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的爹 wrote:這是我一直好奇的問題...(恕刪) 主要由輕量化與否來決定也就是為了偷輕得要減少幅條數量但這樣一來就少了總合張力若不想損失張力就變得必須做出更強的花鼓以及更強的框,來應付更高張力的拉法導出的結果,就會成為你舉例的20根的鋼絲 拉到100kg16根的鋼絲 拉到125kg明明張力相同,卻有不同拉法的現象次要的理由是設計感、外觀等等
怨念聚合體 wrote:主要由輕量化與否來決定也就是為了偷輕得要減少幅條數量但這樣一來就少了總合張力若不想損失張力就變得必須做出更強的花鼓以及更強的框,來應付更高張力的拉法...(恕刪) 我不能同意更多了雖然公版的花鼓跟框 是可以選擇孔數來自行搭配可是不同鋼絲數與張力 有什麼影響?這問題 我困擾了我很久下午已經搬出 ansys 在建模了等我整理完數據後再來分享一下
其實要分析這種問題,我想材料應該是一個需要慎重考量的因素試想,一個前輪只有四根輻條,這樣不是最輕嗎?風阻不是最小嗎?但,花鼓、輻條、輪框撐得住嗎?另,越多條越容易設計,材料也不用太講究,可以吃低價市場,但會提高重量總之,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還是騎騎車就好,畢竟我腦袋不好。
一開始 我想的太單純了 總力合一樣就解決了沒想到 框不是絕對剛體 所以 他們的結構行為也不一樣參考一下吧---------------------------------------------這個模型只是方便比較而已我用5公分的框 簡單的形狀來方便分析材料ansys內建的鋁合金2.0鋼絲 材料 ansys 內建的結構剛花鼓直接 fix support20根鋼絲 拉力 1000N---------------------------mesh鋼絲張力 1000N應力分布型變16根鋼絲 拉力 1250N---------------------------mesh鋼絲張力 1250N應力分布型變
把人當成機器的話,也許是考慮數據就好了。但偏偏人就不是機器。把這些數據都調整到在"效能"上是滿分,但丟給不同的人騎,就會得到"好騎"或"難騎"的評價。搭配不同的車架跟地形,也會有"此人適用與不適用"的問題。再加上競賽的各種條件、戰術考慮,就會需要很多輪子供選擇(像是球棒,也是有很多選擇)。即便在單一目的與用途上,輪組的選擇也因人而異。如果用數據可以搞定,書名就會叫做 The science of wheelbuilding, 而不會叫做 Art or wheelbuilding 了。因為藝術無法用數據分析,人也一樣。相同的材料,對我來說24/28,根本是太過於堅固沒有意義,但就有人 20/24 踩不到一個月就連斷兩根幅條...
的確,最後的判斷還是感覺,我只是很著迷於輪子裡面作用力到關係模型的分係太裡想化了,例如材料不會是均質(碳纖更嚴重),鑽孔不會是完美,鋼絲鋁頭與框也存在著折角的問題,所以接觸不可能是perfect bonding,柄除掉不可控制的因素外,我深信是有science在裡面的,只是我找不到相關的資料其實作天晚上,還分希了不只這些,例如側向鋼型,鋼絲張力變化這好像太走火入魔了,比較適合研究生當專題去寫,
的確,最後的判斷還是感覺,我只是很著迷於輪子裡面作用力到關係模型的分係太裡想化了,例如材料不會是均質(碳纖更嚴重),鑽孔不會是完美,鋼絲鋁頭與框也存在著折角的問題,所以接觸不可能是perfect bonding,柄除掉不可控制的因素外,我深信是有science在裡面的,只是我找不到相關的資料其實作天晚上,還分希了不只這些,例如側向鋼型,鋼絲張力變化這好像太走火入魔了,比較適合研究生當專題去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