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 road從字面上翻譯叫做"離開 道路"
定義是騎乘在"非鋪裝的騎區道路上"
這是對騎乘路面的表示
但是至於是什麼車騎在上面就不一定
並且off road也沒對路面的狀態有明確的侷限定義
所以不論是上坡 下坡 平路 小徑 山裡車徑
只要是在非鋪裝路面上的騎乘
都可以叫off road
但是因為off road一詞在單車界使用
通常是表示山林裡的小徑騎乘
所以像是街車 BMX 攀岩車
這些以車與人的互相協調作出特技動作的項目
一般來說並不在單車界的off road之中
所謂的off road裡面就自然包含了各種不同的玩法
XC DH 4X cyclocross等等其他
以下我貼了一些簡短的介紹
有看過的人請見諒
最吸引人"眼睛"的就是下坡車 downhill DH
因為這種看起來最具有感官享受性
至於什麼是DH
以下是介紹
"法國世界冠軍法比盎‧巴赫勒(Fabien Barel)曾說過:“下坡賽就是單車界的F1,這是個與時間拼命的比賽。”良好的下坡賽道通常包含碎石區,亂石區,樹根區,人工或是天然跳台等不同的地形變化。要在這樣嚴苛的地形上保持時速60公里的速度,單車的設定也就與一般車大不相同。目前世界盃賽道上皆為雙避震車,前叉行程約為180mm- 200mm,後避震行程約250mm;配備油壓碟煞以應付高速下的制動。
下坡車只有單一大盤,並且以導鍊器保護,導鍊器除了防止鏈條脫落外,還可以保護大盤不因撞擊而被破壞。下坡車的大盤通常比一般登山車大許多(44T),這是為了要應付在高速下還能夠踩踏加速所配置的。後變速器為短腿變速器,目的是避免變速器腿長過長,在行進過程中被打斷,目前變速器廠商都已為下坡賽推出專用短腿變速器,在早期下坡賽事,因為公路車的變速器腿長較短,所以像是Drua Ace這種頂級公路車變速器是許多車手的最愛。下坡車胎通常都大於2.3吋,就場地的變化挑選不同的胎紋,有許多車隊都會將原廠外胎手工修剪,已取得最佳的顆粒大小。"
更完整的介紹請見我的BLOG
再來是大家最容易接觸的cross country XC
只要你騎上了山裡的小徑
你就可以說你是在騎off road
至於程度如何 那是看個人喜好
以下是XC的簡介
"越野賽與其他種類的登山車比賽一樣,可以分成超等級(HC,Hors Class),一級(Class 1),二級(class 2),三級(Class 3)四種等級的比賽,程度由高至低為HC > Class 1 > Class2 > Class3,程度的區分不光是只依照場地的難易程度來劃分,賽事的規模也是在考量之內,規模越大越有可能成位高級賽道。在越高級的賽道中,終點之後給的積分也越高。
以XCO的賽規劃為例,理想的賽道是在 5~9公里之間,其中必須包含上坡,下坡,土地,樹根,亂石等天然障礙,即便不是自然就出現在賽道中的障礙,人為放置時也應盡量做的像是自然(這次奧運有很多地方就是這樣)。賽道中可以出現柏油路或是鋪整的路面,但是不能超過總長的15%。賽道有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在任何天氣狀況之下,所有路段都應當是”可以騎乘”的,但是在這樣前提下設計的賽道不能夠過於簡單,難易程度則由UCI指派的審查員斷定。
越野賽的用車,通常都是硬尾巴的單避震,以免後避震將輸出動力吃掉,前差也選用短行程避震,道理是相同的,舒適感在比賽中的廝殺是沒有意義的。近年來由於碟煞科技的進步,重量的問題漸漸得到改善,越來越多人使用碟煞,取代傳統V煞在惡劣天氣條件下帶來的失誤。在比賽時,雖然所有路段都是規劃可以騎乘的,但是有時選手會依照現場狀況判斷,下來牽車或扛車,所以如果看見有選手在陡下坡牽著車子跑,不要感到意外。"
更完整的介紹請見我的BLOG
順便預告一下這星期天台灣時間下午四點四十五分
有世界盃第二站XC的網路實況轉播
最後一種是台灣比較少人玩的四人下坡對抗賽 4X
這比較像是一種比賽形式 而非騎乘風格
以下是介紹
