR一改,就直接罷工了…。
後者則是就算使用與CentOS6前代的ext4也不行,
因為CentOS7取消對ext4安裝 grub2 的 boot sector,
所以解決方法應該只能把\boot獨立出來,
並且以ext4檔案系統分割,
再『手動安裝』 grub2 到 boot sector 才行,
我暈,這我沒搞過,又得googlg好久才可能略知一二…

至於主機板嘛,只能設定 Auto,
之前我設AHCI更慘,居然連開都開不了機,
只支援MS-DOS,CentOS連動都不動…,
重點還會定時重開機…
(後來是因為開啟了看門狗功能,關閉就不再自動重開機了…)
最後只好死鳥當活馬醫,索性把AHCI改為IDE,
它卻居然正常了…,
只是一直卡DOS與CentOS都在搶MBR,無法和平共處…

Grub做多重開機導引,這也想過,但難度高上不少,
我還不了解它的指令集,
而且,聽說 CentOS 一掛,Grub 也會跟著掛…
媽呀…這該如何是好?

至於 Log 檔,我曾經在 Windows Server 主機上,
直接限定限額,超過就砍,不過那是用Apache的時侯了,
因為 Apache 對於 Windows Server 經常系統崩愧,
所以最後才會退而求其次,直接改掛IIS還比較穩定些…。
大師提供的conf,已收藏,容我抽空拜讀之,
只是,對於目標安裝 Nginx 而言,不知差異多少?
至於定期備份 conf 這個壓根子也沒想過!
這真是個好主意!不過具體該怎麼做?
(ln -s 建"軟連結"→這真的還沒實際做過…)
嗯…也是一場奮鬥囉…XD

明天若有空,來研究研究如何EXT4安裝GRUB2,
搞個 boot sector,讓 CentOS7 能與 MS-DOS 和平共處。

對了,請教前輩您,
您是否有推薦的論壇呢?(除了 鳥哥的Linux私房菜 之外)
希望可找到更多的資源與討論~~
感激不盡!~XD
SPFDISK是DOS時代的產物是適用於MBR的如果你的機器只有UEFI那就要改別種
一香(箱)、兩香(箱)、三香(箱)、四香(箱)、五香(箱) (老闆聽了很爽一直搬) 老闆,我要張君雅五香海苔一包

河魨 wrote:
SPFDISK是DOS...(恕刪)


機器不算新,所以這點倒還好,
至少架設Linux也知道…別用太新的機器…免得有支援性的問題,
舊機器反而支援度比較高呢…

目前比較有支援度問題的,反而是 無線網卡…
因為CentOS7根本不認識它…
而官方給的驅動,也只用於Ubuntu
System version: Ubuntu 14.04.1
Kernel version: 3.16.0-30-generic
Gcc version:4.8.2

這下頭疼了,印象中得重新編譯才行…
這部份…老早就忘的一乾二淨了…
得重新復習…
這塊板只有有線網路阿
無線網卡應該是外加上去的吧

CentOS 是rpm base的系統 底下是INTEL的驅動安裝方式給你參考,最近剛好有去逛到

Building and Installation
-------------------------

To build a binary RPM* package of this driver, run 'rpmbuild -tb
ixgbe-<x.x.x>.tar.gz', where <x.x.x> is the version number for the driver tar file.

NOTES:

- For the build to work properly, the currently running kernel MUST match
the vers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installed kernel sources. If you have
just recompiled the kernel reboot the system before building.
- RPM functionality has only been tested in Red Hat distributions.

1. Move the base driver tar file to the directory of your choice. For
example, use '/home/username/ixgbe' or '/usr/local/src/ixgbe'.

2. Untar/unzip the archive, where <x.x.x> is the version number for the
driver tar file:
tar zxf ixgbe-<x.x.x>.tar.gz

3. Change to the driver src directory, where <x.x.x> is the version number
for the driver tar:
cd ixgbe-<x.x.x>/src/

4. Compile the driver module:
# make install
The binary will be installed as:
/lib/modules/<KERNEL VERSION>/updates/drivers/net/ethernet/intel/ixgbe/ixgbe.ko

The install location listed above is the default location. This may differ
for various Linux distributions.

5. Load the module using the modprobe command:
modprobe <ixgbe> [parameter=port1_value,port2_value]

Make sure that any older ixgbe drivers are removed from the kernel before
loading the new module:
rmmod ixgbe; modprobe ixgbe

6. Assign an IP address to the interface by entering the following,
where ethX is the interface name that was shown in dmesg after modprobe:

ip address add <IP_address>/<netmask bits> dev ethX
一香(箱)、兩香(箱)、三香(箱)、四香(箱)、五香(箱) (老闆聽了很爽一直搬) 老闆,我要張君雅五香海苔一包
其實,原廠有提供USB無線網卡的Linux驅動,
但是,由於程度不足,所以看的霧殺殺… XD

這是官方給的技術文件:
附加壓縮檔: 201708/mobile01-bbab1b39a6eb1d4c61f7e00124118e88.zip

看的好痛苦阿~~~~書到用時方恨少…XD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