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喜歡簡單,輕量,因此我可能不會加束帶上去>>

兩條束帶會有多重..??就寧願一條管子在那裡甩來甩去...等到了管路扯斷掉再來花錢修車吧...
個人覺得花錢是自己的快樂..但至少要了解自己花這筆錢義意在哪裡...不然就等於盲從...;大家都買LV 包..不帶一個身上就趕不上流行...但一個LV 包跟路邊攤的包包差哪裡...相信購買LV包的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認知才會買下去...
15~16K 的車花得起不是難事...重點是你要如何運用它..??擺櫥窗收藏還是貼近大自然(指的是山林OFFROAD,非用光頭胎逛逛自行車步道)


tangseng wrote:
<<兩條束帶會有多重..??就寧願一條管子在那裡甩來甩去......(恕刪)


剛買車一個多星期,好多東西慢慢在研究中。
不過有些熱心的網友建議前煞車線要走到避震器的內側,說是怕被樹枝勾到,好像真的也有點道理。到底是人云亦云還是一個事實我真的不清楚。

以下三張圖是翻拍自2007年十月份的mountain bike action雜誌的照片。

Specialized的廣告,前煞車線走外側。

Trek的新車Fuel EX 9.5

Trek的新車Fuel EX 8
前煞車線都走外側。

最後到底是兩者皆可沒有差別,還是大廠商的廣告也會犯錯?
vl6401 wrote:
剛買車一個多星期,好...(恕刪)


我覺得管子走內走外倒是還好,
因為還要看卡鉗的油管開口方向來配合,
off road 如果真摔車, 該扯掉該斷掉的都跑不了,
不過油管去磨到避震器的內管, 這... 好像是不太好的...

倒是建議煞車, 變速, 龍頭別鎖太緊, 鎖到剛好緊就好了,
萬一摔車了, 雖然位置會跑掉, 但至少不會斷掉...
這是我摔壞 3隻煞車把手後才領悟到的...
前煞車線在前叉走外側或是內側好像沒有很絕對吧.

倒是ROCK SHOX的前叉都會附有一片黏貼式的固定座.
甚至也會有明顯的位置讓你去黏固定座並且用束帶固定住煞車線管.(這不只是FOX才有的東西)
3-4年前的產品都有,沒道理今年的新產品沒有.

線管沒固定好,損失的不只是線管本身,連避震器內管都有可能損傷,到時候漏油漏氣更是得不償失.

~~抓住指縫的風,就能抓住緣分~~
vl6401 wrote:
剛買車一個多星期,好...(恕刪)



走內線還是走外線,都不用爭了!!

看原廠的說明書最準!!


有些僅供測試或是拍照的單車,組裝時不一定會注意到這些細節!

但比賽時就會很注意!!
基本上,不走內線的話,也會固定到不會勾到樹枝的程度!!

還有,根據您的照片,走線會磨到避震器的內管,這是相當嚴重的錯誤!!
因為前避震器的內管是很重要的元件,即使擦拭時也要小心翼翼了,更何況會讓煞車油管磨到??

注意看您後來貼的其他車子照片,即使走外線,也沒有一臺車會磨到避震器內管的喔!

登山車的種類:

買車兩週多了,之前是只想買一輛腳踏車騎,懵懵懂懂的就買了這輛車。雙十節和同事騎了趟中寮山之後,了解到騎自行車其實不是一種很符合生理的運動。騎完中寮山的隔天;手痛、腳痛、鳥鳥痛。也看了其他人的車子之後也開始思考一些問題。

第一、 我買了自己需要以及適合的單車了嗎?
第二、 我的車子有調整到最適合我騎的狀況嗎?
第三、 如果騎單車不符合生理,那我要做哪些事情來改善呢?

同事們大多騎附近的東照山和中寮山還有屏東的瑪家,如果以後常和他們一起去騎的話,常騎的路都是一些路況較好的山路,以上坡為主。市區的道路比較不喜歡,因為騎單車時會大量的運用肺活量;在市區騎車的人就像一具生物空氣濾清器,把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吸進肺部過濾後再排放出來。

以目前單車市場的登山車(mountain bike)種類區分,大致分為cross country、all mountain、downhill三種。

Cross country(XC);基本上是在路上騎的,已鄉間小路和山路為主。前後都有避震但是行程不長,通常是以空氣彈簧來減震,取其輕量化。這種單車因為重量輕所以爬坡快,但是因為避震行程短,所以下坡吃虧一點。以國內大廠捷安特車種為例ANTHEM,TRANCE;

