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有82?那胎壓肯定要高,胎壓與體重成正比來打。在那邊換什麼碳纖維彎把根本是隔靴搔癢,SLR車系在鋁車雖然是數一數二,但仍不是中階碳車的對手,特別是舒適度方面,碳車一般跟鋁車一樣的外部零件下要比鋁車還不舒服是非常難的事情。車架材料還有鋼管跟鈦管,都借騎個十幾二十公里會有個基本的概念。以兩三萬等級的鋁合金車架去配一兩萬的彎把還有龍頭會不會也太奇葩,當初買車直接把這筆預算加上去就能買到相當好的碳車;把這筆錢拿來擦鋁合金車架的屁股真是難以理解。
". . . 以兩三萬等級的鋁合金車架去配一兩萬的彎把還有龍頭會不會也太奇葩,當初買車直接把這筆預算加上去就能買到相當好的碳車;把這筆錢拿來擦鋁合金車架的屁股真是難以理解 . . . "++ 說得有道理!
Arbicool wrote:中階碳車的對手,特別是舒適度方面,碳車一般跟鋁車一樣的外部零件下要比鋁車還不舒服是非常難的事情。...(恕刪) 這講法沒錯可是 中階碳車 在施力直接 上 跟 鋁車也是沒得比如果想要施力直接,外加不想那麼震那換個彎把不啻為一種解法而且 換個2k-5k 左右的彎把算不錯了震動也可以有效降低我想開版的大大希望是"解法"而非"批評"我自己試過碳車,後來還是買鋁車當然 那是因為我試到二階碳纖維車種,才覺得有不輸鋁車的施力感而低/中階碳車會有種像是遇到逆風的感覺,怎麼踩踏,就是快不了(被形變吸收了力道)另外預算考量,所以捨棄了低/中階碳車
dgame wrote:而低/中階碳車會有種像是遇到逆風的感覺,怎麼踩踏,就是快不了(被形變吸收了力道) 這是我看過最生動的說法了,5分奉上...話說現在都是2014年了,應該不會再有便宜碳車軟趴趴的傳說了吧?嚴格來說,碳纖複合材料在形變過程損失的能量很少,把車架想成一個彈簧系統就明白了,彈簧的能量只是在動能和位能間轉換,在變形過程中能量的總合並不會減少。至於車胎的橡膠是有明顯內阻尼的材料,滾動時有一部份的動能會變成熱能,所以輪胎有所謂的滾動阻力,但金屬和碳纖車架並沒有這種現象。如果不是在同樣的條件下比較兩支車架(車重、零件、幾何設定、胎壓、路況、風速、踩踏功率....全都要相同),那麼這樣的比較其實是非常不客觀的。話說讓你覺得騎不快的碳車不知是那一款??
givemelightbike wrote:這是我看過最生動的說...(恕刪) 給大說的有理,我舉個例子:某天有機會碰上某牌一級車架,大約是15萬等級,該車架年度改版一直是以更換塗裝為主,車架11年大改後的款式到今年2014年都還是一樣的款式,只是增加塗裝與全電變的版本。這隻一級車架是該品牌碳纖膜層數最高的車架,僅車架15萬的售價比我整車都還高,但是車架本身上下管卻是用手指出力可以稍微按壓進去,放手後回復原狀表面無傷,車架本身很有韌性;我不否認為了重訊以及拉單槓我有特別練過指力,但這種可以按壓下去的情況絕對會讓普通消費者覺得"碳纖維"怎麼會這樣?而且我也偷偷捏過不少一級車架,都沒有該車架這麼明顯,我只是說明一個現象,不表示該品牌的車架實際騎乘有任何的問題。這隻車架雖然有我講的這個現象,但這隻車架不管是在媒體、競賽實戰甚至01與國內網路的分享絕對不會有人對這隻一級車架有任何性能的存疑。有人可能會說這支車架會不會輕量化過頭?一點也不,不含BB也非ISP車架可是有1.1kg這麼重來的。今天樓主的車架我相信在鋁合金界說第二沒幾個能排第一,但SLR車架本身可是配上OD2等級全碳纖維前叉,但整體騎乘起來能比碳纖最入門的TCR composite強多少這點我想捷安特可能也沒辦法給個肯定的答案,也別提TCR compsite從高端車退下之後的評價依然不墜。說實在我也很懷毅dgame講的車架還有整體配置到底是什麼樣的車子兩者的控制變因只有車架而已?今天以樓主的體重胎壓勢必會比體重少10kg的人高一些,胎壓再低就軟了而且破胎機率大增,再者TCR SLR配置"全碳纖前叉";換上全碳的彎把跟全碳龍頭,2~5k的彎把說實在不嫌軟?這得考量樓主的體重,換隻全碳龍頭?那牌子跟價格基於安全性理由根本不能省,還是一樣把這筆錢加上去就能買碳車。如果今天金屬系材質車架真有某些網友的特定觀點作為整體產業與社會認知,那我想今天的一級鋁合金車架絕對是六位數請回家,不是5萬以內可以橫掃全球高端鋁架要解法不是批評?治標當然就是繼續保留車架枉投藥石去買更好的零件擦屁股,治本就是整台換掉。
Arbicool wrote:給大說的有理,我舉個...(恕刪) 真的,,, 可以認真考慮換車!雖然我也是騎 TCR SL 鋁車, 跟前一台 TCR Giro 比起來真的比較"顛"一點不過騎長途超過100km 也沒啥不適.如果樓主以前騎M size 現在換 S size 車架倒底是哪台比較適合你的身材? 選錯size 比選錯材質還糟........
Arbicool wrote:尺寸的確是個問題,但...(恕刪) ++ 綜合各位先進的說法 , 加上明顯的高低差 , 真有可能當初的車架尺寸選的偏小了(1)這週一騎了103公里 , 包含8公里的山路 , 因為坐墊調整已經沒有疼痛現象 , 就是時不時會覺得淡淡有股升溫的感覺 @@(2)既然是推廣組 , 可能還是要多累積里程數 , 為將來可能的換車作更充分的準備(3)現在有個小問題 , 把手往下(垂頭)調整的話握下把感覺手掌受力平均且舒適 , 而且剎把手指容易勾住 , 但是變把的位置就很前傾 , 握上把或下坡時就不是那麼優了雖然不是正側面 , 也許照片有點幫助
givemelightbike wrote:現在都是2014年了,應該不會再有便宜碳車軟趴趴的傳說了吧?...(恕刪) 我前一次買車是...四年前了軟趴趴的車 好像是Giant 的碳車,真的覺得不習慣雖然不震,可是就是不好騎最近也有騎過泡麵車好像是SL1 or SL2還是一樣的感覺....可能是鋁車騎太習慣了還是因為它是"泡麵"車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