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買 銳克多4000tw還是斯特拉4000 tw 給我些意見

建議考慮 RECARO DISC 4000,長下坡比較穩
*鴨鴨仔* wrote:
不知道大家騎過 Reacto 沒? 很多朋友對於下叉剎車 都會用想當然爾來思考

我騎了 Reacto 快 20,000 公里了 ! 每次(每兩週/500 公里) 要清洗鍊條時, 都順便檢查一下(幾乎沒有需要調整過) ......

所以也從來沒有"保養困難"的問題.....

偶而下超過 12% 的長坡也沒有煞不住的問題 !

在 15,000 公里才預防性的換剎車皮(Shimano原廠) 也沒發生過吃單邊的困擾 ......



很抱歉你完全誤會我全文的意思,我必須澄清。我的前第六臺車就是Reacto,所以我也是長期使用的車主之一,並不是您所說的想當然爾不負責任的發言。

第一,我完全沒說他“保養困難”,我是說不方便的設計,相對耗時與不便利,當然久了就習慣了。我時常需要交換鋁合金與碳纖維煞車塊,Reacto的後煞夾器方位,需要以反車倒置角度或是抬車,是很需要時間與不便這是事實。當然你可以說我技術差,但是我需要的是非常精準的調整好煞皮角度與預留位置安裝,在每組不同的輪組我都要很精確的微調到煞皮角度與間隙的最完美。在這需求前提下,Reacto確實帶給我相當不便與耗時,在一般正常後煞夾器上置的車款,我可以更快速便利的完成。

第二,吃單邊的問題,我完全沒有意指Reacto的煞車設計會導致吃單邊,或是用久會自己吃單邊,這誤會曲解大了。我說這是煞皮日常維護要注意到的事項,這跟什麼車款沒有關係。

第三,我完全沒有說煞不住的事情。我說的是,比起一般我正常後煞上置的車款,Reacto在天候狀況不好的外騎訓練後,非常多的機率在後煞上不管煞皮還是夾器,都比我其他車款要來的多淤泥與需要更多清潔,這耗損我很多時間與不便,這是我對Reacto的經驗與評價。

當然以上是個人經驗而已,參考即可。很抱歉若文章讓喜歡Reacto的朋友不高興,我很樂意道歉。



chenycc wrote:
很抱歉你完全誤會我...(恕刪)



YCC 兄, 我沒有指摘任何人的意思, 用字如果冒犯....請見諒 !

只是澄清說有些車友一談到BB下剎車就說保養不易 (尤其是有些特定廠牌的車友)

我在想 在所謂的空力車領域,有為數不少已經是用 Shimano 的設計剎車

既然是大廠的設計又有 UCI 認證用在國際大賽,它的安全性應該是不用置疑 !

至於保養容易不容易,實在是很個人....

如果在意部車, 平時又會去摸摸擦擦以此為樂 .....任何零件都容易保養

Reacto 的剎車,我只有剛買的時候好奇它的設計,把它鬆開再裝回去...花了長一點時間

就沒再需要調整了, 一直到15,000公里換剎車皮, 前後剎車不到 20 分鐘就能搞定

如果騎車騎完就隨手一丟, 任何零件就都不容易保養.....不是嗎 ???



這是我個人的見解, 沒有冒犯之意.....

*鴨鴨仔* wrote:
我在想 在所謂的空力車領域,有為數不少已經是用 Shimano 的設計剎車
既然是大廠的設計又有 UCI 認證用在國際大賽,它的安全性應該是不用置疑 !


不好意思,您的回文實在又言有所指,我需再澄清。

第一,所以如你所說Reacto的「後煞車埋藏在後叉下方」是Shimano去設計的?是嗎?是這樣嗎?請確定清楚再說。

從頭到尾,沒有人質疑C夾煞車的安全性,這跟什麼廠商設計的C夾,完全沒有關係。不過就是C夾煞車,然後位置放在後叉下而已,事情沒那麼複雜。


*鴨鴨仔* wrote:
至於保養容易不容易,實在是很個人....
如果在意部車, 平時又會去摸摸擦擦以此為樂 .....任何零件都容易保養


第二,此段話實在又有「針對性」意有所指的感覺。

「摸摸擦擦」跟「整個拆卸清潔調整」是兩回事,我都是自己處理機械上的問題與自我清潔保養,包括「每一趟騎車完」我都會簡易清潔保養。我就是很在意細節,所以才會對Reacto的後煞車不方便的設計提出批評。這是理性論事,不是為了喜歡一台車而無視他的缺點,為了護航而護航。


