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幾年前擁有過E83 LCI X3, 那適中的尺寸非常適合城市裡穿梭, 尾廂空間也非常適合旅行或搬運物品, 車頂更可以霸氣地頂上公路車...也從此以後很難再去買傳統房車了 ↓

更藉由E83認識了不少第一代X3的同好(大家來相認一下). ↓

2015年初因緣際會入手了S205 C250 Estate, 令人愛不釋手的一台旅行車. ↓

2015年底家人又要再添購另一台車時, 當然又再一次評估了去年幫我長輩選購並開箱的四代目LEXUS RX. 我也非常認真的把RX200T/RX350/RX450h全都試了一遍. 但是家人與我都實在不是很想買兩台一樣的車, 所以作罷. ↓

後來跑去賞新GLC, 業務竟說大概要到4月才能交車, 竟然就像剛上市時是賣到翻掉的Macan一樣, 除展示車外完全無現車(Macan應該還是有些現車啦), 說也奇怪, 感覺看到別人排隊自己就不自覺也排了上去, 電腦選配試了一個晚上, 隔天就這樣訂了下來. 這是我賓士官網”訂製夢想車”的訂製結果: ↓


顏色的話,參考最近賓士SUV主打銀色 ↓

順便向G-Class致敬(個人認為G Car銀色最對味) ↓

訂購合約書. 手骨不粗僅簡單選了兩項.(大好評的23P智慧駕駛/463抬頭顯示, 因這台車是主要城市裡使用所以就let it go了) ↓

當然年初台北車展時一定要去看看755銀色實車(選配20"圈) ↓


GLC與C-Class都是在Bremen廠生產(註: 台灣W205自2016產地已改南非, S205還在德國). 上線後若查到VIN, 可以藉由第11碼確認生產地點(有一說2017年起GLC可能會有芬蘭外包廠代工加入生產), 以下出自維基百科
A-E Sindelfingen
F-H Bremen
J Rastatt
X Graz
T Karmann
M Woking, England (SLR)
訂車後等待的心情, 實在是非常空虛, 好再拜讀” JogNien大”的文章後, 有偷學到了追船的方法, 再請業務進公司系統確認裝船時間後, 成功地找到所搭的船班. 當然囉, 每天追船順便認識地理變成了等車的最佳良伴: ↓

GLC車子搭上的船叫作ZENITH LEADER, 起運地是不來梅港(Bremerhaven) ↓

再到Marine Traffic以船名追蹤船隻位置(這段航程是英國到蘇伊士): ↓

ZENITH LEADER汽車RORO船長這個樣子↓

英國停了一下往直布羅陀海峽開去↓

又經過了蘇伊士運河經過非洲. ↓

又停了新加坡/香港最後歷經30多天歐亞非的航程到了台中↓

交車地在中彰賓士向上路新的旗艦店:目前展示間還沒全部完成, 外觀看來挺壯觀的, 目前新車交車/維修廠已經開始營業↓

先到樓上休息室核對文件資料. ↓

據說這是新年度的贈品(三張保養券沒給囉, 殘念). ↓

終於要與千里搭船跨歐亞非三洲而來的GLC相見了. ↓

看著GLC心裡卻是想著牆上的AMG(大誤...誰不是這樣呢) ↓

從GLC車尾望過去- 4MATIC↓

交車室前面還有一台W212也在交車 生意不錯↓

GLC佔據交車室一個上午, 下午有另一台B-Class要交,我們也要回家了,移到服務廠入口拍一張↓

離去前拉到大門前再拍一張↓

回到家當然要先和RX排排站. 東西兩大龍頭車廠對於LSUV的詮釋有明顯的不同. ↓

到公司也要和同事GLK300 AMG LINE合影一下(那V6還真是威猛呀) ↓

=========================================================================================
最後, 到了重頭戲, 登登登登: ↓

