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LW 和 跑零. 自己騎LW 的感覺是; 不管是爬山或平地, 總是可以比旁邊騎鋁框的車友重一至兩個飛輪齒比, 所以可以較輕鬆的達到想要的速度, 同車架 平路用平常騎LW的齒比騎R0會覺得有點重, 要輕一齒拉高迴轉速會比較好騎, 至於爬山, LW 要是速度掉到15以下, 需要抽車提速否則會有重拖的感覺, 跑零爬山回饋感較好, 就是踩一下它就回你一圈, 不像LW那麼"滑" 但遇到陡坡LW需要站起來抽車, 跑0坐著拉迴轉速就可以. 整體來說,速度的保持, 不管是是爬山或平路, 還是LW較好, 所以車友们常說: 不知不覺把你體力榨乾大概就是這意思, 所以腳力好的拿LW爬坡應該是如虎添翼, 它會被說成平路爬坡皆宜主要應該是平路它佔優的是風阻, 爬坡靠它的輕.
至於輪框重量, 一般3鐵或tt車因為跑平地的關係, 比較不標榜重量反而比較注重風洞測試(風阻), 較輕的車架及輪組只有在啟跑時佔優, 一旦上均速後, 破風能力較好的車架及輪組反而比較省力. 所以3鐵或tt比較常見的輪組是Zipp 系列, 它並不輕. 甚至於有些牌子的碟輪表面標榜有如高爾夫球球面一樣的凹凸設計, 這都是為了降低風阻來的.
與其說慣性, 樓主乾脆問, 那種框比較好騎, 基本上越輕的越好爬山, 越低風阻的越適合平路
filefox wrote:像
以同樣力量來說 不要考慮什麼腿力王道.風力.迴轉速 雜其雜八的
假設未改正常巡行32km
平路來講改了大板慣性輪會提升多少速度?
)
你換了問題, 非常好. 如果是平路, 不管側風來說當然是板框越大越破風(你想像風從輪子正面進來, 框越大, 風的流向就越順, 就越沒有turbulence 亂風, 沒turbulence 就沒阻力. 所以場地賽沒側風, 後輪直接上諜輪就是為了最大程度的來降低風阻.
如果是一般上上北海岸或西濱, 以zipp來說404就很ok, 搞個808或是1080, 到時不要說是西北風, 可能一台貼近一點的巴士從你旁邊高速通過時, 風壓就可以將你掀倒.我自己騎中框的板輪在北海岸就曾經這樣子車子往旁飄移個1-2 公分吧, 嚇一跳
至於快多少速度? 你自己可以上zipp, corima, mavic 網站看他們的輪組介紹, 通常大概就是40k 快個1, 2分鐘. 有的低風組車架也標榜40K快1-2分鐘(例如Cervelo P4) Zipp 的 大盤crank set 也是整個包起來, 沒有洞, 也是快個1-2分鐘. 用上全部配備: 譬如P4+Zipp 後碟+ Zipp tt crank = 或許可以40K 快上個5分鐘以上. 不要瞧不起5分鐘, 這可以讓你喝杯咖啡優閒的等後來者, 如果你沒有被風掀走摔車的話....

hironari wrote:
我想大家都知道你所說所指的是什麼
問題是有些人看到這個名詞,就好像老師看到學生寫錯答案似的,馬上打x
而執著於詞義的爭論(這應該不是問題的重心吧)
這是一種"積非成是"的態度,無助於瞭解事實。
慣性,用在不同地方,會有很多意義。
基本上就是一個籠統,難以辨識涵義的名詞。
ex.
2個人一起下坡,車重車種沒有相差。
體重較重的車友,若是速度比較快,
大家就會說他慣性比較大,所以下坡速度會比較快。
慣性,和重量有了聯繫。
搞到現在,重量重 = 慣性大。
而分明不是這樣,"積非成是"的觀念,
才是無助於提升討論風氣與水準。
板輪or高框輪組,或說是講求空氣力學的輪組。
之所以可以讓騎士維持高速,是減少風阻的效果。
早年的高框輪組,因為材料上沒有突破,每個高框輪組都是重又沉。
騎起來讓人容易維持速度,主要還是減低風阻,而不是因為慣性。
現在的高框輪組,相對起來已經"輕量化"很多。
還是一直和"慣性"搞在一起,把二個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講??
-----
慣性慣性,談輪組的慣性,就是談慣性。
ddar白馬 wrote:
這是一種"積非成是"...(恕刪)
基本上
我和別人討論這個問題
從不講這些名詞
而簡單地只從框的高低切入
因為我知道只要一涉及這個問題
被糾正的人勢必反彈
因而引起紛爭
說實在地
有時候看懂別人所欲表達的意思就好
留一點餘地給他人
而引發爭議
能提升多少討論水準?
倒不如先不要指摘他人
平鋪直敘述說你的觀念 (像 crazeforprp 大)
也試著讓人家接受
這才是有助於討論
像你們的作法,最後只有爭論的口水而已
能有助於討論水準的提升,我想是很難的 (只會讓發問的人更是氣在心裡而已 )
http://class.ruten.com.tw/user/index00.php?s=hironari_0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