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A Class 後懸吊有必要加價升級成多連桿嗎?

如果要下 賽道,

就有差異!


type-r 改後懸吊,

就稱霸前驅最速車!


連 golf R 都趴在地上!


ariete wrote:
其實在A-class的試車影片中,絕大多數車評的結論是Torsion Beam可接受、獨立懸吊更好
非獨立Torsion懸吊的問題不是操控性,而是過彎極限(看看Type-R改多連桿,紐北快多少秒)...


(恕刪)
簡單網路上找的圖


為什麼叫"扭"力樑,因為單邊輪胎受力時,中間的樑會因為形狀設計的關係,先受到扭轉的力道,直到無法吸收時才會釋放到另一邊的輪胎,不是受力後就直接去抬另一邊的車輪跟車身,沒這麼誇張。

我們可以來假設一下單邊輪胎受力後會是怎麼樣的情況:
一、輪胎吸收部份力道
二、輪胎無法吸收時往輪盤跟避震器交接的地方傳,避震器吸收部份力道
三、繼續往扭力樑傳,扭力樑本身吸收部份扭轉力道
四、繼續轉遞到另一邊避震器及輪盤交接處,另一邊的避震器再吸收一部份
五、最後傳到另一邊的車身

左右會有影響是事實,但一定有感覺?只能說技術是會進步的,上面多的那些長型金屬片跟避震器都不是放好看的。

type r不是只有改後懸吊,而是改了一大堆東西,然後快了7秒;當然,後懸吊的改進一定是速度變快的原因之一,但全歸功於這點就過於偏頗了。

再來考量一般房車的馬力、速度跟一般人的駕駛技術,個人會覺得能省錢就用扭力樑無妨,當然如果把這個當成財富等級的展現,那也無需多想,一定要求要獨立懸吊。

國產車、進口車都有開過、坐過,極限殺彎什麼的獨立懸吊會比較聽話,但影響更大的是剎車、輪胎跟避震器,舒適性第一有感的也是避震器。除非你常在走的路是不時會出現整個後懸吊無法吸收的高低差衝擊的石頭或是坑洞,那獨立懸吊的確比較好的選擇。
你覺的天生160公分的人,和180公分的人在一齊,160公分的人很認真的加強自已,天生也是160公分~所以你覺的獨立的好,還是一根強而有力的大鐵條比較好~?~
我給個良心建議,如果真的只差三萬

就升19吋變成多連桿

然後把整組19吋的胎框,跟A200的17吋換

然後叫那個A200的貼三萬給你,不,貼五萬應該都有人願意~

相信應該會有很多人願意花這個錢升級

然後你魚與熊掌兼得

有好的操作,好的油耗,又不會重拖,重點是最後又不用多花一毛錢。

Kang-Wei Tzou wrote:
我有個疑問,
額外多花錢選配一堆東西,
何不直接買獨立懸吊的車型?...(恕刪)


這車好像只有A250有四輪驅動車型才配置後獨立懸吊.
不過
可以換避震器+後獨力懸吊?

台灣送驗車型沒有這款吧
不用再驗車?
請願取消林鄭家族的英國護照.https://reurl.cc/VaWZqQ

saint wrote:
大家都知道新款的A...(恕刪)


A180順順代步就好,沒什麼差

aquaeuro wrote:
這層樓讓我想到下面...(恕刪)


這篇會這麼多人反有不小的原因是護衛隊歌功頌德過頭了,如果能合理一點陳述或許支持的人還會比較多。
扭力樑當然能調教,但人家法國車調教多久了,你找個水野來就覺得天下無敵一樣,這個才是讓人家想酸的原因。

loveyouyyy wrote:
你覺的天生160公...(恕刪)


一根鐵條在以前的硬度只能到多少,而現在能到多少,變化特性多多少?
160公分就只能永遠是160公分?
當然,180公分也不會永遠是180公分,但你就只用的到170公分的話,一定要執著於180公分?

IOS現在記憶體管理仍是強於安卓,相信這個大多數人都同意,但安卓就完全沒進步不能用?
yashro0905 wrote:
一根鐵條在以前的硬度只能到多少,而現在能到多少,變化特性多多少?
160公分就只能永遠是160公分?
當然,180公分也不會永遠是180公分,但你就只用的到170公分的話,一定要執著於180公分?

IOS現在記憶體管理仍是強於安卓,相信這個大多數人都同意,但安卓就完全沒進步不能用?...(恕刪)


160公分有進步...180公分就沒進步?
IOS記憶體管理強於安卓.現在也是RAM3G~4G.ROM甚至到512G啊
請願取消林鄭家族的英國護照.https://reurl.cc/VaWZqQ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