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KE FITTING是從角度還是長度切入?

量角器直接獲取數據或由影像擷取畫面由畫面獲取角度的數據。
BIKE FITTING是從角度還是長度切入?

從人體尺寸測量,經由FIT CALCULATOR運算,放樣到實體上的長度數據。
BIKE FITTING是從角度還是長度切入?

BIKE FITTING是從角度還是長度切入?

先說個故事~
一位愛騎車的體育老師有一天來到我的車庫閒聊。
說著、說著老師問我,他說:「你有沒有量角器?」,我知道他問的是那種量關節用的量角器。
我回得很直接,說:「沒有!」,老師接著說:「你怎麼沒有量角器?那FITTING的依據是什麼?」
我問老師說:「老師有沒有學過三角函數?」,老師說:「當然有啦!」
我說:「我也學過阿!」,兩個人相視而笑,繼續其他的話題…

「殊途同歸」是最簡單的結論,邊長與角度的關係在幾百年前就已經不是秘密了。

在FITTING時我們的目的是要找到重要的關節與肌肉群工作的狀態,那才是重點!至於用什麼方式切入?那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但若對於數據沒有概念,什麼方法都無效!
膝關節是個重要的量測位置、股骨長/脛骨長是一個重要的數據,有沒有想過5°的膝關節擺動會讓膝關節垂直與水平方向有多少的位移量?每0.5公分股骨長與脛骨長的改變會對膝關節角度有多少的影響?

標準化與認證制度或者是有更好的輔助的工具與軟體都是對的方向,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操作的人與他的知識、閱歷才是關鍵。

下次跟大家談談FIT CALCULATOR的問題。




suhumi's garage~ http://blog.yam.com/user/suhumi.html
精確長度不易取得

角度容易多了



個人淺見
aquarous wrote:
精確長度不易取得角度...(恕刪)


有一股長500mm,每轉動1°那一個股的頂端偏移約9mm。

我們常用的尺可以標示到1mm但常用的量角器只有到1°。

給大家參考看看。
suhumi's garage~ http://blog.yam.com/user/suhumi.html
注重數據本身?
還是去傾聽身體的感受?
有多少人騎車,是可以掌握自己的身體??

小弟曾在這篇討輪中,提出FITTING的4個面向。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16&t=1711471&p=1#21752546
1.確認車架大小(有人稱之為SIZING)
2.調整自己適合的設定,如把手寬度and龍頭and座高....這是車輛設定部份。
3.建立騎姿與騎車基本技巧
4.BODYWORK,尋找騎士最佳的輸出設定。

我從以前騎車,就極少在量測數據。
實在是最近談FITTING時,太多人都在談論數據,
才忍不住去量了一下車的設定。
對我來說,測量數據只是"一種紀錄",還有作為與他人比較的基準。
沒有技巧體力駕馭公路車的人,就算給了一台按照公式推算設定的車,騎車也還是辛苦。
問題是車主有沒有去找出,自己騎車不舒適的原因??
且,不同數據給每個人的意義都不相同,
如何引導車主騎的健康舒服才是重點。

台灣以FITTING為專業的店家,也就這麼幾家。
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與其買很多設備作"火力展示"。
為什麼不去多觀察別人怎麼做FITTIENG??
或是去思考,其他人為何這樣設定??

關起門來自己搞自己的事業,不如出門去觀察各家名師的手路與技術。
瞭解自己與對方的不同,去精進自己。
(這個用在維修技術 and FITTING都通)

除了網路之外,更多資訊會在車友間聊天交流。
一家專業的FITTING做的如何?? 效果好不好??
車友比店家更瞭解。
-----
BIKE FITTING是從角度還是長度切入?

我認為是要先以車主的身體作切入,這才是以人為本。
角度多少?
長度多少?
難保車主一定舒服。
ddar白馬 wrote:
注重數據本身?還是去...(恕刪)

傾聽自己的聲音 +1

大家一樣是媽生的,但是身體結構不一樣呀
從可以自由訂製車架的車友們的立場看,當然要從人開始。

不過以贊助選手的角度看,大概就是得克服,畢竟車架就那幾個 SIZE,然後每個人騎法不同,所以當然感覺也就很重要,甚至比數據重要(不過這一般來說是相輔相成的,沒聽說哪個憑感覺的都不用記數據的)。


角度、長度?