兄弟戲強 二部曲. GLC250 V.S. C250 ESTATE ↓

原廠代號X253的GLC, 並未延續上一代GLK(X204)效法G-Class方正的設計風格, 反而與系出同源的W205/S205 新C系列有強烈的連結. ↓

近期賓士C/E/S外觀極端類似, 彷彿又回到了80年代,那時候300SEL/230E/190E也是十分雷同,
現在C/GLC兩台外觀上共有的DNA, 其實也沒那麼奇怪了 ↓

基本上就像是墊高CROSSOVER版的C-Estate. ↓

GLC車身下擺包含輪弧採SUV慣用的手法:以一黑色塑膠來包覆烤漆鈑件. ↓

LED日行燈兩台的相似度很高.但GLC上緣還有一段光條↓

頭燈方向燈C是燈條上方的LED顆粒發出黃光↓


GLC則是LED光條直接變色↓


尾燈兩者點亮形式也大異其趣 C250T採用目前S/C系列慣用之簍空式的光條↓

GLC250則是採用與才發表W213(新E系列)一樣的實心雙光條↓

GLC250是19吋AMG形式五幅圈.亮銀色澤(C250T是18"鈦灰色AMG圈). ↓

GLC250很有誠意的四活塞通風碟+卡鉗印上Mercedes-Benz(C250T也是) ↓

車胎尺寸235/55/19 倍耐力Scorpion休旅車胎. RFT失壓續跑版本(C250T則是前後配225/245). ↓

這台GLC的內裝有因德訂豪華內裝並改為深棕配色(代號P22. $33,000)與一般的GLC 250 AMG LINE有稍稍不同↓

GLC250豪華內裝中控台以及門飾板增加了縫線內裝(C250T上面是標配GLC偷掉) ↓


豪華內裝座椅也把原先ARTICO混搭麂皮材質(DINAMICA)改成全ARTICO單一材質. 座椅側向包附也採比較小的支撐墊 (AMG LINE的座椅側向支撐非常”凸出”, 強烈建議身材較魁武的車主要試乘看看) ↓

