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biker wrote:
Lu大說的是照片這位...(恕刪)

跟我一樣式cannondale supersix
他上下兩次比我還快...
這種文章一定會吵,直接說結論
車架一定會有差,但是到一定等級差異除非是比賽否則你不會有很大的感覺
拿r1000和65.1比叫做沒since...甚至是愚蠢
要比也是TCR1和TCR0做比較
再說每分每秒同一個人狀況都會浮動
要比較車架和輪組優劣只能只能只能(很重要所以說三次!)在實驗室中比較
不然你的數據叫做沒意義
變因這麼多不科學
攝影.音樂.閱讀.單車.APPLE

speedihi wrote:
但是好的器材,更能讓你完全發揮平日苦練的成果


不是吧!

那只是 [ 錢 ] 花下去的效果~

真要快, 裝引擎輔助比較快~

真要是苦練的效果, 那應該是...

越騎的車越一般, 但效果相同或是更好~



名次會進步... 阿不就騎比你快的不想參加而已(類似大風大雨不屑參加)
時間會縮短... 阿不就天時地利人和(都剛好順風, 有人破風) + 平常一點點努力~

我這有一個論點:
我相信設備會影響結果,我也相信腿力影響結果。
不過真的要用這一些組合找出最佳解,應該是要用科學分組實驗結果來比對吧?
風速,腿力,車架,輪胎,變速這些全部搞再一起要要用田口方法去實驗。
但是風速和腿力變因太大,而且無法複製相同條件,不能夠被選入當實驗變因,
所以這個討論的出發點一開始就不能成立。
如果只是為了比較設備是否對成績有大影響,或是哪一個設備對成績的影響對大,
最可靠的方式就是設計一組滾筒,並且模擬上坡等各種路況的阻力,再將單車掛上
可計算輸出的馬達。跑完全程,計算數據,完工。

我想請教一下那位真脆瓜車友,因為我沒有功率踏板,但又覺得很有趣。
那個160W的數據,如果是自己算:
((體重+車重)*距離)/時間 所需的功率和你功率接近嗎?
是的話我就不用買了功率踏板了。
這其實毫無意義

變數太大,幾乎無參考價值

只變成炫耀發文或比較文

等著看什麼時候進回收桶...
czbiker wrote:
突然有個想法!大家總...(恕刪)

franklin523 wrote:
跟我一樣式canno...(恕刪)


沒since?烙英文前也得先學好啊!

我用比較誇張的比喻來讓你看,你自己都知道有差了,

還有什麼好辯的?愚蠢的是明知道有差,還在那硬拗的人吧!

都說了,你可以不選配,但你能否定選配帶來的優勢嗎?

最後,別在那嘴砲了,要數據,去各大車廠或雜誌都找的到,

反而是從沒見過能證明器材無用的相關數據,還是說你有?

武神旋風腳 wrote:
我這有一個論點:我相...(恕刪)


是啊,這個本來就可以算出來的 strava的模擬功率也是類似這種算法

但功率計用來配速還蠻好用的,還是買一個吧...

什麼輪組、車架... 功率計卡實在
http://senmingkao.blogspot.tw/
本期的Bicycle Club有介紹佐野淳哉選手是進行什麼樣的訓練才奪下全日本選手權錦標賽冠軍

裡面其實有很多訓練的技巧說明
其中我看到一個重點就是
佐野認為功率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什麼都可以分享透露,唯獨他個人的最佳功率是商業秘密
而從近幾年的趨勢大概都可看出
功率計應該已經取代心跳/LT,成為職業選手訓練的指標

當然也就造成外星人Froome在攻坡都變成低頭族的原因...只是賽事看起來就很煩悶
不過年底環西賽手槍俠狠狠的抽車甩開低頭族,重現90年代海盜Pantani的熱血英姿
似乎說明功率訓練外,有時自我狀況益外良好時,憑感覺殺出重圍也是更佳的選擇

總之,我認同功率指標很明確
不過有時最佳成績也需要靠當天的生理狀況(精神)以及外在環境(風速,氣溫,攻擊時機)配合
器材的變化不大,差異就在重量(也就是為何存在6.8Kg的限制)


騎的季節不同,溫度不同,天氣不同

我是覺得討論市民組什麼車什麼輪騎幾小時幾分完全沒有意義

不如看職業選手騎東進武嶺用什麼車種吧?

1 2 John Ebsen DEN Atlas/black Inc. 03:40:05.78
2 15 YEUNG YING HON HKG TEAM Js kids-WAST 03:42:33.26
3 9 Ariya Phounsavath LAO CCN CYCLING TEAM 03:42:38.10
4 7 MORIMOTO MAKOTO JPN KIZUNA CYCLING TEAM 03:43:36.93
5 1 Feng Chun kai馮俊凱 TWN Lampre-Merida 03:44:19.68
6 3 Wang Yin Chi王胤之 TWN CCN CYCLING TEAM 03:44:56.59


我敢說...一定很少人知道本屆,同時也是三屆登山王冠軍騎什麼車


不是一級、二級車架可以讓車手奪冠軍

而是厲害的車手,可以把所有品牌的一、二級車架、輪組都騎到冠軍

在這討論什麼車款輪組厲害很像小學生在討論四驅車





czbiker wrote:
突然有個想法!大家總...(恕刪)
speedihi wrote:
沒since?烙英文前也得先學好啊!

我用比較誇張的比喻來讓你看,你自己都知道有差了,

還有什麼好辯的?愚蠢的是明知道有差,還在那硬拗的人吧!

都說了,你可以不選配,但你能否定選配帶來的優勢嗎?

最後,別在那嘴砲了,要數據,去各大車廠或雜誌都找的到,

反而是從沒見過能證明器材無用的相關數據,還是說你有?

我可從來沒說一點都沒差異...我也沒嘴砲
英文拼錯就拼錯也沒甚麼~~我這裡老外的信拼錯的可多了
不知道你是在針對我甚麼
你同一個人測試的時間本來變因就是這麼多(人的狀態.天候.連同一條路線都會有不同的情況.ex:過彎的內外側)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概念...
真的...這樣的實驗我不知道你國中理化老師會不會承認該實驗有效...
我只是從學理角度,要說我硬凹就說吧...哀~
r1000和65.1比真的太沒意義了
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有差那沒有比較的必要
攝影.音樂.閱讀.單車.APPLE
franklin523 wrote:
我可從來沒說一點都沒...(恕刪)


我也不知道你在針對我甚麼?都說了,要數據,各廠商有一狗票,

不知道你國中理化老師有沒有辦法反駁這些科學化實驗的結果?

還是說你可以提出任何實驗數據來證明這些都是屁?

抑或是你有辦法做出任何實驗來證明器材無用?

你可以說脆瓜做的測試不是最標準,但絕對有參考價值,

比起一些只會嘴砲質疑別人的人,用心率跟功率計做的測試,

我選擇相信後者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