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架技術篇(一):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2021的SLR1輪組 我看官網和舊款比對差異
主要發現變更
花鼓棘輪:原本是DT360 3爪 變更為GIANT自有,類似DT的星狀30T
內寬:由17mm變更19.4mm
輪框溝槽:變為HOKLESS無勾式

看來其實算是升級
除了輪胎需要注意搭配使用外
理論上表現應該會比舊款更佳
試乘會時可以好好感受一下

若表現優的的話 拆車品CP值會很高
終於討論到我非常有興趣的輪組

話說上個月差點入手CADEX輪組
但又認為不是什麼好車(TCR ADV2)用比車價高一倍的輪組幹嘛?

後來又在SLR0 42mm / CORIMA S1 47mm / SLR1 42mm中糾結不清

也好險還沒入手

但目前CORIMA S1 47mm(1660g) & NEW SLR1 42mm(1404g) 只剩明顯的價格差異及進口/國產/重量嗎? 還是仍有其他明顯落差?

以上麻煩請車友們解惑!
今看過實車了~
有個缺點是:壓縮車架至少要買到M號才會好看~
像我如果買XS車架,三角幾何就不優呀!

另外C夾款有一級ISP車架配2級變速,整車訂價13W8千左右,CP值相當高!
所以碟剎,無勾式,無內胎,加上28c,會成為末來的主流,adv車種或以上全面碳化,只剩把手和龍頭
kao_photo wrote:
所以碟剎,無勾式,無(恕刪)


Hookless(兩個o; 無勾式)是否會成為主流還不是很清楚,不過有幾個特點:



1. 傳統的有勾式可以勾住輪胎的胎緣(tire bead), 承受公路胎強大的內壓(比如說120psi).

2. 製作碳框時, 碳纖維要做個倒勾回來並且承受強大的壓力, 技術上比較難做, 成本會提高很多. 所以初期碳框出現無勾式是用在登山車, 它的輪框壁末端沒有勾,但比較厚實,開口也比較寬,因為登山車胎不會一味注重輕量化,所以胎緣(bead)可以粗大些,無內胎的胎壓也沒有公路車那麼大,剛好頂住輪框,不需要勾溝.

3. 現在公路胎大多是28C起跳, 32C的也越來越多,寬胎之後這個技術也移植到公路車來,製作碳框會比較省成本,剛好也適用無內胎較低的胎壓.

4. 那麼有人如果厭煩了無內胎,想裝進有內胎,胎壓就必須打得高,那能否用在無勾式的輪框上? 這就要看情況了. 以ENVE這個輪框大廠來說,它的無勾式輪框就限制絕對不能用裝內胎的輪胎,甚至很受大家歡迎可以無內胎的新Continental GP 5000 TL(tubeless)也在它的禁止範圍以內. 也就是說,你若買了ENVE無勾式輪框就要有心理準備,只能無內胎,不能反悔去裝內胎. 甚至連有些無內胎的輪胎也不相符. 至於其他廠商,如Rovel或Alto,他們網站公告是說可以用有內胎的輪胎,但胎壓最高不得超過100psi,否則有脫胎的危險.

5. 新的SLR-1的規格如何我不清楚. 能不能裝內胎? 胎壓限制多少? 現在還沒有詳細資料. 不過要是我,我寧可去買2020以前的SLR-1有勾式,至少比較不受限. 我目前無內胎與有內胎的輪框組都有,但我必須承認,無內胎的安裝以及灌補胎液真的是麻煩多了.

6. 事實上是,新的輪框不同規格的越來越多,要研究清楚才下手. 否則以為是趨勢沒有詳加研究就去買,買來之後才發現不適合自己的需求,那就囧了!
看了網路上的論點,都是說hookless會比hook有優勢
1,hookless重量稍輕一點
2,比較不容易破胎
3,有比較好的滾動摩擦系數
4 , 無內胎密合度比較好
5,胎壓不需要打太高,所以和空氣壓力接近,比較不容易漏氣
6 ,低壓,騎乘也較舒服
缺點就是,現在hookless的胎市場上沒有很多選擇

我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麼這次21TCR為什麼會做能夠容納32mm的輪胎,確實這次TCR是大改版,所以hookless是不適合裝內胎,完全是以無內胎的觀點在設計21TCR
kao_photo wrote:
缺點就是,現在hookless的胎市場上沒有很多


Hookless最大的缺點就是裝有內胎的輪胎會有比較大的風險, 而hookless能否完全解決無內胎的各種不便以及缺點,那還是個未知數.

如果hookless框能夠讓tubeless一下子技術成熟,義無反顧,普羅大眾大量接受,那這樣hookless框才有絕大的優勢. 否則, 現在市面上大多數tubeless ready的框仍是hooked,同時相容於無內胎與有內胎,仍然是比較保險的框.
只想說:車友的討論,拯救了這篇文章。
新的車架 isp 不支援 機械變速,只有電變可以用,要特別注意,20年前的兩種都可以用,當然此時isp很多人會說改用電變比較好,但是很多老阿伯都喜歡用機械變速,因為維修容易,零件便宜,可以說少了電子產品的老化跟故障問題,機械變速接受比較高,尤其遇到下雨比較無問題,反觀電子產品有風險,無論遇到下雨或是受潮都有可能吧電池,主機板跟接觸點弄壞。此時很多電變會受限於天氣,萬一不小心遇到了,這個維修成本大於機械變的維修成本。

要留意這一點,反而應該參考canyon為了符合市場需求,好歹出兩種版本給不同消費者使用,一個電變車架,另外機械車架吧。或是改addicr rc pro 2020,兩種二合一,也是。

站在設計結構來看,對tcr isp的設計應該繼續沿用二合一的選擇,這也本來是g牌的強項,多元化,可以支援更多的組車方式,現在慢慢拔掉了,反而cp值打打折扣,此時可能為了側剛性,只要把前叉換掉即可。

意思是說,新的tcr進步空間不少,但是面對不同的車手,身體條件,年齡跟使用時間有一定的差異,這導致要先思考身體本身的條件是否能凌駕這一台tcr ?
taiyoto wrote:
新的車架 isp 不(恕刪)


TCR ADVANCED SL 2-KOM<<<這台是ULTEGRA機械變速
訓練相機後面的那顆腦袋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