All mountain:騎乘的路比XC的路況更具挑戰性,沒有路也可以。因此前後避震器需要的行程長一些堅固一些,車重也因此重了一些。有些要求避震器行程更長的,空氣彈簧已不敷所需,有時會用到金屬彈簧,這樣的選擇車重就更重了,因此上坡慢;但是下坡因為操控好,因此速度可以更快。以捷安特車種為例REIGN

Downhill下坡車,專攻各種下坡,所以車身兼固,避震行程超長。通常都是金屬彈簧,車子也重得不像話,幾乎像是騎著一輛沒有裝引擎的機車在路上走了。以捷安特車種為例GLORY。

那麼只有前避震沒有後避震的mountain bike 應該是介於road bike以及mountain bike之間的折衷產品。比起前後避震的單車重量輕一些、便宜一些、爬坡快一些。但是下坡時就需要減速,因為沒有後避震操控比較差,不要跟有前後避震的車子比速度以免”雷殘”。有些車主為圖輕快更是裝上像是公路車一般的光頭胎,下坡時更需要小心謹慎。

以上是這幾天對於第一個問題:我是否買了自己需要以及適合的單車?自己粗淺的認識。畢竟思考不夠周延,或許以後觀念還會變。不過我是誤打誤撞的買了還算蠻適合自己的單車,因為我這把老骨頭實在不是很適合太劇烈的運動;最重要的是買到自己喜歡的車架顏色和外觀。最近也看到十月的mountain bike action雜誌裏有一篇文章提到:前五大車廠的單車性能差異不會超過10%。所以我自己覺得選車不用選廠牌,選自己認為外型喜歡以及值得的就好了。


Bruce815 wrote:



根據您的照片,走線會磨到避震器的內管,這是相當嚴重的錯誤!!
...(恕刪)

我倒是覺得避震器的內管就是要用來摩擦的,連一些沙子、石頭、泥巴都不怕了,何況是小小的一條煞車線。不過我還是從善如流的加上一條束帶。
vl6401 wrote:
登山車的種類:買車兩...(恕刪)


不是這個樣子說的!!

早期的避震前叉,在內管都會有個保護套,就是要避免損傷到內管!!

現在把保護套移除,只因為視覺上好看!!

但實際上,您去看任何保養的書籍,都會跟您說要小心擦拭,避免刮傷內管!!
甚至敎您清車時,也不要用強力水柱或是高壓空氣機直接往內管的地方沖!
這是除了避免傷到內管之外,最怕的是細小沙粒被沖入油封裡,造成使用時破壞了油封!
到時候油封會滲油出來,可能前叉就要送修了!!

也順便敎您檢查油封有沒有細小破損:

指要壓一壓避震器,然後看一下內油漬位置,如果是一圈一圈的表示正常,如果有垂直條紋,表示該位置外管上的油封可能有細微破損,要留意了!!

所以,擦內管其實也有特殊用油,也是要避免某些油類會破壞油封的!
如:
http://www.finishlineusa.com/products/stanchion-lube.htm

以及
http://www.enduroforkseals.com/id79.html
可上Y拍查詢,打上前叉用油或是避震器支柱潤滑油.......等,就應該搜尋得到!


WELL,推薦一個不錯的網站,有車架或避震器的問題可以去問問看喔^^

單車狂熱

「沒有瘋狂就沒有精彩」「最棒的總在安全區之外」
手痛、腳痛、屁股痛

人類演化到目前這個樣子時,腳踏車還沒發明。因此人類的身體結構用來走路、跑步都很好;但是用來騎單車,天啊,真是有夠痛苦。如果你第一次騎單車,而且騎久一點,大部分的人都會有這些症狀”手痛、腳痛、屁股痛”。


騎單車雖然不符合人體結構,但是卻是一種滿有效率的人力驅動方式。但是為了達到有效率的驅動,以有力的雙腳用圓周式的踩踏來傳達動能就變成單車的基本原理。但是這些身體用來踩踏帶動單車的部位就會產生一些不舒適。最明顯的就是和單車接觸的三個點。雙手、雙腳和屁股。

先從腳說起。我們的足部是用來行走的,因此體重直接分散在足蹠部與足跟部。但是騎單車時踩踏的壓力是直接只由足蹠部和踏板接觸,因此受力面積縮小很多。時間久了就會蹠部疼痛。改善的方法是穿腳踏車專用鞋,因為鞋底堅硬,所以可以增加腳底的受力面積。當然踩踏時要均勻使力,也可以減少足蹠部的傷害。