我覺得選車架要看角度,做Fitting 則兩個都得看。


一支車架的角度不能改,但龍頭、座高、SetBack、彎把的 Reach/Drop 都還有空間(剛好這些東西也不貴)。

所以我認為先看好角度,然後各部分長度經過測量後再酌量修正即可。


例如有效座高 700mm ,立管74度,SetBack 40mm 的人,想騎72度的車子。

這時就要多加注意這台車是否還能做出 40mm 的SetBack (現在很多ISP車架...)。

要是無論如何都會超過 40mm ,那就得要請他想清楚 "騎法會變",畢竟 SetBack 大一點,只要坐墊降一點,再透過把龍頭縮短以取得相同的上半身設定就能騎,但重心跟踩踏出力方式一定會跟著有所修正。

那舒適與否? 這就很難說了。
www.cycliving.com
是身體,還是長度切入? 最終還是要從新台幣切入

到底是170mm還是172.5mm適合自己,買兩支大盤來比很容易弄清楚。

是100mm龍頭還是110mm, 買兩支換換看就知。



而且一定要具備長時間的使用。以及樓上說的,對單車已有相當的操作能力,才會感覺出差異。

老手買第二台車時,第一台車累積的經驗可以說是另一種的fitting machine.



如果有餘裕,找專業的做一下fitting, 我覺得還是很值得啦,太多眉角,通過別人的努力可以得到解答。

ddar白馬 wrote:
注重數據本身?還是去...(恕刪)


白馬兄應該也是性情中人,說你認為對的事情、該說的事情。

我想我們的觀點大多是一致的,但我今天要講的是體驗的部分。聽很多、想很多跟實際去體驗是兩回事,要去體驗夠多更難。

我要建議的是寫文章或做服務的人要內外兼修,那怕是學歷很高、地位很高的人,但何況是聽的不夠多、想得不夠多,甚至是體驗不夠!

有很多東西理論是基礎,實際操作是驗證,多與廣有得時候是必要的。

舉例來說,實驗室裡發現最有效率的迴轉速比集團前進時選手大多使用的回轉速都來得低。實驗室裡發現輸出功率最高的曲柄長度都遠小於我們通用的尺寸。

但實務上,一個騎乘的過程裡不一定都是用最有效率的、輸出最高的方式在騎乘。

實際去操作過就能體會,做的愈多、愈久就會有更多的體會。佐以科學分析的趨勢、邏輯的分析,就會有你需要的東西。

建議您也不妨去找您認為適當的標的去體驗一下,有得時候會跟聽的、想的不一樣。
suhumi's garage~ http://blog.yam.com/user/suhumi.html
suhumi wrote:
舉例來說,實驗室裡發現最有效率的迴轉速比集團前進時選手大多使用的回轉速都來得低。實驗室裡發現輸出功率最高的曲柄長度都遠小於我們通用的尺寸。...(恕刪)


你都用到實驗室結果了

能否請你註明出處

出自何正式期刊或出自哪本書,不然哪個國家哪個實驗室也行


不然誰知道你是不是信口開河
aquarous wrote:
你都用到實驗室結果了...(恕刪)

套一句我研究所楊泰順所長的一句話“叫我這麼聰明的人講給你們這群笨蛋聽還要說拜託?”

學習信認~信任學習~當學習過程中看到答案,就應該自己找過程並印應證,那才會將知識輸入腦袋,不然自為是的知識,不過會是他人的常識,如果認為舒米有問題,直接將錯誤點出即可,我會如此賤嘴的表示,實在是近來版面紅衛兵當道,搞的真正懂的人噤若寒蟬,似乎想紅的發慌的人,出來踢館放炮即可引人注意?發言前是不是請好好想想~你不想聽別人還想看......
因系統忙碌, 儲存文章需要較多時間, 送出文章時請耐心等候!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