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有功率計的車友有時間可以這樣做

網路關鍵字CycleOps Power curve會有你需要的資料
幾個訓練台品牌有提供這樣的圖表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我每天騎滾筒..同樣的速度輸出的功率卻不同喔!胎壓體重..等等都是變因!!
我是用POWER TAP!不知道其他廠牌的功率計會不會有這問題!
好像每年到了冬天
就會有討論功率的文章出現.....
真好~
讓有心想練的人 能互相討論.....讚~



心跳不能等於功率 但心跳會影響到功率 尤其是在接近力竭時....
在相同的功率或速度下 齒比的輕重會影響到心跳的多寡......
在相同的心跳下 齒比的輕重會影響到功率.....
在平路跟山區 相同的速度 功率不會一樣.....
在平路或山區 相同的功率 速度也不會一樣....

若是在室內騎練習台或滾筒
也會有當時的身理狀態/氣溫/空氣/阻力/輪胎/體重等的差異變數....
再者 高水準的使用者所作出來的速度/功率反推值 套用在一般人或其他不同程度的人身上
變數會更大
(一個選手級的人 用40km/h的速度來跑 也許只需200w上下就能做的出來
但將這數據給一個新手 他可能連40km/h都做不到 更枉論功率.....)
而且 室內練習不能跟戶外練習畫等號.....


所以 用速度來反推功率....
基本上意義不大....
挖洗"山姆叔叔"啦...
Lanxlot5475 wrote:
這種情況下心率完全不能代表任何事情,單純的就只代表"心率",因故你這種假設並沒有辦法取代功率計。

當然如果你的 SAMPLE 都以20min 以上來看的時候,那麼就有點意思了。

只是我必須說,選手如果只以20min為最小時間單位來練,那練的好的話頂多是變成KOM,練不好的話就連平路集團都跟不上....


另外,如果你單純只是想看到"相同心率但功率變高"的話,去重訓打兩個月的基礎就有了....只是你可能轉速會變低,另外在馬路上的時速可能會變慢。


我的假設並不是說心率計要取代功率計,而是說看自己同樣心率時POWER是否變高;我想練的的確是長時間能維持的POWER能提高,所以和你提出的能維持20分鍾以上的訓練比較符合,我是沒想參加集團騎車那種比賽,所以沒集團輪車的問題,大概都是參加爬坡賽

另外我目標心率能變低的前提是希望轉速不變的前提下,不希望是靠降低轉速來降低心率,靠的真的是心肺能力的提升。

sd5sd6 wrote:
我目標心率能變低的前提是希望轉速不變的前提下,不希望是靠降低轉速來降低心率,靠的真的是心肺能力的提升



基礎都沒打好就蓋房子,房子還沒蓋好就垮了...

心肺能力只是用來 SUPPORT 肌肉系統的運作,騎車仍舊是肌肉的運動。

只看心率或是功率在進行的強度練習,實力來的慢去的快。
www.cycliving.com
如果單就平路而言(無坡度,風阻影響)
時速40基本上都在300W上下
不會因為是否為職業選手導致輸出功率降低
也就是說職業選手ITT要到時速40也是要有300W
不會只剩250W或是更低
他們強在可以維持300W或是更高的功率很長一段時間
以上次在烏日舉辦ITT的經驗
只要能用均速40騎完24公里,約35分半左右
基本上國內平路賽應該沒什麼對手了

如果不刻意加強肌力而只專注在肌耐力的練習...
我只想到兩種人
要馬就是有氧耐力非常非常非常好
要馬就是體重非常非常輕
不然這樣練究竟有什麼優點?

有氧耐力部分可參考三鐵選手
實力堅強的單騎自行車這項可是不會輸給專練自行車的人,可參考今年在墾丁IRONMAN的成績
體重部分可參考爬坡型選手
他們可以不要最大功率很高,FTP不漂亮也可以,但是他們輸出功率要恆定也要夠持久

lik1025 wrote:
時速40基本上都在300W上下
不會因為是否為職業選手導致輸出功率降低


會啦 ... 因為裝備(計時帽、碟輪、計時車)加上他們可以承受的低風阻姿勢,40KPH只要 260W 左右就可以達到,但換了一個鄉民要他趴那樣,根本就做不出 260W。

不過這應該跟你要表述的意思不太一樣,做個補充...

www.cycliving.com
lik1025 wrote:
如果單就平路而言(無坡度,風阻影響)
時速40基本上都在300W上下...(恕刪)


300watt for 70kg跟60kg的騎士差異非常大
這個假設缺少很重要的體重功率比。

我自己測試結果大約4.2~4.4之間可以維持40km/h

不過實際上平路練習體重輕的人並不會有太多優勢。

自己跟練經驗,功率比約4的朋友,20分鐘確有300watt以上續航力,屬於壯碩型的車手。

他平路反而比我20分鐘功率比4.5約270還要強。

我跟過幾次爬坡實力差不多朋友,我平路卻被電的很慘!!!!

平路真的技巧重要很多,團練中如何躲風,如何跟車都是學問。


大家早~
這是我幾個月前在四草(這裡是今年環南賽第一天繞圈賽的比賽場地)練習的功率圖之一
距離約32km 均速約39.9km/h
印象中還有一次是32km下來的平均速是41.xx 但沒找到 有找到在放上來吧.....

能以均速40左的速度完成的人很多....
均速40 輸出約300W 這部分要從車手與車子/當時的環境方面在瞭解過.....


能穩定輸出功率....(可以用一個速度維持很久)
跟能瞬間做出很高的功率......(可以瞬間榨出很高的速度)
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條件.....

穩定輸出能力強的人 會在比賽中途嘗試跑出去 單飛進終點
瞬間功率大的人 會在集團衝刺中飛彈發射.....
但若單看均速40 國內平路賽能沒啥對手 個人持保留態度....因為變素很多~


結論是
有心要練車的人 功率計是個很棒的東西
它會讓你知道自己要如何加強自己....
挖洗"山姆叔叔"啦...

山姆叔叔3746 wrote:
大家早~這是我幾個月...(恕刪)


Tony Martin 是絕對衝不贏盤子的...

瞬間能榨出大功率的選手不見得能持續輸出大功率,這是訓練的屬性差異。

個體差異化的原則,也是很重要的觀點,本身就是個胖子,卻想走KOM路線,勢必是艱辛。

爬坡猴體型想拚衝刺型選手,保證很有的練。

場地賽的選手體型個個都像練摔角的,但通常 . . . 見長坡就死


自行車賽事好看的地方就是:

有許多不同類型的選手在各種賽道上,各發揮所長爭先,如果功率代表一切的話以後ITT比完直接頒獎就好了。



www.cycliving.co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