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該先買CHRIS KING 花鼓還是FOX DHX(彈簧) 5.0

壹柒壹陸 wrote:
受教許多 個人覺得目...(恕刪)


不客氣,reign 0是好車,有機會多交流...
氣壓避震這幾年來是進步蠻多的
沒跟彈簧避震head to head比的話真的會以為很優
用過最優的氣壓避震是PUSH過的RP23
但實際上和彈簧避震(CCDB)做比較還是差了一大節,尤其是循跡性
還有拿空氣作彈簧就免不了氣體熱碰脹的問題,氣瓶做大的話中段又會虛掉
10年前就有氣壓是未來趨勢的這種論調了,只是還沒看到
可魯兄有在讀Brian Lopez的書喔?
要quote人家的話,禮貌上最少也要提到人家的名字嘛...
jujusbasement.blogspot.com

陽光可魯 wrote:


不客氣,reig...(恕刪)


交流 不敢當啦 技術沒有各位那麼好 純粹好玩而已!
陽光可魯 wrote:


你就看樓主買什麼...(恕刪)

我也沒Ruckus啊
但沒吃過豬肉總看過豬走路吧?
這些並不是特殊規格
早就行之有年了
想嘗試更大更遠的話這些反而才是標準規格
因為真想玩的話傳統的標準規格是活不下去的
跳大有接坡的觀念是很好
但接坡並不是讓你去避免傷害車子的
而是讓你去嘗試更大
今天你會飛2.5m落差了
下一步是什麼?
我可以跟你說是再飛更大
飛超大之後下一步是什麼?
是加動作....
水平...放手....放腳...360....後空翻
有哪個世界級選手說他第一次嘗試做這些動作的時候可以drop like a feather嗎?
不要說drop like a feather啦
沒有drop like a death body就不錯了
如果一切都只想依賴接坡
那車子也沒有做強的必要了
順便在落地點鋪個海綿池這樣連淑女車也不會壞你覺得如何?
收力收的好
就算飛不算大....兩三台車遠的跳坡
我的09年SR Duro前叉實際使用衝程也不會超過50mm
那為何要100?
剩下的東西就是我在挑戰更激烈的動作時在用的
再加個水平或whip身體收力的空間就沒有了
這時候就有可能壓到七八十或接近100
等哪天像李運益的前叉一樣打地樁
就差不多再換長一點的了
騎車不是單單的騎就夠
還要多想想可能性
有一就有二....有二再來就往三
能往這方面想就很難顧到車子能活多久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會把車做的比淑女車強壯的原因
能往這方面想
很快你的車就會掛掉了
再來就是升級往更強的方向去
maybe i'm a fool that only thought about how to go big
but you didn't even thinking....thinking of what could be possible
so what makes you smarter then me?

還有
正是因為壓過試過也爆過很多前後避震器
所以我才會說氣壓跟彈簧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差距不是沒有縮小
但差距仍然存在....
而且這樣的差距在高速逼近失控時還蠻要命的
等哪天氣壓結構能做到0 preload的時候差距才會消失吧
另外
Bender跳的Jahova Drop是50英呎左右....
沒有比這個更大的
而且也沒人成功過....


惡魔黨主席果然見多識廣 我上有提世界級高手所言,不提Brian Lopes 所言是考慮是否大多數人是否知道[
ts080 wrote:
我也沒Ruckus啊...(恕刪)


你要給建議應該考慮使用者會使用到什麼程度... 人家只是要騎XC,你給個dh重裝備...這樣好嗎?不是所有車都設計來飛躍...單車車種很多,不是一種規格的零件可以滿足所有狀況.

氣壓避震器雖跟彈簧有一段距離,但是可以用了.而且在某些範圍內的使用比彈簧優,我是指綜合考慮...

你要跳落差可以準備跳落差的車...
你要準備挑戰環台,公路車可能優先考慮...

所以想挑戰更大落差會考慮如何讓車更強壯,而增加重量...
要挑戰長距離就會考慮如何在強度夠的前題下減輕重量...

不是每位騎車的人都會把避震器操到極限的,所以也不需要等到氣壓跟彈簧一樣時才使用氣壓...在可使用範圍就好了.至少 RS BOXXER WC都敢上市了

你這句話"maybe i'm a fool that only thought about how to go big"讓我很感動,我真的可以感受到你的熱情...

我也感受到你考慮很多...

我考慮的是大多數使用者的用途跟最可能使用的範圍,如果真的有特殊需求,再使用特殊需求的車種跟零件
總不會要比下坡賽卻準備公路車吧

Bender 挑戰50或60呎?我看到的是寫60呎,或許寫的人誇大大吧


嗚嗚嗚~~好感動,原來大家都是熱血的蟒騰拜客兒! 來! 傳一下面紙...
jujusbasement.blogspot.com
惡魔黨主席 wrote:
嗚嗚嗚~~好感動,原...(恕刪)




熱血的"蟒騰拜客兒" 好樣的 水喔

陽光可魯 wrote:


你要給建議應該考...(恕刪)

不是一種單車零件就可以滿足所有的狀況
但....如果可以的話呢?
你自己說也幫很多廠商開發前叉後避
這個趨勢你不應該沒看到吧?
沒有人不希望一台車能全包的
只是現在的技術還做不到
但跟十年前比起來現在已經接近的多了
至少十年前能跳落差的只有六吋衝程的雙避震車
也沒幾台衝程大於六吋
現在呢?
隨便一台強一點的單避加一支100的土坡級前叉就能飛的比十年前的車的極限還大了
而且車重還更輕
單避爬坡也一定比雙避快....
十年前也沒有人想過MTB也可以當BMX騎
現在這反而變成趨勢
為什麼?
因為這就是Freeride最基本的精神
想做什麼就去做
只有人的想法受限...車不能受限
這也是我一直在籌畫街道環島的原因
如果不是要拼三日環島....那是否環島時還能多一點可能性?
RS的東西我算熟
畢竟R字頭兩個英文單字組成的避震器品牌並不多
Boxxer world cup的誕生是貪輕的後果
畢竟那是比賽用品
強度和耐用度不是最主要的考量
能撐過一次就可以了
雖然說solo air是RS所有系統裡最接近彈簧反應的
但....這也只是接近而已
礙於保秘條款我不能說太多其他的
但就大家都看的到的問題來看的話
氣壓較高的狀況下solo air在起始段仍然會有氣壓死硬的狀況
而且以上也都是完美的狀況下在分析
而氣壓最大的致命傷....爆了怎麼辦?
氣壓避震器可不能像輪胎一樣用挖胎棒換條內胎就能解決的
爆o ring的話拆解重組是不難....但也要二三十分鐘的時間
管壁或活塞變型導致無法氣密的狀況下那就是掰掰
在這種時候
彈簧的就算斷了也還能繼續騎
只是高度會矮一小截而已
變香蕉之後雖然不能跳...但至少可以休閒慢慢騎而且也不太影響騎乘
氣壓的爆了請搭捷運回家....
你們獎的都好極限喔
像我的程度也只有把輪框跳歪的程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