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澤拉斯浪人 wrote:
大大你怎麼不"恭喜大...(恕刪)
好吧,我就代浪人解說好了.......畢竟我注意這輛車起碼也有三年了!!
大約後行程的70%是由上避震器來動作!
這時期後輪的偏擺是朝後上方的,如此可以得到較佳的避震靈敏度及穩定性!!
等到上避震器觸底後,帶動下避震器來跑完剩下30%行程!
這時候輪子的偏擺是朝坐管的方向潰縮!
用意是在跳完大落差後可以更容易控制重心的位置!
兩個避震器配合,可以得到相當大的避震總行程!!
甚至藉由鏈條導輪的配置,可以減少踩踏回擊!
以上是優點......
缺點則是避震器的設定不容易,避震器要很耐操,要夠高檔......而且車架偏重(其實已DH車來說,是正常範圍啦)!
還有轉點偏多,後續保養不易!!
當然了,兩支避震器就是比一支貴呀@@
「沒有瘋狂就沒有精彩」「最棒的總在安全區之外」
Bruce815 wrote:
好吧,我就代浪人解說...(恕刪)
真正的專家!!
再給布董一些細節
1t Stage的Shock為Manitou ISX-4, E-E:190, Travel:50mm, 470g
2nd Stage為Manitou RADIUM R, E-E:165, Travel:38mm, 250g
228:88 得到 2.6:1的槓桿比
兩支Shock總重720g, 鋁合金的Boss Link連桿只有簡單的偷輕
初步判斷, 三個組件應該與一支e-e240+鋼彈簧的避震器相當
牽車當日有短暫的Onroad路試
因為設定錯誤, 剛好能體會到兩段Shox在連動上很順暢
另外, 三個轉點在工程師的用心設計下
後搖臂擺動時, Shock幾乎沒有位移
避震器在設定上官方有一套標準
照著走就行
差異就在1st shock的氣壓正負10psi 及Rebound往前或往後兩響
我不想當男子漢, 我只想要我的小毛毯
艾澤拉斯浪人 wrote:
真正的專家!!再給布...(恕刪)
Bruce815 wrote:
好吧,我就代浪人...(恕刪)
我不是專家
不過官網(?)有避震作動影片 點我布魯斯大~ 問你喔 !! 上面的避震常常觸底因該很容易壞吧??
* 一杯咖啡,一根煙 * wrote:
我不是專家
布魯斯大~ 問你喔 !! 上面的避震常常觸底因該很容易壞吧??...(恕刪)
布董, 您旁邊休息就好
這個剛好在下懂
外掛氣瓶提供了主動防觸底的功能
後Shock觸底的機會比前叉多, 不帶副氣瓶的Air Shock也沒有特別早夭的現象
所以你的煩惱, Shock廠都想到了, 不用擔心
qbigshoes wrote:
真不知該怎麼說.不會太奢恀嗎!!三妻四妾.......(恕刪)
如果是三四部公路車, 就很奢侈
但如果是一部平把公路車, 一部彎把公路車, 一部計時車, 一部場地車...
這樣比喻, 大大懂吧?
何況...在下手邊三部車, 沒有一部比一組頂級公路車輪組貴...
我不想當男子漢, 我只想要我的小毛毯


不過我在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