足部往上是屁股。我們人類的屁股用來做的地方有坐骨,外面有臀部最大塊的肌肉—臀大肌,更外層就是一層厚厚的脂肪來保護。所以人類可以坐很久也不會覺得不舒服。但是現在的單車坐墊為了輕量與競技和拉風,通常又小又硬,細細長長的像一根竹竿一樣。你可以想像人坐在一根單槓上面是會有多麼不舒服。簡直就像自己在腳踏車上”阿魯巴”一樣。其實如果坐在這種輕薄的坐墊上時,身體和坐墊接觸的地方除了坐墊的後端和坐骨接觸以外,坐墊的前端就會壓迫會陰部。

男生會壓迫尿道、陰莖以及會陰的血管以及神經。會有會陰麻木以及性功能障礙的危險。女生會摩擦外陰部造成不適。
男生
女生
此圖出處的 原始網頁: www.bycycleinc.com/

下面兩張圖也可以看到坐墊壓迫會陰處的結構,對男人很重要啦
就是小鳥啦
小鳥缺血,鳥肌梗塞
此圖出處的 原始網頁: www.anatomyatlases.org/
改善的方式可以讓坐墊的角度下傾,如此坐墊前端不會去壓迫會陰。還有把坐墊調得比把手高,如此可以分擔一部分身體的重量到手部。還有持續的踩踏,這樣腳部也可以分擔身體的重量。

再來就是手的部份
大部分四隻腳的動物前肢都分單相當多的體重,因此會有寬厚的肩胛。人類演化成兩隻腳的動物時間應該也不久,可以從人類寬厚的胸肌和背肌以及手掌還有和腳掌一樣厚厚的肉墊看得出來。雖然如此,在文明社會的影響之下,人類的手已經不適合用來長時間支撐身體的重量了。像是我這樣的宅男,平時手部做過最粗重了工作除了打手槍之外,大概也想不出別的了。但是現在要長時間的騎單車,用雙手來支撐身體的一部份重量;時間一久問題就來了。因為手的神經從手腕的正中間經過,握著車把的時候就會壓迫,所以會有手麻、手痛的症狀。解決的方法就是;戴手套,還有騎乘時雙手微彎,雙手和上半身放軟,不要打直雙手以免身體重量直接壓破在手腕上,軟一點的把手應該也會有些微的吸震效果。


上圖是把手約與肩同寬。這時手部的壓力較小,適於長時間騎乘。

如上圖握把的距離大於肩寬,雖然操控較好但是雙手卻要以不自然的角度承受更大的壓力。


動態性調整全身體重的分佈
上述的三個身體和單車接觸的點—手、腳、會陰部。騎乘單車時身體的重量會動態性的分散於這三點間。所以,如果手酸,那就挺起上身讓手休息一下;如果鳥鳥痛,那就身體往前趴一點,讓手來支撐多一些身體的重量。而腳部在踩踏時也會因為反作用力而有支撐體重的功用,所以沿路用穩定的踩踏速率一直騎也能夠減輕手部和會陰部的壓力。




Bruce815 wrote:


推薦一個不錯的網站...(恕刪)

謝謝,原來避震器要好好保護,以免漏氣或漏油就慘了。
不愧是學長, 新手就能想的這麼深入
關於會陰壓迫的問題, 我認為不是以坐墊前傾來解決喔!!
騎車時, pelvis是立起而非前傾喔
檢查方法是上身直立坐於車上, 維持這時pelvis 與 sacrum的角度, 拱背彎腰去握車把
這時是以ischial tuberosity來接觸坐墊喔, 不會壓迫到perineum, 坐墊還是可以保持水平的.
若這樣還會壓到perineum, 可能是坐墊太軟了
我現在用的specialized tupe team, 你說也想買,可惜缺貨
08年的specialized坐墊乘坐感一樣,可以考慮 (我買了一個裝在公路車上)
至於手酸的部分,部分是因為踩踏不夠圓, 加上過多的體重依賴手部支撐所致
多騎一陣子你就會發現, 手握車把的力量可以越來越輕, 手肘也可以更放鬆!!
當然, 使用卡踏更好
學長也去買台公路車吧, 明年一起騎上阿里山 !! (公路車還可以練最重要的腰力喔)

shihhsiangshun wrote:
不愧是學長, 新手就能想的這麼深入...(恕刪)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雖然我的年紀比你大很多,但是在自行車的這個領域裡我才剛入門,如果我的想法有錯,還請多指教。