*鴨鴨仔* wrote:
Reacto 的剎車,我只有剛買的時候好奇它的設計,把它鬆開再裝回去...花了長一點時間
就沒再需要調整了, 一直到15,000公里換剎車皮, 前後剎車不到 20 分鐘就能搞定


第三,一般後煞夾器正常在後上叉的,我換一組煞車皮前後調整不用5分鐘可以調到我要的標準,Reacto我要多花至少1分鐘把車弄到好角度(倒車或是立車),不斷反覆確認才能調到我在一般後煞車在上方時,檢測時所需要的精準。

如果在戶外需更換輪組或煞車皮的需求時,我會很不喜歡騎Reacto出去,因為後煞車埋藏下方的配置,能不動盡量不動。事實就是帶來不便,相較之下一般正常夾器放在上方的,我可以馬上立刻方便且直觀的處理。比起一般C夾在後叉上方的車款,就是多了幾分鐘的不便利。當然我一直很強調的:久了就會習慣了。我從本討論至今講了好幾次了。


*鴨鴨仔* wrote:
如果騎車騎完就隨手一丟, 任何零件就都不容易保養.....不是嗎 ???


第四,你在說誰?本討論串上?有誰提到這件事?說話需精準不要意有所指。

保養不容易?有人說保養不容易嗎?繼上一篇解讀成“保養困難”、這一邊又解讀成“保養不容易”?從頭到尾,我都說比起一般後煞車放於上方的車款,“相對上”比較耗時間及“不便”,不方便的設計,當然“久了就習慣了”。



我舉一個(假設)案例:

今天有兩台全新車,一台後煞車C夾置於後叉下,一台是平常普通的C夾在後上叉方。

今天有一個“評鑑考試”,科目是「後煞車夾器完全拆卸清潔與保養安裝」限時10分鐘,場地在戶外草皮上,你只有兩組工具:一組(內)六角板手,一隻螺絲起子(其實這隻用不到)。

考試場所,不會給你任何的立架或是輔助工具。

你是一位考試的技師,10分鐘內要完成,評鑑考試過關標準為90分。在沒有任何的廠牌情節,為了方便性下,要最短時間完成最完美的調教設定通過考試,只有一組內六角板手,沒有任何的立架或是輔助工具,你會選擇哪一台考試?

去統計或理性分析一下。

另一個例子:

2017年的SCULTURA TEAM,CF4車架,後煞車夾器設計也是在後叉下方。

但是2018年之後(包括2019年),同樣是CF4車架,但是後煞車夾器全部都改回正常後上叉上方。這又怎麼說?他們可是有贊助世界一級職業車隊的經驗,會改回來一定是有經過研究與分析以及賽事車隊經驗的意見回饋。

你去看Nibali跟Pozzovivo近期的比賽幾乎都騎什麼車?

我喜歡Reacto也騎過Reacto,就是很在意細節,所以才會對Reacto的後煞夾器方位不方便的設計提出批評。這是理性論事,不是為了喜歡一台車而無視他的缺點,為了護航而護航。

阿瑄安馬 wrote: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漲...爬坡車裝40的板輪 平路跟爬坡因該都很兼具吧(恕刪)

我騎過搭配ROVAL CLX64 板輪上塔塔加 感覺還可以應付
平路高速巡航 只要側風不大 加速非常順暢~
chenycc wrote:
第三,我完全沒有說煞不住的事情。我說的是,比起一般我正常後煞上置的車款,Reacto在天候狀況不好的外騎訓練後,非常多的機率在後煞上不管煞皮還是夾器,都比我其他車款要來的多淤泥與需要更多清潔,這耗損我很多時間與不便,這是我對Reacto的經驗與評價。


在一篇早期阿凱評測的文章這樣寫道:「而且這類夾器通常都收在車子的下方,一旦經過潮濕路面,水氣可能比較容易積聚而生鏽,線材就需要比較頻繁地更換。」單車時代的圖片註解寫「為了空力效益與寬胎趨勢,新斯特拉將後夾器改至下方,多少對煞車手感與保養會有所影響」...

原文:http://mobile.cyclingtime.com/index.php/tw/documents/5822


chenycc wrote:
不好意思,您的回文...(恕刪)



好吧 ! 從頭到尾 我只是想說" BB 下的剎車C 夾 我個人用得沒問題"

沒有其他意思,也不影射任何人 (我說的不整理車子的是我朋友,一年都沒洗過車子)

我只是愛騎車, 沒有懂那麼多技術細節

YCC 兄,解釋得很清楚,我上了一課...謝謝 !

PO 文 如有被認為冒犯, 或者有引用錯誤.....我慎重抱歉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