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今的潮流文化似乎有點走入死胡同,尤其是陳冠希的出現,大家一昧的爭相模仿他的穿著,不可否認他穿是
很好看,但是當許多人穿著的一模一樣在路上的時候,總感覺那些人是在穿制服嗎?也或許因為美,日的潮流品
牌,因為單品都不便宜,一件短tee就要快3千起跳,一條褲子,一雙鞋子甚至要上萬塊,導致於台灣許多店家,
為了短期炒作,一窩蜂的模仿,抄襲,更甚者可以大言不慚的說這是翻玩,致敬。潮流品牌是貴,但是有設計感的
東西,不就是賣他們的idea,品牌文化,以及質感嗎?我最不恥的就是自稱有台灣潮流領導地位的SD了,早期也
不是靠賣五分埔的假貨起家(SD前身是西門町的GG=GREAT GIANT),最近幾年也不是一直學習APE那一套,
但是有沒有想過APE開業已經快20年了,已經有自己的品牌文化跟精神了(雖然個人現在已經不喜歡ape了,但
是佼哥當然代理的時候,東西真的很棒),你SD有什麼。至於台灣的聯名更是一大諷刺,幾家小店,為了慶祝一
週年,三週年就可以搞個聯名T,人家國外說聯名哪有那麼容易,還需要先雙方主理人先開會,然後確定主題,構
思設計,哪像台灣,說聯名就聯名,就跟吃滷肉飯這麼容易(鬍鬚張X PIZZA FIVE CUT,這也叫聯名的話)。然後
潮流文化就跟時尚圈一樣,其實每幾年都會有一個流行的主題,向有人提到這兩三年來ray-ban找降谷建志來做
代言,讓2140跟5130這一類的膠框眼鏡又流行起來,其實2140跟ray-ban的水滴型太陽眼鏡其實在國外根本
是不退潮流的單品,只是台灣因為降谷的代言,才覺得好像又熱了起來(可能跟ray-ban的代理有一段時間退出
台灣有關係),台灣的潮流文化,其實可以說跟西門町的炒店一同發展的,但這不足以代表台灣完整的潮流文化,
我想現在台北的東區,已經自行發展出一塊完全不同於西門町的潮流型態,講一句難聽的,西門町那些所謂的潮
店,他們的客層對象,就是幾乎一無所知的國高中生,如果在東區的話,我想他們絕對賺不到這麼多的利潤。我想
說的是,當自己追求於潮流的同時,可以更瞭解什麼是潮流,然後自己可以量力而為,更瞭解人家的品牌文化以及
精神,個人到現在也是還在不斷努力當中,只希望台灣的潮流文化可以越來越多元,將更多東西介紹給大家知道
台灣很多所謂的潮流店家居多是為了生產而生產 為了聯名而聯名, 完全不知所謂
有考慮過穿著的人的舒適度便利性嗎? 有考慮過台灣人大多身材適合怎樣的版型嗎? 氣候呢? 獨特性呢?
而不是只賣那個LOGO或是賣那個從其他牌子"翻玩"來的設計
可以去 http://www.wretch.cc/album/NextMobRiot 這個網站看 幾乎所有台灣街頭品牌都在這邊了
會發現大家出的東西相當的類似
不外乎是 格子襯衫, 棒球外套, 跟NEIGHBORHOOD相似度很高的水洗加工牛仔褲, 數之不盡的TEE, 氾濫到誇張的網帽, 外套設計來設計去都是M65, 帽夾, 都設計的過於簡單缺發巧思, 可能大家都想要簡單路線吧...
以上是最大宗, 各家都會出的款式(當然不可打翻一船人),可是好像世界上剩這幾種類型的衣服
我想針織衫, 毛衣, 領帶, 銀飾, 紳士帽, 搖滾皮衣,輕便太空衣,軍事短版風衣, 比較有設計感的襯衫,甚至內褲 我覺得都可以試試看阿~
其實我覺得最好笑的是台灣品牌開始學國外品牌縫標籤在自家產品上, 標籤外縫的目的除了美觀外, 也同時在展示自家產品的精美工藝, 可是很多台牌卻落入為了縫標籤而縫標籤, 上面標示的英文狗屁不通, 文法生硬不通順, 也沒什麼意義...可以在花多點心思修一下吧, 找個大學英文系的, 或是比較懂英文的人來幫忙阿~ 台灣留學生一堆, 國外唸設計畢業的也不在少數, 我不相信絲毫無進步空間
多元化一點, 多尊重一下別家的創意, 每一季設計一個主題朝那邊鑽研跟進, 不過當然是要有一定的基礎才可這樣做, 沒有的話就努力加強自己的實力, 不隨便出譁眾取寵的東西, 要用很高規格龜毛的態度去檢視自家產品, 我相信消費著的眼睛是雪亮的, 價格高一點點沒關係 質感價值把它通通弄出來~
我想消費者會很開心, 品牌也比較走的出台灣
把這當作良心事業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