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o_photo wrote:
所以碟剎,無勾式,無(恕刪)
Hookless(兩個o; 無勾式)是否會成為主流還不是很清楚,不過有幾個特點:

1. 傳統的有勾式可以勾住輪胎的胎緣(tire bead), 承受公路胎強大的內壓(比如說120psi).
2. 製作碳框時, 碳纖維要做個倒勾回來並且承受強大的壓力, 技術上比較難做, 成本會提高很多. 所以初期碳框出現無勾式是用在登山車, 它的輪框壁末端沒有勾,但比較厚實,開口也比較寬,因為登山車胎不會一味注重輕量化,所以胎緣(bead)可以粗大些,無內胎的胎壓也沒有公路車那麼大,剛好頂住輪框,不需要勾溝.
3. 現在公路胎大多是28C起跳, 32C的也越來越多,寬胎之後這個技術也移植到公路車來,製作碳框會比較省成本,剛好也適用無內胎較低的胎壓.
4. 那麼有人如果厭煩了無內胎,想裝進有內胎,胎壓就必須打得高,那能否用在無勾式的輪框上? 這就要看情況了. 以ENVE這個輪框大廠來說,它的無勾式輪框就限制絕對不能用裝內胎的輪胎,甚至很受大家歡迎可以無內胎的新Continental GP 5000 TL(tubeless)也在它的禁止範圍以內. 也就是說,你若買了ENVE無勾式輪框就要有心理準備,只能無內胎,不能反悔去裝內胎. 甚至連有些無內胎的輪胎也不相符. 至於其他廠商,如Rovel或Alto,他們網站公告是說可以用有內胎的輪胎,但胎壓最高不得超過100psi,否則有脫胎的危險.
5. 新的SLR-1的規格如何我不清楚. 能不能裝內胎? 胎壓限制多少? 現在還沒有詳細資料. 不過要是我,我寧可去買2020以前的SLR-1有勾式,至少比較不受限. 我目前無內胎與有內胎的輪框組都有,但我必須承認,無內胎的安裝以及灌補胎液真的是麻煩多了.
6. 事實上是,新的輪框不同規格的越來越多,要研究清楚才下手. 否則以為是趨勢沒有詳加研究就去買,買來之後才發現不適合自己的需求,那就囧了!
要留意這一點,反而應該參考canyon為了符合市場需求,好歹出兩種版本給不同消費者使用,一個電變車架,另外機械車架吧。或是改addicr rc pro 2020,兩種二合一,也是。
站在設計結構來看,對tcr isp的設計應該繼續沿用二合一的選擇,這也本來是g牌的強項,多元化,可以支援更多的組車方式,現在慢慢拔掉了,反而cp值打打折扣,此時可能為了側剛性,只要把前叉換掉即可。
意思是說,新的tcr進步空間不少,但是面對不同的車手,身體條件,年齡跟使用時間有一定的差異,這導致要先思考身體本身的條件是否能凌駕這一台tc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