豪華內裝也把原來AMG LINE平底方向盤也改成非平底版本,地毯也取消AMG字樣.(C250T標配的手寫板GLC也不見了.) ↓

加選豪華內裝其實有附贈亮面棕色椴木(網路照片) ↓

但我較喜歡這一塊霧面棕色梣木(代號H09原價$19,000有選豪華內裝$13,000), 表面霧面處理會比較好照顧. ↓

主要是因為C250T已經是標準AMG LINE內裝, 所以這一台GLC250內裝想走溫馨的風格.兩台車內裝佈局也極為相似. ↓


360度環景, 雖有佔掉一些倒車顯影的畫面,但是可以手動zoon-in車側/前/後,其實非常實用的. ↓

GARMIN導航其實很好上手並不難用, 以原廠標準系統來說算是挺有人性的了. ↓

兩台都有雙出尾管, 雖然GLC車長短了C250T 4.6cm但是行李箱容積GLC卻多出了60公升↓

不要問我為何後雨刷一個向左一個向右,我也很想知道 ↓

GLC=MADE IN GERMANY(C250T也是) ↓

GLC250 把手有鍍鉻材質(C250T為全烤漆) ↓

GLC AMG LINE 下氣壩有新世代AMG LINE特有的導風翼(W213也是) ↓

GLC引擎室有油壓挺桿…但是引擎上沒有簽名(廢話) ↓

最後再給GLC一些detail的特寫↓



兩台都獲得NCAP五顆星的撞擊成績, 這是C-Class ↓

這是GLC-Class, GLC更獲得BEST IN CLASS CAR OF 2015(Small Off-Road級距). ↓

兩台全景天窗與前擋之間都有作黑色鏡面處理. 質感算是有作出來 ↓

兩台AMG LINE外觀正面也不約而同地有一整條鍍鉻的前下巴 ↓


最後要來說說GLC250與C250的駕乘差異, 說實在的GLC新版9G變速箱, 相較7G的確有十分進化的換檔質感,尤其是起步特別平順. 但是7G-TRONIC PLUS的C250T, 小飆一下時加速的過程更為刺激, S+模式全油門模式甚至還會明顯且熱血的放屁聲. 而兩台車引擎出力雖完全一樣, 但是零百加速對於多了近200公斤的GLC來說實在是非戰之罪(GLC250=7.3秒/C250T=6.8秒). 雖然加速過程C250T熱血許多, 但排除感官上的差異實際加速差異並不很大, GLC250一樣是非常輕快, 且GLC250已經比當年BMW E83 X3 3.0還快了.
操控上面, 拿SUV與旅行車比較操控, 車格不同意義也不大, 但可以確認的是兩台車即使都是AMG跑車化懸吊, 舒適度都有一貫賓士的高質感, 心血來潮要小跑一下, 也絕對不會腿軟的.
不少人對於C250 ESTATE AMG LINE比GLC250 AMG LINE更高的牌價(C250T AMG LINE目前已經漲到270W, GLC250 AMG LINE=266W)以及較少的配備有諸多微詞, 但是旅行車個性化的風格(注定較GLC稀有)以及較低的車身, 較佳的操控/較快的加速, 進出車廂時較低的高度(對於長輩以及孩童而言)以及可停機械式停車塔的便利性是SUV比不上的.
兩台車的選擇很好選也很不好選, 喜歡個性化多一些, 操控/貼地好一些, 獨特一些: 選C-Estate. 喜歡上山下海, 高一些的乘坐高度, 以及更多的配備: 選GLC….好像在寫廢話. Well, GLC候車期較久要幾個月, 折價也較硬, C-Estate應會有一些現車/折扣.


簡單分享到這裡, 希望對大家購車有幫助.
延伸閱讀:
1.) 兄弟戲強 一部曲: C250 Estate V.S. CLA200 SB
2.) LEXUS RX200T開箱
3.) 吉他腳320i Touring V.S. C250 Estate攝影集
5/6分享一下: GLC前擋的簽名 已經改成Gottlieb Daimler先生的簽名.
C250T則是Carl Benz. 有沒有人知道這其中的邏輯? Google也沒找到.


5/16分享一下DRIVE SELECT裡面有C/S/S+/I*模式:
其中S+/I*模式,可以把怠速熄火給他取消:

所以上車後想要熱血,就設S+,一般市區或載家人就用I*,
換檔時機/方向盤輔助力到/空調模式/怠速熄火: 都可以設定,
這是目前我I*比較習慣的設定:

5/19分享Macan S試駕心得:
新款AMG LINE 下氣壩的兩根”鬍鬚”,一直看來眼熟….原來是在Macan身上看到過

從信義區到南港,來回開Macan S環東兩趟. 大多數的時間油門是鬆開的. 動力實在多到奢侈. 果然多了一百多匹不是蓋的.

Macan S四出尾管+極簡的鈑件線條, 雄渾的聲浪非常不同於GLC的感受.


一上車坐定….天呀好硬, 好硬的是全車按鍵都比GLC回饋力到不知有沒大上一倍以上.座椅內襯以及儀表觸感也都比GLC硬上很多.

兩台車有兩個相同處: 第一就是前輪尺寸廠牌一樣, 235/55/19. 這台Macan S的Turbo圈. 真的好看.

後輪Macan S 就長大了不少255/50/19. 這個角度看兩台都很漂亮.

最令我驚訝的一點就是Macan的auto-hold. 沒有採用VAG/BMW慣用的要先按鈕啟動, 而是與賓士一樣的煞車雙踩的方式.

Macan娛樂系統非常容易上手, 觸控介面比1A2B的旋鈕控制更直覺.

排檔座旁的羅列控鈕, 新世代雙B上少見的規劃,戰鬥氣息濃厚.

這兩台來自於司圖加名廠的雙姝. 趁當今X3/Q5世代已舊時, 肯定是市場上最亮眼的兩顆星.

雖然兩次買車都因某些原因與Macan擦身而過, 這次試完Macan S, 心又是癢癢..但拿回我GLC鑰匙, 回到熟悉的座艙, 輕鬆的駕駛感受, 舒適的設定, 我還是不要多想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