"簡稱4X(Four Cross),是由早期的雙人下坡曲道賽(Dual Slalom,DS)及BMX綜合發展而來,選手以26吋輪徑的登山車,在類似BMX的下坡場地上競賽。國際性的主要賽事有國際自由車協會(UCI, Union Cycliste Iternationale)的世界盃系列賽(World Cup)及世界錦標賽(World Championship)。當初4X的發展是為了改進DS賽程,與DS相較,4X有比較多超車競爭的機會,因此提昇比賽的可看性及競爭性,並且賽程時間可以大大減短。
賽道設計:
4X由每組(Heat)三或四人組成的淘汰賽,比賽中選手超車時常有肢體接觸,但是只要經由大會委員判定不違背競賽精神,這樣的接觸是合法的。4X賽道設計主要的部分除了有類似BMX的連續土坡,跳躍土坡,邊坡之外,還有亂石區的設置。因為登山車的動力輸出及吸震效果比BMX優秀許多,因此坡面的設計尺寸會比BMX大許多,並且較BMX 更為崎嶇(比如亂石區的設置)。很重要的一點,賽道必須夠寬,能夠容納四名車手同時競賽。
車種選擇:
車種的選擇依照車手喜好及場地狀況而定,一般而言,選手偏好單避震(或稱硬尾巴),及後三角較小的登山車架,硬尾巴的車架在加速時,踩踏不會因為後避震的作動而將傳動能量消耗掉。前避震的選擇約為80~100 mm,因為過長的避震作動時間太長,無法應付急據起伏的土坡變化,並且長行程避震使軸距增加,會造成操控上的遲緩。若是在某些特別陡峭或是崎嶇的賽道上 (比如加拿大的伯蒙特Bromont),選手會選擇氣壓雙避震車,以便吸收過大的衝擊。"
詳細介紹請見我的BLOG
cyclocrocc我個人是門外漢
我知道是用"公路車架"改裝適合上XC騎乘方式的套件在off road上騎乘
所以這也可以算是off road的一種
由上所見off road是以路面狀態來定義的
而不是你騎什麼車
對於登山車的真實精神
(當初登山車的誕生就是因為崎嶇的下坡路面從一般單車改造出來的
我是就原始登山車的創造精神定義,想戰的人就免了)
踏上off road才能顯出登山車的不同及獨特
對於off road想嚐試的朋友
每一台登山車不論價值高低都是可以嘗試
只要你願意將你的車放到山裡小徑上
嘗試體驗路面的崎嶇
即便沒有崎嶇
不是平整路面的震動
也能讓你體驗到off road的獨特性
不一定要狂拼猛摔才是off road喔
感覺結尾是衝著我這篇來的!!
你說的沒錯!!
確實只願意將車子騎上小徑,就可以算是OFFROAD了........
不過會摔車也絕對是事實..........
與其隱藏這個事實,倒不如告訴有心要玩offroad的人:"摔車不是遲早會發生,而是常常會發生,這就是為甚麼我們都帶護具"的原因!!
ps:自己講一堆,詳細介紹還要大家看你的部落格,難道不知道裡面的路線及車手都是更恐怖的嗎??初學者看了會更裹足不前吧?
「沒有瘋狂就沒有精彩」「最棒的總在安全區之外」
claudedore wrote:看起來像,但車架幾何跟正統公路車是不同的
cyclocrocc我個人是門外漢
我知道是用"公路車架"改裝適合上XC騎乘方式的套件在off road上騎乘
直接為正統公路車穿上大鞋子 (寬胎) 上場硬幹或許也是可以,但操控大概會很糟糕吧?
關於 XC 車、cyclocross 車、公路車的幾何的比較,可參考這篇
Cyclocross 基本上還是採用公路車零件,除了把 C 夾換成吊煞,大盤從 53-39 換成 46-36
另外,後煞車線、前變速線、後變速線都走上管上方,以方便 cyclocross 賽事選手扛車
Bruce815 wrote:
呵呵!
感覺結尾是...(恕刪)
哎呀你認真了
可別自我膨脹
當然不是衝著你來
我是衝著將正確知識帶到我的家台灣來的
如果你只記得在off road上摔的亂七八糟
而忘記了第一次踏上off road那種路面清清地震動你的坐墊
你與好友分享第一次off road的驚奇
那我真的為你感到遺憾
因為你只記得狂摔之後所引來眾人的目光
你忘記了你自己對於off road的初衷
關於我的BLOG
我從來沒有說過"摔的亂七八糟才是off road"
我的網站是專業職業賽事報導
你覺得F1車迷當把開車當成要開到300公里以上才是開車嗎?
就這點
我又多為你遺憾一次
Stallings wrote:
我只是個過路人,我接...(恕刪)
看來版上有cyclocross專家
不訪整理一篇完整的介紹吧
01需要多方面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