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ward0989 wrote:
三趟的瓦數都有差……...(恕刪)
STRAVA 估算 跟 功率計實測...到底差了多少 ...這是我晚間休閒"來回獨推"爬坡車的數據


這是我拿掉功率數據 讓STRAVA估算的功率數據(可以看到上面的時間跟距離都一樣)


所以也不能怪說沒功率計可信度低......這還是實測來回 正逆風都有吃到滿
STRAVA ..硬是灌了66W給我..而且還是順風+逆風的平均瓦... 另外這是省道.我又紅燈停好停滿...有減速滑行導致均速下降
不然STRAVA估計值可能會更可怕
雙塔西濱那種大順風.那種均瓦差更大...隨便都+150W 200W的...功率估起來人人都是世巡賽車手
不過輪組是真的該換...這是我測試"一級"爬坡輪的數據 .雖然不同日.不過一樣平路來回順逆風吃滿.
不僅高了20W 還更慢...一級爬坡輪都差那麼多了...練習輪+胎會沒差嗎???以上都是一級胎數據..
如果再弄個練習胎我想應該會差更多.實際上每省一點瓦加總起來還是不小的.....
個人積分:562分
文章編號:88459061
跟我之前我拿自己數據比較的,
碳車跟鋼管的效率比較差不多,
碳車約9公斤上下,
鋼管13公斤上下,
登山車改硬叉13公斤上下,
騎起來均速不會差很多。
下面的均速越爛的車騎越多趟,
不會有好車因為騎比較多趟,
導致體力降低均速變慢的影響。



最近我打電動都要過關卡,
等級跟裝備都要有所突破才能突破到下一階段,
我覺得這跟騎車很像,
肌力跟裝備都要有更好的提升,
才能把騎乘時的齒域提升到下一個齒比,
在沒提升齒域之前用慣用的迴轉,
功能性差不多的車速度差異真的不大,
因為絕大部分的騎乘時間都只是巡航,
綁定速度的關鍵應該是人,
而不是裝備。
但我相信裝備會影響到功率,
好得裝備可以用比較低的功率騎到相同速度,
但卻無法提升到下個齒比,
轉化成實際速度,
而平常騎乘也不會有雙塔北高這種長距離騎乘,
絕大部分的騎行都在能力範圍內,
所以裝備不會有邊際效應,
省下來的功率你也沒機會轉換成終點衝刺的成績。
所以之前我只騎碳車時,
在相同的騎乘量跟騎乘路線,
區段時間都做得很穩定,
但時間一久實際體能是變弱的。
PS:但也有可能剛好就差那一點點功率就可以跨到下個齒域,
那換車就能轉換成速度了,
但能撐多久就不知道了,
畢竟跨到下一個齒域要長時間維持不知道要多花多少功率。
瘦的狠 wrote:
其實車重影響速度,跟...(恕刪)
我覺得紅綠燈影響最大,剛剛其一趟來回,去只停2次,回程紅燈吃到飽,幾輪紅燈下來均速一樣狂掉

我是沒騎什麼空力車+水壺座墊架,不過全車6.8kg加速真的蠻有感的
今天是穿休閒服而已,這樣速度就有差了,差20w速度還慢0.8,差距算多算少,就看每個人的標準了
平路好像也很難不遇到紅燈,比起重3kg,輕一點好加速不是更好嗎[



裝備每樣都差一點點加起來就不是一點點了...以單一件裝備來看當然很難看出性能差異...
就算一件少個3W就好 .10件就是30W...30W真的算少?更何況有的東西也不只差3W
車件+人身裝備 剃腿毛等等可改進的數量也不算少
我想都有做好性能差是有的...3KG不單單只是重量上的3KG
當然只要舒服的騎無視速度.那也是騎車 也是運動...可以無視裝備騎開心就好...
騎車不光只有重量! 還有車架美感與設計感! 心靈馬力! 輪組顏值! 搞工業設計的! 身邊所有東西沒設計感! 用不下手! 阿斯! 職業病當然每個人騎車的動機不一樣!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