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18 wrote:
要說"態度",人人都知問題在態度,可都說的攏統,台灣是大環境的態度就有問題!
我也問過他這個問題,態度?什麼態度?他的回答很簡單:基本做人的態度,待人處世的態度,謙虛的態度。不是當了自由車國手就不可一世,要知道一山還有一山高。如果你當了國手就目空一切了,那永遠都沒有出頭的一天。可能是某位自行車國手讓他有不好的感覺,而且深植於心。他不明說我也不想問,反正只是閒聊。
jay18 wrote:
而說態度有問題的企業家,能發覺這些選手嗎?能像伯樂?又願意在選手默默無名之時提供支援?然後慢慢等待將來未知的發展?
我非常肯定他沒有能力發掘選手,因為他的專長是投資建築事業,還有賺錢,他也不需要當伯樂,因為那是教練的工作,企業家只要負責出錢就好。但是他贊助的選手不見得是知名選手,應該說有名的國手他都不贊助,而是贊助窮鄉僻壤的小學棒球隊,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讓人感覺到他們熱愛棒球。
那些長久以來享有諸多權利的人,忘了這是由許多人犧牲奉獻換來的。
dw wrote:
我非常肯定他沒有能力發掘選手,因為他的專長是投資建築事業,還有賺錢,他也不需要當伯樂,因為那是教練的工作,企業家只要負責出錢就好。但是他贊助的選手不見得是知名選手,應該說有名的國手他都不贊助,而是贊助窮鄉僻壤的小學棒球隊,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讓人感覺到他們熱愛棒球。...(恕刪)
這就是一個發掘,企業家能發現到窮鄉僻壤的小學棒球隊,有那樣的熱情!
說說自己的經歷,十年前参加環台賽時,看到一群國高中學生,由教練帶者高年級學長参加環台賽之餘隨賽做環島訓練,他們用的裝備之簡陋,往返常常還要超載擠一台T4,或天亮騎到傍晚直接回便宜旅社~那時他們沒有升學壓力,有的就是那份熱情,在當時那樣的訓練環境比一般正常國中生要辛苦很多很多,只是那樣的景象那樣的熱情,大概只有當時跟著他們一起騎車的旁人才察覺的到!
廖武雄成立的小熊家族,最早初期就是一個具體的"家",,傾一己之力提供住家三餐接納大家眼中的問題少年,幫助他們重回正常生活也激發出他們在極限運動上的熱情...
想說的是,整個自行車運動環境,是在這波熱潮中才有大家的加入,看的多是表面,不若棒球(紅葉).體操(翻滾吧)有足夠時間歷史背景讓人熟知了解深入,若願意幫助這項運動的發展,建議可以思考,要從直接培養選手從小加強他們的品德教育,武德兼備,還是諮詢專業人士提供建議,或是支援甚至投入有心推展運動發展的組織志工,,自己運動外,也親身推動大環境去改變,接觸愈深入就會看的愈多,或許就能發現那位企業家所要找尋的偏遠熱情!
總結~每個人都可選擇對自己最方便容易了解又最熟悉或最有收穫的方式去付出!自行車運動這塊,還有狠大的空間去讓企業家發掘了解.綠油精林董事長已經在做了!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