其實以前一起跑甲仙的車友紛紛從四輪轉戰二輪(單車)後,他們也一直想要拉我進入單車的世界。不過他們太熱情了,第一次就被帶去騎了四十多公里的山路,當然是騎借來的車;你可以想像我的下場有多悽慘。不過隔天我的身體跟我的對話,竟然不是肌肉酸痛,而是會陰疼痛,還有多年以來的”一柱擎天”竟然消失了。

這可嚇壞了我,雖然後來還是忍不住的買了單車,但是心中掛念的其實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和地球上一半的人口不同的地方”男性雄風”是否會受到影響。


shihhsiangshun wrote:
關於會陰壓迫的問題, 我認為不是以坐墊前傾來解決喔!!
...(恕刪)

單車剛買來我就嘗試許多座墊的角度,剛開始是水平,但是坐上去沒有多久就感覺到陰莖的根部有強烈的壓痛感。後來調成下傾,不過出去騎的時候發現常常要記得把下滑的臀部往後坐。目前是以水平的角度開始往下調,一直調到坐的時候會陰沒有壓痛感,另外用一根指頭伸進陰莖的根部和坐墊之間,感覺不到明顯的壓迫為止。當然這就是一體的兩面,當你想保護會陰時,雙手就會多分擔一些壓力;就像我之前寫的,就讓身體的重量動態性的分布在手、腳與臀部三點之間。

shihhsiangshun wrote:
騎車時, pelvis是立起而非前傾喔...(恕刪)

這一點我有疑問,當人類往前趴的時候骨盆還要保持直立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脊椎活動度有限;所以我認為轉彎最大的應該是髖關節而不是脊柱;記得以前做過的腰椎穿刺嗎,不管人類怎樣想辦法彎曲,腰椎和薦椎就是沒有辦法往前彎太多角度。

我建議你做一個簡單的測驗看看騎車時骨盆到底是直立還是前傾(請記得在家裡做這項測試)。那就是不要穿褲子騎上你的單車,當你的眼睛往下看時,若是你的陰莖和平時一樣長,那麼你的骨盆就是直立的;如果你的陰莖是往後縮的,那麼你的骨盆就是前傾的。

至於騎公路車,那前傾的角度更厲害,我都會聯想到像是一隻四隻腳的動物往前奔跑的樣子。人類採用這種姿勢時骨盆不可能不往前傾,我推薦的例子是”色、戒”裡王佳芝和易先生第一場床戲還有璩美鳳光碟裏的前半段。

那麼有沒有相關的實驗來證實坐墊會壓迫會陰呢?請看這篇:






作者最後的結論和我現在的想法滿類似的,那就是單車是一種很好的心肺運動,它所能帶給人的好處會大於他的缺點,不應該因為某些缺點而完全放棄單車;比如說性功能,原來只有60分,因為運動增加20分,座墊的壓迫扣10分,還是有比以前進步10分。但是一定要對坐墊可能造成的影響完全了解,盡量想辦法避免,也不要長時間期程不休息,以免車上一條龍,床上一條蟲。

shihhsiangshun wrote:
我現在用的specialized tupe team, 你說也想買,可惜缺貨...(恕刪)

至於SPECIALIZED TOUPE TEAM座墊,在買車前有搜尋到相關的資訊,確實是一款相當漂亮的坐墊,可惜是公路車用的。我現在用的是老闆幫我配的Aliante Carbon Twin Flex - Titanium,評價相當好,應該暫時不會換。

shihhsiangshun wrote:
至於手酸的部分,部分是因為踩踏不夠圓, 加上過多的體重依賴手部支撐所致
多騎一陣子你就會發現, 手握車把的力量可以越來越輕, 手肘也可以更放鬆!!
...(恕刪)

我的功力太淺,還沒有辦法體會什麼是踩踏不夠圓,我會努力去體會看看的。手痠在我自己的想法裡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並沒有用到那麼多上半身的肌肉來像騎單車一樣的長時間支撐上半身,因此開始會手酸,騎的時間久會手酸,但是就像你說的,多騎一陣子,那個部份的肌肉受到訓練了,增強了,自然就不容易覺得酸了。


shihhsiangshun wrote:
學長也去買台公路車吧, 明年一起騎上阿里山 !! ...(恕刪)

至於公路車,我可能暫時還沒有辦法;有一天清晨騎澄清湖的松藝路,發現汽車過彎都用拓海的水溝蓋跑法(其實是右轉時吃到路邊的水溝蓋來了),讓我覺得在台灣的路況以及交通狀況,汽機車密度和空氣污染問題,還有大車對於單車和行人的尊重都不適合騎公路車。可能一段時間觀察看看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